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家醫療札記| 一個家庭,三個病人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我們常常以為需要被照顧的是眼前這個病人,但有時,是一整個家庭。


最早收案的蚊仔阿公,高齡100歲了,長期臥床,鼻胃管、導尿管、氧氣機、抽痰機、電動床、氣墊床,配備很齊全。

一旁的春仔阿嬤,也是高齡95歲的失能病人,雖然配備比較少,只有一條導尿管,但中度失智,無自理能力,很快地也成為我們安寧居家的個案。

他們的兒子登仔阿伯,60多歲,有糖尿病、抽菸、喝酒、嚼檳榔,身形孱弱,他常對我們說,生活沒什麼意思,希望自己不要活太老;擔心他年邁的父母,卻也自認身體不好,沒什麼能力好好照顧老人家,幸好家中2位外籍看護都十分給力。

幾次訪視後,登仔阿伯向我提起他的困擾,長期失眠,在外診所拿安眠藥和血糖藥,問能不能轉到我的門診開立? 我欣然允諾,就這樣三位都成了我的病人。

後來才知道,登仔阿伯已經跌倒好幾次,他抱怨自己體力不佳,總是感到疲累,又失眠,我總是一再勸他戒酒戒菸,少吃點安眠藥,告訴他什麼是肌少症,得多補充些營養才行。

蚊仔阿公生命力非常強韌,歷經COVID、肺炎,壓傷傷口,住院或是在家,儘管只用保守的抗生素治療,最終都能平穩地度過;而春仔阿嬤,更是一個令人棘手的失智症合併精神症狀患者,經歷藥物整合、不斷地調藥、再評估、護理師奔波訪視、和照顧者(看護)溝通,終於讓她改善日夜顛倒的狀況,白天能維持情緒穩定而不致昏睡,夜間也能入眠。


登仔阿伯就沒這麼幸運了,認識他沒多久,便傳來他因發燒被送到急診的消息。

是肺癌合併多處轉移。

一經診斷,病魔就如洪水猛獸般襲來,絲毫不留喘息的空間。雖然平時不對生活抱有希望,面對突如其來的打擊,登仔阿伯也十分茫然。他的兒女們也慌了手腳,在漫長地檢查、等待中,感受不到主治醫師詳細的解說和真誠的關懷,希望轉院尋求協助。

然而疫情過後的如今,大量護理人力流失,醫院被迫減床或關病房,各種疾病卻是報復性蔓延,本就壅塞的急診室近乎癱瘓,急症區成了「急診病房區」,等床不知等到何時。

轉院就醫好不容易排上了病床,登仔阿伯卻沒有太多時間,還來不及選擇繼續拼,或是安寧緩和,他就了結一身的病痛,做仙去了。


再一次居家訪視蚊仔阿公和春仔阿嬤,阿公依舊和他一身裝備平靜地躺在床上,阿嬤坐著輪椅,空洞的眼神裡看不出哀傷。不知道她有沒有問? 知道兒子去那裡了嗎?

不問也好,不知道最好,這樣就不會痛,也不會掉眼淚。

家裡的2位印尼籍看護依舊微笑著向我們報告照顧個案的近況,一切如常,她們非常可靠,誠實又盡責。

「這個家幸好有妳們」我說。


又過了一段時間,春仔阿嬤也走了。

只有蚊仔阿公,沒有住院、沒有抗生素治療,我們把藥物種類減到最少,只給足以消化的灌食和水,但阿公的車站還沒到,一身瘦骨嶙峋,兀自前行著。

 

