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言表面

更新 發佈閱讀 10 分鐘
raw-image

  語言嵌入我們的生活,同樣的一句話就有不同的意思,像是「你好嗎」這樣的問候語,就有不同的感受,輕聲一點像是略過一樣的沒有多大的感覺,重聲一點反而像是給人不爽感,語言讓我們生活滋潤了不少,看看這整個世界的各種「方言」就可知,我們的語言有多麽舉足輕重,又多麼讓人產生各類的「誤解」。


  即使我們說著中文,或是英文就有各類的意思。英文來說,文法很重要,到底要用哪一個字,有專門的文法專家與歷史學家,文學家以及各類的語言學家都會下指導棋,當然還有各類的編輯,校正人員等等,都會為一篇文章該怎麼寫,標點符號怎麼下才正確,都有各自的解讀,我不是語言學家,也不是這類相關方面的高手,但我只是想說,其實重點不是文法或是語言本身,而是給人意思上的感覺,就像我說的,當你遊走在國外,一般多數人其實不會在乎你的語言說得正不正確(除非他們故意這樣做),否則了解應該不難,其次,就算真的文不達意也沒關係,因為同樣的語言也會有誤解情事,何況是不同的語言,西文與英文就差很多,因為文化在各自的領土征戰多年,而又受到了土地與殖民者的影響,當美式英文碰上英式英文又不一樣,澳式英文或是紐西蘭式的英文又不一樣(否則為何軟體的英文選項有這麼多國家式?),這還是單單英文的部分,巴西的葡文與葡文本身,或是日文在大阪、東京與扎幌之類的地區又不一樣,拿著阿拉伯文與各類的中東地區相較,你或許覺得阿拉伯文也很接近,不過不是阿拉伯國家都喜歡西方文化,因此相異程度也跟著不一。


  我們多少都受到異國文化的薰陶,台灣受到了美國的「殖民」影響與日本殖民的入侵,我們就成了一種民主式的國家,美國有的名稱,我們都有,他們有 FDA,我們也有,他們有 FCC,我們有國家傳播通訊委員會,他們有疾病管制中心,我們也有 CDC,因此,台灣在某種程度上,的確跟美國很像,殖民的一種影響下,或是政治的扎跟下,我們當然不同於中國的政治體系,因此語言也跟著不同,不過中國的文化深入台灣的鄉民文化,或是文學上的影響也不小,像是靠譜,老司機、刷十單等等,我們台灣在網路上以及在實體生活上,來自四面八方以及全球化,以及語言的助長下,我們確實說著「類似」的語言,講著各自的方言。台灣的一種水平(水準)在我們的整體的世界觀,包含中國,各類的文化夾雜下,沒有人說現在的文化是很單純不受到任何方式的影響。


  你當然可以說,生活在部落民族的原住民們,很少受到外在世界的入侵而保有自己的文化,文化而因為各地區域的關係,我們也像是隔絕出來的各類民族世界,巴西的亞馬遜雨林就超過「一」種以上的部族,這些部族的文化傳統都不一樣,我們根本沒辦法完全分開他們的文化世界,因為語言的不同,生活方式也不同,而因為地域性的不同,在西邊的亞馬遜與東邊的亞馬遜也就不同,甚至有些從來沒有見過「外面」的世界。


  部族當中,所涉獵的文字語言就不同,就像有些部族有時間觀念,有些就沒有,單字文化中,因為我們的生活習性,還有過去歷史到現在的種種痕跡,要找一個單字對抗外來的文化,說實在話並不容易。以美國來說,很多外來字都是各地來的移民自行創建,加上其他語文的影響,法文、拉丁文等等,現在還有羅馬拼音的中文語,我們所謂的「普通話」,其實真的不是普通話,所謂的普通話也是在撞見中國人都以為講的「普通方言」,所謂的中文又分成簡體與繁體,繁體還有香港地區與台灣地區,因為用語不同,而中文嚴格來說,日文中的中文與我們所見的中文又不一樣,這種「相形字」是日本人所創建,而韓國呢?韓文嚴格說來也受到中國影響,但這類的韓文與中文幾乎八竿子打不著,這算是「變形字」,文字的格式,與字體上的變化,都會形成對語言上的一種認識與新見解,讓文去定型。


  我不是語言學者,我再強調一次,所以我的說法也許是錯的,不過就我的觀感而言,分析出各類的語言,就以「形」這個字來說好了,「形」是相似而成的形狀,屬於某種形而上的物品,或是感覺,而形本身,就像逐漸消形而成的一種狀塊物,石頭就是很好的範例,而型本身就不一樣,型是定樣出來的形狀,定樣出來宛如髮型出來的塑形,這類的形狀相似於另外一種形狀有不一樣,我們的這種形碰上了那種型,意思可不一樣。


