「想問你們都不是英文母語者,這樣在開玩笑,或者要說一些母語獨有的用法時怎麼辦呢?」
一位語言課的同學提問,他是在日本的俄羅斯人,說著一口流利英文,據他分享以前曾與不同國家的人交往,但受限於語言最終還是回歸母語懷抱,因此對我的故事很是好奇。
記得遠距離時,有時因為生理期或工作壓力,原本的乾燥肌會突然轉為暴躁肌,不只乾癢難耐,又有一些勢如破竹的痘痘,整張臉就和小花貓一樣又紅又腫。某些時候非常嚴重,甚至會不想照鏡子非常自卑。不能實體見面的我們一週會講一兩次視訊電話,有次我就因膚況過差不想視訊,並坦白和男友說希望狀況穩定後再打電話。
男友雖然擔心,但他仍說沒關係並叮囑我要好好休息,別太難過。那時突然間想起小時候最喜歡看的古代后妃列傳,裡頭有一則李夫人大病拒漢武帝於門外,最終香消玉殞連最後一面都沒見上,卻讓皇帝再也無法忘懷的故事。李夫人想到日後仍需仰仗漢武帝為家人保官職,而皇帝坐擁後宮佳麗,若無法記得她最美的倩影,又何談延續恩寵?因此採取極端策略避而不見,後來也證明他的遠見保全家族繁盛。
不過我的情況是沒有到生離死別,只是剛好想起,便將這個故事用文字訊息分享給男友。怎麼把「色衰則愛弛」翻譯成英文呢?我也只能用很直觀的方式去說,沒辦法去追求詩意或闡明歷史脈絡。那男友看完是什麼感想呢?他已讀了我一天,然後說謝謝你的分享,訊息很長但是我有看完!這個感覺其實很矛盾,一方面又希望能跟他討論細節及精妙之處,另一方面又很感慨,感覺無論我用多少英文解釋,他都沒有辦法完全理解我想表達的。
蠻喜歡的電影《之前的我們》(Past Lives, 2023)中有一句非常經典,或可小小總結我所經歷的語言隔閡——
You dream in a language I can’t understand. It’s like there’s this whole place inside you I can’t go.
曾經與朋友探討語言表達的侷限,唸口譯所的她分享老師上課的例子:「需要翻譯的原文就像一灘打翻在桌上的水,翻譯者真正翻出來的,只有畫成圓圈圈的一小部分。」語言和溝通又何嘗不是這樣呢?或許我們的又更困難些,畢竟是雙重轉譯後的溝通,偶爾也會因用法差異而產生誤會,不過我們都有著願意與對方溝通的心,我想這才是超越語言讓這段關係得以維繫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