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器人手術:未來醫療還是空想?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手術室的革命:醫生變遊戲玩家?

在不久的未來,當你踏入手術室,可能不再看到醫生圍繞在病人身旁,而是坐在類似電競遊戲的控制台前,手握操控桿,眼睛注視著3D高解析度螢幕。這不是科幻小說的情節,而是加拿大聖保羅醫院(St. Paul's Hospital)的現實,其中巴塔尼醫生(Varun Bathani)就在這樣的設置中,透過達文西手術系統(da Vinci surgical system)進行前列腺癌手術。這樣的操作讓手術更加精確,同時也減輕了醫生的身體負擔。

機器人成為手術室中的新成員 (photo by Israelita Albert Einstein)

機器人成為手術室中的新成員 (photo by Israelita Albert Einstein)

高成本與回報的權衡

手術機器人聽起來非常先進,但其昂貴的成本是一大障礙。一台達文西手術系統的價格高達140萬歐元,加上每年數十萬歐元的維護和耗材費用,使得許多醫院難以承擔。此外,儘管機器人手術可以提供更好的視覺效果和精確度,但它是否能帶來相應的醫療效益,目前在醫學界仍有爭議。

神經外科手術的新挑戰

在神經外科領域,手術機器人展示了其獨特的潛力。西維吉尼亞大學(West Virginia University)的康拉德教授(Peter Konrad)指出,機器人在進行脊椎手術時,可以極其精確地放置螺絲和其他固定裝置,這在傳統手術中往往難以達到的精確度。然而,即使是這樣的進步,機器人手術在神經外科中的應用仍然面臨諸多挑戰,例如操作的複雜性和對醫生技能的高要求。

全球不平等:手術機器人的分布問題

儘管手術機器人技術有其明顯優勢,但它在全球的分布極不均衡。大部分高級手術機器人集中在美國和歐洲的富裕國家,而在拉丁美洲和非洲等地區,這種先進設備卻寥寥無幾。這不僅揭示了全球醫療資源分配的不均,也反映了技術進步與地域經濟發展之間的鴻溝。

未來展望:機器人手術的可能性

隨著技術的不斷進步,機器人手術的應用範圍和效能將進一步擴大。未來的手術機器人可能不僅限於模仿人類外科醫生的動作,更將進行自主的醫療判斷和操作,大幅提升手術的安全性和成功率。然而,要達到這一點,還需要解決技術、經濟、倫理和培訓等一系列複雜問題。

這些變化預示著手術機器人不僅是醫療科技的未來,也是當前醫療實踐中亟需解決的多面挑戰。隨著更多的科學研究和臨床試驗,我們將更清楚地看到這項技術如何重塑未來的醫療界。

參考資料

The next generation of robotic surgery is emerging: but is it better than a human?