  英文有這類的範例嗎?英文中的「愛」,是「名詞」,也可以是動詞,端看兩邊的主詞與受詞而定,名詞時,意思不一樣,「愛」不等於「愛情」,英文可以沿用同樣的「意思」,而整句話的意思又因為這句詞所擔任的角色,就等於那樣的意思。「我愛你」,是最簡單的一句話,「I love you」,是三個單字的一個意思,而「愛」,love,愛情中卻是 love is like roses,意思就不一樣,這裡的「love」,又有兩種意思,一個當然是「愛」本身,一個就是愛情,不過多數人「應該」都會理解成「愛情」,為什麼?因為像玫瑰,愛情像玫瑰,而不是愛像玫瑰,show your love,或是 my love,則是再簡單理解不過,就是愛本身。





對話之間,或是文字之間的每一個連接詞,或是文法其實都不重要,如果文法是因為我們說錯話,而被加以糾正,或許小題大作,而產生另外一個意思是另一回事。





  為什麼多數人覺得不會是「愛像玫瑰」,因為愛很廣泛,愛有包括親情的愛,友情的愛,以及愛情的愛,還有同事間,同袍間各類職業領域中的愛,既然愛很廣泛,讓我們來想一想,愛像玫瑰是什麼意思?或是我們進一步思考,愛像玫瑰是哪一種愛?原因在於玫瑰本身,玫瑰多刺,讓人又愛又恨,紅色的嬌豔,白色的清純,以及紫色的浪漫,或是藍色的尊貴,都可以表示「玫瑰」給人的顏色感受,而玫瑰在某種形式上是像愛,而趨於愛情中的愛,以廣泛來說,當然可以說任何形式中的愛都像玫瑰一樣,既嬌豔,帶有清純,又浪漫,還有嬌貴的成分上。英文中的意思就是在整句意思所表示的感覺不一樣,而給人不同。中文呢?一個字端看那個字在整句話的某句意思,當然就是文字上的文法。


  這裡的文法不是過去式、現在式或是未來式,而是指單字的文字本身,在與再不同,意思很雷同,不再與不在,意思可以一樣,也是端看主詞而定。你不在與你不再,意思不一樣,寫得好,與寫的好,意思就是錯誤。你不在,意思是說你不在某個地方,而你不再,意思是說你不再這樣,而換掉你這個主詞,變成了愛情不再,意思就幾乎一樣,像是消逝,不在(再),再來或是已經不可能存在的意思。


  的,是連接兩個主詞,得是某種副詞,空泛的進步,或是快樂的意義,是連結空泛上的進步,快樂主要給人的意義,而赤裸的感覺,重點不是在於赤裸,而感覺上的赤裸,因此,如果英文翻譯出來的意思很奇怪,是因為現在的翻譯無法深入了解意思的內涵,只是根據意思的表面去解釋,即使現在的機器翻譯有十足的進步。英文的本身意思都會出糗,中文在某種意思上,如果沒有了解徹頭徹尾,也會讓人有誤解的可能。


  想一想現在的與人對話是否也是如此?沒什麼意思,是沒有那個意思,還是不想讓人誤會產生那個意思。溝通這件事上,不是僅僅只看表面上的那樣,不過依照我深入地想,也會給人想太多的感覺。我確實想很多,因為我要確保我所認知的是那個意思,不是你指的那個意思,與人對話中,加入了表情符號會讓兩個人或是一群人無法真正有效地去了解,我不是愛看笑話的人,看起來整天充滿搞笑,其實內心只是想討人歡心,充滿憂鬱的特質。而若是認真起來,又說太嚴肅了些。情緒在這邊扮演一定的角色,就如同我說的一開始的一句話,「你好嗎」這樣的問候,重點也不是在於「意思」本身,而是口吻與讓人怎麼樣的氛圍下產生的感受。這種感受會引導出怎麼樣的意義,而對話之間,或是文字之間的每一個連接詞,或是文法其實都不重要,如果文法是因為我們說錯話,而被加以糾正,或許小題大作,而產生另外一個意思是另一回事,我先不在這裡去解釋,畢竟,語言——或是理解之間,是讓我們在語言裡面產生了更多空間與嫌隙的想像,我們越是往裡面看,才知道全世界的語言在某些溝通上,並不是因為單一語言,而是過程在調解與溝通上讓人摸不清,誤會也就被放大。


