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區分「寫作」與「紀錄」:提升碩博士生研究筆記的管理效能】
── 1. 研究筆記管理的常見錯誤 2. 寫作與紀錄的有效區分 3. 三步驟達成高效筆記管理
在研究生活中,碩博士生需管理大量的筆記和數據,許多人會發現,這些筆記時常難以重複利用,或者無法推動研究進展。這一問題,往往來自於未能清晰區分「寫作」與「紀錄」的用途,結果導致信息混亂。日本作者倉下忠憲在其著作《ロギング仕事術》中提出的「留下」與「使用」紀錄的概念,正是解決這一問題的關鍵思維。
以下將列出研究筆記管理中的三大常見錯誤,並透過三步驟解法,幫助碩博士生在日常筆記中實現高效管理,讓筆記更好地服務於研究需求。
▋研究筆記管理的三大常見錯誤
1. 記錄筆記時未考慮使用場景
碩博士生經常隨手記錄靈感和知識點,但缺乏明確的應用場景,回顧時常找不到重點或難以直接引用。
2. 無法區分公開分享與私密記錄
筆記中既包含自己思考過程,也有研究進展的要點,兩者內容混雜,導致後續查找和使用的效率較低。
3. 紀錄後缺乏系統整理,無法重複使用
記錄的筆記隨著時間推移變得難以檢索和引用,無法有條理地支持後續的研究工作。
---
▋寫作與紀錄的有效區分
在筆記過程中,核心在於確定這段內容是為了公開使用還是私人參考:
- 寫作:當筆記內容旨在公開發表、交流研究進展或分享成果時,就應將其視為「寫作」。寫作筆記應更具溝通性,內容設計上應考慮潛在讀者的需求,語氣和結構也要清晰,方便他人理解。這類筆記適用於論文概要、研究報告、學術分享等公開用途。
- 紀錄:當筆記內容僅供自己或特定合作者使用時,則應視為「紀錄」。紀錄筆記的重點是私密性的記錄與觀察,無須考慮他人理解的便利性,重點在於為自己後續查閱提供信息支持。紀錄可用於研究數據的整理、思考的靈感片段或有待深入探討的研究問題等。
---
▋三步驟達成高效筆記管理
步驟1:記錄前先確定筆記的使用場景
每次記筆記時,首先思考其最終用途。如果這份筆記會用於公開發表或向導師報告,可標記為「寫作」類型;而若僅作為私密的知識備忘或合作者間的交流,則歸為「紀錄」類型。這樣能在記錄之初就設定方向,方便後續查找和整理。
步驟2:分開管理「寫作」與「紀錄」筆記
在數位筆記工具(如Obsidian、Notion)中設置「寫作」與「紀錄」兩個專區。例如,將「寫作」筆記集中於發表資料夾,統一命名以便後續引用,而「紀錄」筆記可以根據用途分成數據記錄、靈感筆記、問題列表等子類別,方便根據需求進行查找。
步驟3:每週整理筆記並將紀錄轉化為洞見
建議每週進行一次筆記回顧,將紀錄類筆記中值得深入的靈感或疑問加以總結,考慮如何將其轉化為公開的寫作素材。這樣的整理習慣能讓紀錄筆記逐步形成完整的研究脈絡,進而支持新的研究進展。
---
這種區分「寫作」與「紀錄」的筆記管理方法,不僅提升了碩博士生在知識管理中的效率,還讓筆記在研究進程中更具實用價值。明確筆記用途後,筆記不再僅僅是資訊的堆積,而是成為研究思考的動態素材,能更好地支持學術工作中的深度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