avatar-img
4會員
36內容數
本專題主要發表作者進行之所見所聞,並以輕鬆的科普形式進行分享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Hung Ting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最新臨床研究證實飲食療法在多種疾病治療中的效果。從降血壓的DASH飲食到治療糖尿病的低熱量飲食,再到預防失智的個人化營養方案,科學實證支持「食物即良藥」的理念。新加坡的政策實踐更展現了推動健康飲食的成功範例。
最新統計顯示,全球武裝衝突數量自2014年以來持續攀升,每年超過150起重大衝突事件。這些衝突包括針對平民的單方面暴力、非國家武裝組織間的衝突、國內叛亂,以及國際戰爭,凸顯全球和平與安全的嚴峻挑戰。
突破性醫療AI系統BiomedGPT整合影像判讀和文獻分析能力,成功實現「全科AI」概念。研究結果顯示在25個數據集中創下16項最佳紀錄,並獲哈佛醫學院附屬醫院臨床驗證。這項開源技術展現跨領域合作成果,為醫療診斷帶來革新。
科學家成功開發「Pikobodies」混合蛋白,結合駱駝科動物抗體與植物感應蛋白,提升作物免疫防禦能力。研究顯示,在11個測試版本中,4個成功實現精準識別病原體並觸發防禦反應,為農業病害防治開創新途徑。
最新研究發現,西方蜜蜂的授粉習性可能降低植物種子品質和數量。科學家觀察到蜜蜂傾向在同一株植物間反覆採蜜,導致自花授粉率增加,影響植物基因多樣性。研究結果顯示,保護原生授粉昆蟲對維持生態平衡至關重要。
研究發現空氣污染嚴重影響夜間授粉過程。科學家透過實驗證實,工業產生的臭氧和氮氧化物等污染物會在夜間形成硝酸自由基,破壞月見草的香氣分子,導致夜蛾無法順利找到花朵進行授粉。這項發現顯示空氣污染不僅危害人類健康,更可能影響農業生產和生態系統的平衡。
最新臨床研究證實飲食療法在多種疾病治療中的效果。從降血壓的DASH飲食到治療糖尿病的低熱量飲食,再到預防失智的個人化營養方案,科學實證支持「食物即良藥」的理念。新加坡的政策實踐更展現了推動健康飲食的成功範例。
最新統計顯示,全球武裝衝突數量自2014年以來持續攀升,每年超過150起重大衝突事件。這些衝突包括針對平民的單方面暴力、非國家武裝組織間的衝突、國內叛亂,以及國際戰爭,凸顯全球和平與安全的嚴峻挑戰。
突破性醫療AI系統BiomedGPT整合影像判讀和文獻分析能力,成功實現「全科AI」概念。研究結果顯示在25個數據集中創下16項最佳紀錄,並獲哈佛醫學院附屬醫院臨床驗證。這項開源技術展現跨領域合作成果,為醫療診斷帶來革新。
科學家成功開發「Pikobodies」混合蛋白,結合駱駝科動物抗體與植物感應蛋白,提升作物免疫防禦能力。研究顯示,在11個測試版本中,4個成功實現精準識別病原體並觸發防禦反應,為農業病害防治開創新途徑。
最新研究發現,西方蜜蜂的授粉習性可能降低植物種子品質和數量。科學家觀察到蜜蜂傾向在同一株植物間反覆採蜜,導致自花授粉率增加,影響植物基因多樣性。研究結果顯示,保護原生授粉昆蟲對維持生態平衡至關重要。
研究發現空氣污染嚴重影響夜間授粉過程。科學家透過實驗證實,工業產生的臭氧和氮氧化物等污染物會在夜間形成硝酸自由基,破壞月見草的香氣分子,導致夜蛾無法順利找到花朵進行授粉。這項發現顯示空氣污染不僅危害人類健康,更可能影響農業生產和生態系統的平衡。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隨著科技的飛速發展,診所雲端醫療系統作為一種創新的解決方案,將會透過自動化數據處理和分析、遠距醫療服務、資料共享和整合等方式提升醫療服務的效率和品質,並且創造一個更高效、永續的醫療環境。此外,它還將提升國民健康水平,促進疾病的早期發現和診斷,提高治療的準確性和有效性,並促進健康管理的普及。
Thumbnail
牆裡牆外 專業怎麼舖得平崎嶇路嗎? 參加一場專業人員醫療專業人員照護的類似紀錄片的首映會 現場老中青的醫療人員齊聚一堂 也邀請了極少數的受照護者 據我觀察 現場超過八成是這個領域的醫療人員 像個嘉年華會 放映前有茶會交誼 有醫療團隊利用這聚會片刻討論他們手上個案 當然 也是
Thumbnail
在於google的知識時代,我覺得很多人會把很多相關的醫療資訊放在網路上(包含我自己),但是我的文章都有提到說,我也是以經驗分享我的臨床故事及衛教
Thumbnail