  我從小就有被誤會的感受,要解釋起來,除非那個人可以理解,真正地理解,感同身受,否則也是口頭的安慰而已。你不懂我的心,是因為你只是看到表面上的那樣,悲傷不能比較,同樣地,幸福程度,快樂指數,或是一個人的生活充實感等等都不能「被」比較——那全球快樂指數的意義作何用?誰是第一名的國家重要嗎?芬蘭?北歐四國?或是台灣也在名列前茅其中?同樣的在地圖上的文章中,我也說過,國家的領土與人口數相對於任何一個國家也都不重要,或者是說,比較下來,台灣相對下來很完善,也很幸福,但移民這件事,或是社會福利這件事,誰真正有感,是因為個人,而不是單一個國家人民。


  但諷刺的是,我們都會比較,比誰較為第一名,誰的生產產能比較好,誰比較優秀,誰比較有看頭等等。人是個很奇特的動物,一個很難去深入討論的物種,而因為我們在討論的過程中,就像語言的那樣,溝通起來,文字就明顯讓人新仇舊恨起來,歷史學家嫌語詞的由來,文法學者又覺得不是那樣,編輯又覺得應該那樣做,原作者呢?就應該按照原來的那樣,或是在段落中,在整句文章中,又覺得要怎麼寫比較「恰當」且合理。


  這不就是像「政治」嗎?政治是眾人的事,這的確是眾人,且還是有專業背景的學者們,他們都會「打架」,專業知識下的我們拿著各自的專業尺測量後,誰有比較為之正確,然後試圖不比較嗎?


