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的身心健康智慧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夫上古聖人之教下也,皆謂之虛邪賊風避之有時,恬惔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

上古的聖人教導人們應當謹慎避開那些會消耗精氣的「虛邪賊風」,在適當的時候避開不必要的干擾。他們提倡保持內心的平靜、恬淡虛無,讓真氣自然地流動,精神內守於內,不隨外界的波動而擾亂,如此一來,病痛也就無從而來了。

這段話描述了古人對身心健康的保護,他們懂得避開無謂的耗損,讓心靈安靜空靈,保持真氣的內在流動。他們的精神自然而然地集中於內,不隨外界牽引,因此身體自然穩定,疾病難以侵擾。


是以志閑而少欲,心安而不懼,形勞而不倦,氣從以順,各從其欲,皆得所願。

因此,他們的志向閑適,慾望少而簡單,心境安穩無懼怕,身體勞動卻不覺疲憊,氣息隨之而順暢。他們每個人都順應自己的天性,自然地滿足內心的願望。

這段話進一步描寫了古人生活的質樸與安然。他們內心充滿寧靜,追求的慾望少而純粹,因此沒有過多的焦慮和恐懼。身體雖勞動,但精神愉快而不感到疲憊,氣息流暢而自然。他們順應自然、無憂無慮,每個人都找到適合自己的生活方式,內心平靜且滿足。


故美其食,任其服,樂其俗,高下不相慕,其民故曰樸。

所以,他們享受著簡單的食物,穿著適合自己的衣服,安於他們的生活方式。無論社會地位高低,彼此不互相羨慕,民風純樸而平和。

這裡描寫了古人的簡樸生活態度。他們不追求奢華的生活,反而珍惜簡單的食物和衣著,樂於自己的習俗,安於自己的生活。他們不因身處高低位置而心生羨慕,民風純淨、內心平靜,生活無憂無慮。


是以嗜欲不能勞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愚智賢不肖,不懼於物,故合於道。

因此,過度的嗜好無法消耗他們的目力,外在的誘惑也無法迷惑他們的內心。無論是愚者還是智者、賢人還是凡人,都不會被外物所懼怕,因而能夠自然地合於道。

這段話指出了古人因簡樸生活而免受外界的誘惑與干擾。他們的目光不會被無謂的嗜欲所疲勞,心靈不會被浮華的事物所動搖。他們不因外物而起心動念,不論身分智慧如何,都能從容不懼,因而自然地符合「道」的精神。