這裡有行醫路上的【醫療小故事】;經過整理的各類【醫學知識、衛教、筆記】;還有醫療以外的學習心得及【自我成長】。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在傳統機構的照護情境中,透過對一位失智症病患的觀察,看見病人日常生活中所面臨的困境與照顧者的無奈。每個病人在成為病人之前都先是一個人,我們面對快速高齡化的社會,要如何應對愈來愈多類似這樣臥床和需要長期照護的長輩呢?
當我們年老時,回顧一生,會為自己留下什麼樣的註解? 聆聽高阿嬤對於過去的怨懟和未來的渴望,讓我思考伴侶、家庭、病痛會為我們的人生帶來什麼影響,而每一個選擇,又將會如何改變生活。
做居家醫療,我們開著公務車,或私家車,一邊找路一邊到案家附近想盡辦法停車,有時冒著被罵或被拖吊的風險。在案家大粒汗小粒汗忙活半小時一小時,回到車上,發燙的椅背、方向盤,立刻飆汗。開冷氣吹,一個溫差太大又頭痛不舒服,這就是我們的日常。
陪伴失能病人及家屬,是一條長長的林蔭小道,看不到盡頭,也未知前方的風景,只能沿途與病家緩步而行,分享眼前的綠葉繁盛,一同為樹縫灑落的陽光驚嘆,或是細數樹根底下的昆蟲。這條在旁人眼中看來平凡無奇的道路,只有共同經歷,才能體會每一段景致也是獨一無二的。
住在偏遠地區的90多歲阿嬤,生命邁向終點的時刻伴隨著發燒、呼吸困難。面對家人的焦慮,安寧緩和醫療如何能在有限時間裡協助病人和家屬走完最後一程?
面對無法復原的疾病、病患的痛苦、家屬的重擔,居家醫療不僅提供醫療服務,更多的是關懷與陪伴,永遠給予希望。
在傳統機構的照護情境中,透過對一位失智症病患的觀察,看見病人日常生活中所面臨的困境與照顧者的無奈。每個病人在成為病人之前都先是一個人,我們面對快速高齡化的社會,要如何應對愈來愈多類似這樣臥床和需要長期照護的長輩呢?
當我們年老時,回顧一生,會為自己留下什麼樣的註解? 聆聽高阿嬤對於過去的怨懟和未來的渴望,讓我思考伴侶、家庭、病痛會為我們的人生帶來什麼影響,而每一個選擇,又將會如何改變生活。
做居家醫療,我們開著公務車,或私家車,一邊找路一邊到案家附近想盡辦法停車,有時冒著被罵或被拖吊的風險。在案家大粒汗小粒汗忙活半小時一小時,回到車上,發燙的椅背、方向盤,立刻飆汗。開冷氣吹,一個溫差太大又頭痛不舒服,這就是我們的日常。
陪伴失能病人及家屬,是一條長長的林蔭小道,看不到盡頭,也未知前方的風景,只能沿途與病家緩步而行,分享眼前的綠葉繁盛,一同為樹縫灑落的陽光驚嘆,或是細數樹根底下的昆蟲。這條在旁人眼中看來平凡無奇的道路,只有共同經歷,才能體會每一段景致也是獨一無二的。
住在偏遠地區的90多歲阿嬤,生命邁向終點的時刻伴隨著發燒、呼吸困難。面對家人的焦慮,安寧緩和醫療如何能在有限時間裡協助病人和家屬走完最後一程?
面對無法復原的疾病、病患的痛苦、家屬的重擔,居家醫療不僅提供醫療服務,更多的是關懷與陪伴,永遠給予希望。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老人照顧老人是一件錐心又無奈之事,幸好坊間有許多日照中心,協助家屬安排家裡的老人做一些簡單的活動,動動腦,延緩老化。朋友的媽媽七十多歲,獨立照顧九十多歲罹患失智症的先生,照顧失智病人沒有日夜差別,因為失智者沒有日夜之分,想睡就睡,想醒就醒,想鬧就鬧,都在別人需要休息的時候開始情緒激昂。朋友的媽媽捨不
Thumbnail
照顧家人是一份充滿辛苦和責任的工作,本文描述了獨生女照顧老母親的不易,無論是經濟壓力、身體操勞、心靈承受,甚至被照顧者自身的難處,都成為了她的負擔。建議照顧者適時使用社會關懷資源和喘息服務,並且重視心情和心理的調適,和其他照顧者互勉互助,減輕個人負擔。
上禮拜六拿暈藥給婆婆吃 見了她, 她唉聲嘆氣的說:「不想活了。」 原來她照顧公公,讓她覺得心煩及勞累。 公公去年診斷出有失智症(輕微症)目前正在服藥中。 但公公聽了,心中也有不悅, 就對著婆婆說:「就放手讓我去做事情,煮飯、出門, 沒辦法兩個人都一直在一起,而且妳的要求也不要這
Thumbnail
「每次你來我們家,媽媽就特別開心。」「你來了之後,我們鬆一口氣,終於有了解的人了。」以上這些話,真實地發生在照顧的家庭裡。除了提供實際的照顧專業服務,照服員的來訪,對於許多長輩與家屬而言,都是默默支持的力量。
Thumbnail
上個禮拜天本來想說在家補眠,老媽突然丟了個任務給我,要我拿護膝回老家給奶奶。回到內埔就聽到奶奶摔倒的消息。第一個發現的,當然還是伯父。 自從爺爺走後,我感覺得出奶奶的寂寞;她的身體,也在最近這陣子,頻出狀況。雖然大多都是老人症狀,但還是不容忽視。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老人照顧老人是一件錐心又無奈之事,幸好坊間有許多日照中心,協助家屬安排家裡的老人做一些簡單的活動,動動腦,延緩老化。朋友的媽媽七十多歲,獨立照顧九十多歲罹患失智症的先生,照顧失智病人沒有日夜差別,因為失智者沒有日夜之分,想睡就睡,想醒就醒,想鬧就鬧,都在別人需要休息的時候開始情緒激昂。朋友的媽媽捨不
Thumbnail
照顧家人是一份充滿辛苦和責任的工作,本文描述了獨生女照顧老母親的不易,無論是經濟壓力、身體操勞、心靈承受,甚至被照顧者自身的難處,都成為了她的負擔。建議照顧者適時使用社會關懷資源和喘息服務,並且重視心情和心理的調適,和其他照顧者互勉互助,減輕個人負擔。
上禮拜六拿暈藥給婆婆吃 見了她, 她唉聲嘆氣的說:「不想活了。」 原來她照顧公公,讓她覺得心煩及勞累。 公公去年診斷出有失智症(輕微症)目前正在服藥中。 但公公聽了,心中也有不悅, 就對著婆婆說:「就放手讓我去做事情,煮飯、出門, 沒辦法兩個人都一直在一起,而且妳的要求也不要這
Thumbnail
「每次你來我們家,媽媽就特別開心。」「你來了之後,我們鬆一口氣,終於有了解的人了。」以上這些話,真實地發生在照顧的家庭裡。除了提供實際的照顧專業服務,照服員的來訪,對於許多長輩與家屬而言,都是默默支持的力量。
Thumbnail
上個禮拜天本來想說在家補眠,老媽突然丟了個任務給我,要我拿護膝回老家給奶奶。回到內埔就聽到奶奶摔倒的消息。第一個發現的,當然還是伯父。 自從爺爺走後,我感覺得出奶奶的寂寞;她的身體,也在最近這陣子,頻出狀況。雖然大多都是老人症狀,但還是不容忽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