  說來說去,雞生蛋,蛋生機,沒完沒了,羅生門,一切都是重複的,不是嗎?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Fornik Tsai 的沙龍
23會員
412內容數
Fornik Tsai 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5/04/25
本文探討人際關係的疏離、國際衝突(以巴衝突)和氣候變遷等議題,並反思人類的行為模式和社會現況。作者以自身經歷和觀察,批判現代社會人際關係流於形式,缺乏真誠關懷;同時分析以巴衝突的歷史背景,並點出氣候變遷帶來的全球性威脅。文章並探討死亡與生命的意義,以及安樂死等議題,反思人類社會的困境與未來。
Thumbnail
2025/04/25
本文探討人際關係的疏離、國際衝突(以巴衝突)和氣候變遷等議題,並反思人類的行為模式和社會現況。作者以自身經歷和觀察,批判現代社會人際關係流於形式,缺乏真誠關懷;同時分析以巴衝突的歷史背景,並點出氣候變遷帶來的全球性威脅。文章並探討死亡與生命的意義,以及安樂死等議題,反思人類社會的困境與未來。
Thumbnail
2025/04/20
本文探討世界分裂的現象,從個人情感、MeToo運動、國際衝突等面向深入分析,並反思社會責任與人性。文章指出社會分裂造成人與人之間的隔閡,加劇了各種問題,例如難民危機、貧富差距、環境破壞等。作者呼籲人們正視問題,重建連結,尋求和平與共存之道。
Thumbnail
2025/04/20
本文探討世界分裂的現象,從個人情感、MeToo運動、國際衝突等面向深入分析,並反思社會責任與人性。文章指出社會分裂造成人與人之間的隔閡,加劇了各種問題,例如難民危機、貧富差距、環境破壞等。作者呼籲人們正視問題,重建連結,尋求和平與共存之道。
Thumbnail
2025/04/15
本文探討人類社會與環境的困境,從氣候變遷、政治極端化、資源浪費、人際關係疏離等面向,批判人類行為對地球生態和社會的負面影響。作者以自身經歷和觀察,反思人類的價值觀和行為模式,並質疑追求物質富裕和科技進步的道路是否可持續。
Thumbnail
2025/04/15
本文探討人類社會與環境的困境,從氣候變遷、政治極端化、資源浪費、人際關係疏離等面向,批判人類行為對地球生態和社會的負面影響。作者以自身經歷和觀察,反思人類的價值觀和行為模式,並質疑追求物質富裕和科技進步的道路是否可持續。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還在煩惱平凡日常該如何增添一點小驚喜嗎?全家便利商店這次聯手超萌的馬來貘,推出黑白配色的馬來貘雪糕,不僅外觀吸睛,層次豐富的雙層口味更是讓人一口接一口!本文將帶你探索馬來貘雪糕的多種創意吃法,從簡單的豆漿燕麥碗、藍莓果昔,到大人系的奇亞籽布丁下午茶,讓可愛的馬來貘陪你度過每一餐,增添生活中的小確幸!
Thumbnail
還在煩惱平凡日常該如何增添一點小驚喜嗎?全家便利商店這次聯手超萌的馬來貘,推出黑白配色的馬來貘雪糕,不僅外觀吸睛,層次豐富的雙層口味更是讓人一口接一口!本文將帶你探索馬來貘雪糕的多種創意吃法,從簡單的豆漿燕麥碗、藍莓果昔,到大人系的奇亞籽布丁下午茶,讓可愛的馬來貘陪你度過每一餐,增添生活中的小確幸!
Thumbnail
愛之語,英文是Love Language,在Love Language裡面總共有五種不同的類型,分成肯定的語言、禮物、有品質的相處時間、肢體接觸、服務的行動,這些都是表達愛的方式,每個人針對這幾種不同類型感受到愛的程度也會有所不同,就像是平時對話,也要講共通的語言才能到好好的溝通。
Thumbnail
愛之語,英文是Love Language,在Love Language裡面總共有五種不同的類型,分成肯定的語言、禮物、有品質的相處時間、肢體接觸、服務的行動,這些都是表達愛的方式,每個人針對這幾種不同類型感受到愛的程度也會有所不同,就像是平時對話,也要講共通的語言才能到好好的溝通。
Thumbnail
先說結論,英、美很多同字不同音,很多是母音念法不同,有時候是重音位置不同,先培養這個觀念,以後學單字時,就要特別注意英、美單字的發音。 你會覺得:「這有什麼重要的嗎?」 依據我 20 年來,指導過全球 28 個不同國家的學生經驗來看,不少發音 (正確發音、 正確重音等)、聽力、口說 (發音以外的
Thumbnail
先說結論,英、美很多同字不同音,很多是母音念法不同,有時候是重音位置不同,先培養這個觀念,以後學單字時,就要特別注意英、美單字的發音。 你會覺得:「這有什麼重要的嗎?」 依據我 20 年來,指導過全球 28 個不同國家的學生經驗來看,不少發音 (正確發音、 正確重音等)、聽力、口說 (發音以外的
Thumbnail
從中英文之間的語言轉換與文化差異探討,深入探索中英文之間的聯係和轉換方式。
Thumbnail
從中英文之間的語言轉換與文化差異探討,深入探索中英文之間的聯係和轉換方式。
Thumbnail
隨著雙語國家政策的實施,英文學習可以說是當下最熱門的話題之一,而提到學習英文,也有許多英語教學者不斷地提及「用英文思考」的重要性。但「用英文思考」這個說法的合理性產生疑惑,究竟這樣的說法是否合理呢? 如果「用英文思考」的說法並不合理,那目前正在推動的雙語教育政策,是否需要調整呢?
Thumbnail
隨著雙語國家政策的實施,英文學習可以說是當下最熱門的話題之一,而提到學習英文,也有許多英語教學者不斷地提及「用英文思考」的重要性。但「用英文思考」這個說法的合理性產生疑惑,究竟這樣的說法是否合理呢? 如果「用英文思考」的說法並不合理,那目前正在推動的雙語教育政策,是否需要調整呢?
Thumbnail
要走入雙語社會,最有力的保證是先好好 “重視” 自己的母語,也好好 “珍惜” 自己生活的社會所普遍在應用的語言。 在本地說話型態所應用的語言, 至少也有十種上下,每一種都值得持續被好好傳承下去。不過,我認為最不能隨意被矇混的語言,是台灣社會通用的 「國語」。 事實上,學好國語並不需要需要
Thumbnail
要走入雙語社會,最有力的保證是先好好 “重視” 自己的母語,也好好 “珍惜” 自己生活的社會所普遍在應用的語言。 在本地說話型態所應用的語言, 至少也有十種上下,每一種都值得持續被好好傳承下去。不過,我認為最不能隨意被矇混的語言,是台灣社會通用的 「國語」。 事實上,學好國語並不需要需要
Thumbnail
台灣常常對於自身的『量體』有很多錯誤的評估。舉例來說,像『反攻大陸』、『三民主義統一中國』就是一種遙不可及的幻想。但在文化語言上,有些島民不知哪來的自信,覺得自己有美國般強大的政經能量,有能耐和中國搶奪中華文化的話語權?還可以讓全世界的以 2300 萬人台灣華語為主,而不是 14 億人支語?
Thumbnail
台灣常常對於自身的『量體』有很多錯誤的評估。舉例來說,像『反攻大陸』、『三民主義統一中國』就是一種遙不可及的幻想。但在文化語言上,有些島民不知哪來的自信,覺得自己有美國般強大的政經能量,有能耐和中國搶奪中華文化的話語權?還可以讓全世界的以 2300 萬人台灣華語為主,而不是 14 億人支語?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