他娓娓道出,由於創造金錢的導向,使整個醫療系統走向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生態,仰賴手術、創造醫療表面上的需求,而不去幫助病人根本解決的問題,相反的,真正能療癒的「飲食、運動和壓力管理」等生活因子對於患者的康復遠比手術更有效,這些因與果構成不好的循環。
麻醉醫師轉頭對我説,「生命徵象良好,各種數值無異常。」 「手術很成功,」我宣布道,「送加護留觀。」 手術房裡不像電視劇裡所演的那樣,並沒有響起熱烈的掌聲。 大家就是迅速地去準備下一個工作。 不過感覺得出來,所有的人都打起了精神。
我瞇了一下眼睛再睜開,「嗶」地一聲正好打完了卡,終於可以離開待上一天的急診室了。 在急診室裡,每天都像身處最前線,戰戰競競又手忙腳亂。 有個老笑話是這樣説的,「手術很成功,」醫生説道,「但是病人死了。」 活下來是奇蹟,死去則是天命。
Thumbnail
醫療場域裡其實比一般環境更能體現人的脆弱、生命的無常。當人在面對生死關頭而深感不安時,最需要的或許不是虛構的天才醫師,而是有健全的支持網絡來接住墜落的人們。
有天上班,急診忙碌度在爆炸邊緣,醫師特地從開刀房走來急診:再不讓病人進開刀房我就不要現在開。 前面送三台緊急刀上開刀房,加上兩台加護病房⋯⋯剩下最後手腕骨折,等不到10分鐘還沒送上去,我一邊準備病人手術流程,看著衣服還沒換的病人,一邊耳邊傳來這種帶有威脅的字眼,眼淚差點飆出來⋯⋯⋯。
Thumbnail
《醫療心空間》2024年重新復刊,新的嘗試,新的挑戰,新的文章。
Thumbnail
醫療機器可以幫助人類復健,那機器人呢? !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隨著科技的飛速發展,診所雲端醫療系統作為一種創新的解決方案,將會透過自動化數據處理和分析、遠距醫療服務、資料共享和整合等方式提升醫療服務的效率和品質,並且創造一個更高效、永續的醫療環境。此外,它還將提升國民健康水平,促進疾病的早期發現和診斷,提高治療的準確性和有效性,並促進健康管理的普及。
Thumbnail
牆裡牆外 專業怎麼舖得平崎嶇路嗎? 參加一場專業人員醫療專業人員照護的類似紀錄片的首映會 現場老中青的醫療人員齊聚一堂 也邀請了極少數的受照護者 據我觀察 現場超過八成是這個領域的醫療人員 像個嘉年華會 放映前有茶會交誼 有醫療團隊利用這聚會片刻討論他們手上個案 當然 也是
Thumbnail
在於google的知識時代,我覺得很多人會把很多相關的醫療資訊放在網路上(包含我自己),但是我的文章都有提到說,我也是以經驗分享我的臨床故事及衛教
Thumbnail
他娓娓道出,由於創造金錢的導向,使整個醫療系統走向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生態,仰賴手術、創造醫療表面上的需求,而不去幫助病人根本解決的問題,相反的,真正能療癒的「飲食、運動和壓力管理」等生活因子對於患者的康復遠比手術更有效,這些因與果構成不好的循環。
麻醉醫師轉頭對我説,「生命徵象良好,各種數值無異常。」 「手術很成功,」我宣布道,「送加護留觀。」 手術房裡不像電視劇裡所演的那樣,並沒有響起熱烈的掌聲。 大家就是迅速地去準備下一個工作。 不過感覺得出來,所有的人都打起了精神。
我瞇了一下眼睛再睜開,「嗶」地一聲正好打完了卡,終於可以離開待上一天的急診室了。 在急診室裡,每天都像身處最前線,戰戰競競又手忙腳亂。 有個老笑話是這樣説的,「手術很成功,」醫生説道,「但是病人死了。」 活下來是奇蹟,死去則是天命。
Thumbnail
醫療場域裡其實比一般環境更能體現人的脆弱、生命的無常。當人在面對生死關頭而深感不安時,最需要的或許不是虛構的天才醫師,而是有健全的支持網絡來接住墜落的人們。
有天上班,急診忙碌度在爆炸邊緣,醫師特地從開刀房走來急診:再不讓病人進開刀房我就不要現在開。 前面送三台緊急刀上開刀房,加上兩台加護病房⋯⋯剩下最後手腕骨折,等不到10分鐘還沒送上去,我一邊準備病人手術流程,看著衣服還沒換的病人,一邊耳邊傳來這種帶有威脅的字眼,眼淚差點飆出來⋯⋯⋯。
Thumbnail
《醫療心空間》2024年重新復刊,新的嘗試,新的挑戰,新的文章。
Thumbnail
醫療機器可以幫助人類復健,那機器人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