所以能年皆度百歲而動作不衰者,以其德全不危也。

因此,他們之所以能夠活到百歲,且依然動作不衰,是因為他們的德行完備而無虞危害。

這是對長壽的原因的總結。古人因為保持德行,心身穩定、內外和諧,沒有內在的焦慮和不滿,也不被外界所擾亂。他們的德行完整而無虞,身心皆無隱憂,因此能夠達到百歲而依然健康強健,動作自如。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邱文通的沙龍
2會員
28內容數
整形整心的醫學人文;拯救胎兒的仁心仁術;以生命影響生命的公益與公義;從八字命理談人生;破譯黃帝內經的養生之道;傳承後世的家族故事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孩子寫功課時瞇眼?小心近視!這款喜光全光譜TIONE⁺光健康智慧檯燈,獲眼科院長推薦,網路好評不斷!全光譜LED、180cm大照明範圍、5段亮度及色溫調整、350度萬向旋轉,讓孩子學習更舒適、保護眼睛!
Thumbnail
孩子寫功課時瞇眼?小心近視!這款喜光全光譜TIONE⁺光健康智慧檯燈,獲眼科院長推薦,網路好評不斷!全光譜LED、180cm大照明範圍、5段亮度及色溫調整、350度萬向旋轉,讓孩子學習更舒適、保護眼睛!
Thumbnail
創作者營運專員/經理(Operations Specialist/Manager)將負責對平台成長及收入至關重要的 Partnership 夥伴創作者開發及營運。你將發揮對知識與內容變現、影響力變現的精準判斷力,找到你心中的潛力新星或有聲量的中大型創作者加入 vocus。
Thumbnail
創作者營運專員/經理(Operations Specialist/Manager)將負責對平台成長及收入至關重要的 Partnership 夥伴創作者開發及營運。你將發揮對知識與內容變現、影響力變現的精準判斷力,找到你心中的潛力新星或有聲量的中大型創作者加入 vocus。
Thumbnail
學會不生氣的藏傳養生術:本文分享洛桑加參醫師的《不生氣的藏傳養生術》書中精華,包含五個滅火心法、五招切換心頻道方法、不生氣飲食六大原則及八種和氣好食材,幫助讀者提升內在修養,擺脫負面情緒,創造更和諧的生活。
Thumbnail
學會不生氣的藏傳養生術:本文分享洛桑加參醫師的《不生氣的藏傳養生術》書中精華,包含五個滅火心法、五招切換心頻道方法、不生氣飲食六大原則及八種和氣好食材,幫助讀者提升內在修養,擺脫負面情緒,創造更和諧的生活。
Thumbnail
一段簡文, 與大家分享: “以佛養心,以道養身,以儒養家”。 心態是健康長壽的基石,對於現代都市人來說,誰擁有了心理平衡,誰就擁有了健康和長壽。“養心”就是擁有心理平衡的重要方法。何謂“養心”?《黃帝內經》認為是“恬虛無”,即平淡寧靜、樂觀豁達、凝神自娛的心境。 據說,魯國人單豹為了養生,獨居
Thumbnail
一段簡文, 與大家分享: “以佛養心,以道養身,以儒養家”。 心態是健康長壽的基石,對於現代都市人來說,誰擁有了心理平衡,誰就擁有了健康和長壽。“養心”就是擁有心理平衡的重要方法。何謂“養心”?《黃帝內經》認為是“恬虛無”,即平淡寧靜、樂觀豁達、凝神自娛的心境。 據說,魯國人單豹為了養生,獨居
Thumbnail
恬淡是養心第一法。弘一大師的名言,來自個人修為的心得,同樣適用於其他大宗師,比如天帝教的涵靜老人。  
Thumbnail
恬淡是養心第一法。弘一大師的名言,來自個人修為的心得,同樣適用於其他大宗師,比如天帝教的涵靜老人。  
Thumbnail
本文探討了上古聖人對身心健康的教導,強調避開消耗精氣的虛邪賊風,保持內心的平靜及虛無狀態能夠促進健康。揭示古人簡樸生活的態度,無論地位高低,皆能安於現狀,避免外界的誘惑和幹擾,並保持德行完整,達到長壽的祕訣。
Thumbnail
本文探討了上古聖人對身心健康的教導,強調避開消耗精氣的虛邪賊風,保持內心的平靜及虛無狀態能夠促進健康。揭示古人簡樸生活的態度,無論地位高低,皆能安於現狀,避免外界的誘惑和幹擾,並保持德行完整,達到長壽的祕訣。
Thumbnail
調養精神是養生的根本基礎. 淮南子說: 申請志平,百節皆寧,養性之本也;肥肌膚,充腸腹,供嗜欲,養性之末也. 黃帝內經 素問 上古天真論: 精神內守,病安從來? 說明: 養生貴乎養神,不懂得養神的重要,單靠飲食營養,藥物滋補是難達到健康長壽目的. 由於人的精神活動在於"心神"的主導
Thumbnail
調養精神是養生的根本基礎. 淮南子說: 申請志平,百節皆寧,養性之本也;肥肌膚,充腸腹,供嗜欲,養性之末也. 黃帝內經 素問 上古天真論: 精神內守,病安從來? 說明: 養生貴乎養神,不懂得養神的重要,單靠飲食營養,藥物滋補是難達到健康長壽目的. 由於人的精神活動在於"心神"的主導
Thumbnail
前兩章說明了人遵循道的概念、以及效法天地之道來行事,則能行不言之處、處無為之事,是世間美善的一部分。但要特別注意在前進時,是否能保持道心則是最為重要的,尤其是負面人性的出現。緊接在第三章,便說明了負面人性出現的幾種狀況,而人應該將自己放在什麼狀態,才能避免這些情境,讓自己保持好道心。
Thumbnail
前兩章說明了人遵循道的概念、以及效法天地之道來行事,則能行不言之處、處無為之事,是世間美善的一部分。但要特別注意在前進時,是否能保持道心則是最為重要的,尤其是負面人性的出現。緊接在第三章,便說明了負面人性出現的幾種狀況,而人應該將自己放在什麼狀態,才能避免這些情境,讓自己保持好道心。
Thumbnail
《黃帝內經》,作為中國醫學之創始,係以黃帝與其臣子岐伯講論醫學,記錄其答問而著作了素問與靈樞;《黃帝內經》為我國最早的一部醫書,全書非一人一時之作,一般認為成書于春秋戰國時期(西 元前 770-前 221年),係以黃帝(約西元前 2700年)與其臣子岐伯講論醫學答問所成之醫學巨著,涵蓋臟腑經絡
Thumbnail
《黃帝內經》,作為中國醫學之創始,係以黃帝與其臣子岐伯講論醫學,記錄其答問而著作了素問與靈樞;《黃帝內經》為我國最早的一部醫書,全書非一人一時之作,一般認為成書于春秋戰國時期(西 元前 770-前 221年),係以黃帝(約西元前 2700年)與其臣子岐伯講論醫學答問所成之醫學巨著,涵蓋臟腑經絡
Thumbnail
觀「象」能最好看懂「局」勢。 先來講講三畫卦的意義。 天在上,地在下,天跟地之間有萬物,萬物以你「人」為主體。 萬物都是自然而然發展的,具有本能性的慾望,讓生物間生生不息也自生自滅,只有你「人」具有一切生生不息,也具有讓一切毀於一旦的可能變化。 老子講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所以用
Thumbnail
觀「象」能最好看懂「局」勢。 先來講講三畫卦的意義。 天在上,地在下,天跟地之間有萬物,萬物以你「人」為主體。 萬物都是自然而然發展的,具有本能性的慾望,讓生物間生生不息也自生自滅,只有你「人」具有一切生生不息,也具有讓一切毀於一旦的可能變化。 老子講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所以用
Thumbnail
2013/5/4良因法師格言法談 「人性褊急則氣盛,氣盛則心粗,心粗則神昏,乖舛謬戾,可勝言哉?」 「以和氣迎人,則乖沴滅。 以正氣接物,則妖氛消。以浩氣臨事,則疑畏釋。 以靜氣養身,則夢寐恬。」 良因曰: 當思諸法如夢,而不執取,自然以和氣迎人,又不失其正氣與浩氣。
Thumbnail
2013/5/4良因法師格言法談 「人性褊急則氣盛,氣盛則心粗,心粗則神昏,乖舛謬戾,可勝言哉?」 「以和氣迎人,則乖沴滅。 以正氣接物,則妖氛消。以浩氣臨事,則疑畏釋。 以靜氣養身,則夢寐恬。」 良因曰: 當思諸法如夢,而不執取,自然以和氣迎人,又不失其正氣與浩氣。
Thumbnail
如何安住身心 《八大人覺經》 隨筆 良因法師 2020年宣講於淨律寺女眾學苑 <經文>第三覺知:心無厭足,惟得多求,增長罪惡;菩薩不爾,常念知足,安貧守道,惟慧是業。 這是「知足守道覺」。 心不知足的人,不但不能獲得內心的安樂,而且自然而然就會拼命追求,結果往往就是增長了種種罪惡。
Thumbnail
如何安住身心 《八大人覺經》 隨筆 良因法師 2020年宣講於淨律寺女眾學苑 <經文>第三覺知:心無厭足,惟得多求,增長罪惡;菩薩不爾,常念知足,安貧守道,惟慧是業。 這是「知足守道覺」。 心不知足的人,不但不能獲得內心的安樂,而且自然而然就會拼命追求,結果往往就是增長了種種罪惡。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