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家醫療札記| 只想回家

更新於 2024/11/25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所有人都覺得,這樣活著太辛苦了,家人也同意放棄急救。但是當我問趙叔,「這麼辛苦的電擊、壓胸、插管的過程,假如又遇到,你還要嗎?」他卻肯定地點點頭……。

太太早就受不了先生被反覆地送入急診、搶救、沒有心跳血壓、又電擊的過程,DNR*也簽好了,但昨天又被急救一次,她簡直快崩潰了!

前往機構訪視的途中,安寧居家護理師告訴我趙叔最新的狀況。


趙叔因為頸椎受傷後導致四肢癱瘓,從原本健康的一家之主,成了長期臥床,與鼻胃管、導尿管、氣切管相伴的病人,雖不能說話,意識卻是清楚的。

家人無力照顧,於是把他送到機構安置,太太和兒女每周都會來探視他。

已經好幾次,因為病況變化,緊急送到急診就醫,經歷壓胸、電擊等措施,他從鬼門關前被拉了回來,也還能醒著用唇語和眼神表達意思,只是靈魂雖在,身體卻不屬於他。

以趙叔的疾病狀況,沒有經過醫師判定為末期,也沒有符合安寧收案的條件,不急救同意書也不是他本人簽的,因此一直無法接受緩和照護。


我們抵達護理之家的病房時,太太面容憔悴帶著淚痕站在病床旁,趙叔戴著高濃度氧氣費力呼吸著,鼻胃管、點滴,和心律血壓監視器的線路在他身上交錯成了阡陌。

我和太太說明來意,希望能協助他們解決目前的困境,但首先我需要知道趙叔本人的想法。

我們請太太到病房外,單獨和趙叔聊。我告訴他,要跟他討論很重要的事情。確認他能理解我的意思,約定好表達方式(眼神、點頭、唇語)後,明確清楚地詢問他關於後續急救的想法,出乎意料,他的答案是肯定的。

「這麼痛苦,你確定嗎? 」「急救之後,狀況也不會比現在更好。」

反覆確認幾次過後,我和護理師都明白,他是認真的,但這個答案太令人驚訝,我們甚至一時不知該如何繼續這個會談。

我問趙叔,是否有什麼想做的事情,還沒有完成,還是因為擔心太太嗎? 但他搖頭,無法言語和書寫,我們沒有辦法進一步了解他的想法。


我感到非常驚訝,也不太明白為何和太太給我們的訊息落差這麼大。思索了一會兒,我告訴趙叔,「雖然家人很不忍心看你受苦,可能有不同的想法,在醫療人員的立場,我們也擔心這樣做的效果有限,但是你的意思我知道了,我聽進去了,你不用擔心」。

走出病房,我向太太解釋剛剛會談的結果,太太崩潰痛哭,一直說著「我不知道為什麼他會這樣說,一直以來他都是告訴我,他不要搶救了,他不要住院,我們才選擇放棄急救的,可是現在……我不知道他為何跟你們說的是這樣……」。

我請太太回想,有沒有任何可能,是趙叔心裡有什麼掛念的事、想見的人、未完成的心願,他覺得放不下不安心的呢? 或許他撐著,就是為了某件事情。太太逐漸恢復平靜後,緩緩說道,「他一直都告訴我 ,他想回家,從住進來不久,就念著要回家,到這幾天只要醒著,就常會說他想要回家」

回家,好像很困難,戴著高濃度氧氣罩,血壓不到80,隨時可能被急救的人,真的可以回家嗎?


但是有了這個線索,我們彷彿看見一道光,有點懂了趙叔在堅持的那口氣,其實沒有人願意這樣活著,他只是想要回家。

後來趙叔的女兒也來了,我再次向她說明今日會談得到的訊息,建議家人開始著手進行趙叔心裡掛念的事,把久未見的家人找來,告知他所關心的人近況,看看照片、視訊,然後,我們來想辦法安排回家。

和安寧團隊討論後,雖然我們還是無法正式收案,但是趙叔、太太、護理之家三方都同意回家可能是最好的安排。對於搭救護車返家過程可能發生的病況變化,家人早做好了心理準備,護理之家也不需整日監視生命徵象在看護責任和家屬意願間掙扎是否要送醫。

聽說趙叔知道要回家的時候,非常開心。後來護理師再詢問他,那如果回家有什麼緊急狀況,氧氣不足、血壓下降,要再急救嗎? 他明確的搖搖頭。


*DNR: Do-Not-Resuscitate(不施行心肺復甦術), 由病人本身簽署「意願書」或經由家屬簽署「同意書」,經醫師判定為末期病人,疾病不可治癒,而且病程進展至死亡已不可避免時,不施行急救及侵入性治療(包括氣管內插管、體外心臟按壓、急救藥物注射、心臟電擊、心臟人工調頻、人工呼吸或其他救治行為)。


--------------------------------------------------------------------------------

後記:趙叔回家後,拿掉氧氣,並未如大家擔心的呼吸喘和血氧下降,反而日漸平穩,不需靠氧氣機,持續在安寧居家的照護下在家生活,至今已逾一年。

 

這裡有行醫路上的【醫療小故事】;經過整理的各類【醫學知識、衛教、筆記】;還有醫療以外的學習心得及【自我成長】。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我們常常以為需要被照顧的是眼前這個病人,但有時,是一整個家庭。 長期臥床的100歲蚊仔阿公,95歲失能的春仔阿嬤,60多歲多重慢性病的登仔阿伯。老化、疾病、照護負荷,究竟誰才是最需要照顧的人?
在傳統機構的照護情境中,透過對一位失智症病患的觀察,看見病人日常生活中所面臨的困境與照顧者的無奈。每個病人在成為病人之前都先是一個人,我們面對快速高齡化的社會,要如何應對愈來愈多類似這樣臥床和需要長期照護的長輩呢?
當我們年老時,回顧一生,會為自己留下什麼樣的註解? 聆聽高阿嬤對於過去的怨懟和未來的渴望,讓我思考伴侶、家庭、病痛會為我們的人生帶來什麼影響,而每一個選擇,又將會如何改變生活。
做居家醫療,我們開著公務車,或私家車,一邊找路一邊到案家附近想盡辦法停車,有時冒著被罵或被拖吊的風險。在案家大粒汗小粒汗忙活半小時一小時,回到車上,發燙的椅背、方向盤,立刻飆汗。開冷氣吹,一個溫差太大又頭痛不舒服,這就是我們的日常。
陪伴失能病人及家屬,是一條長長的林蔭小道,看不到盡頭,也未知前方的風景,只能沿途與病家緩步而行,分享眼前的綠葉繁盛,一同為樹縫灑落的陽光驚嘆,或是細數樹根底下的昆蟲。這條在旁人眼中看來平凡無奇的道路,只有共同經歷,才能體會每一段景致也是獨一無二的。
住在偏遠地區的90多歲阿嬤,生命邁向終點的時刻伴隨著發燒、呼吸困難。面對家人的焦慮,安寧緩和醫療如何能在有限時間裡協助病人和家屬走完最後一程?
我們常常以為需要被照顧的是眼前這個病人,但有時,是一整個家庭。 長期臥床的100歲蚊仔阿公,95歲失能的春仔阿嬤,60多歲多重慢性病的登仔阿伯。老化、疾病、照護負荷,究竟誰才是最需要照顧的人?
在傳統機構的照護情境中,透過對一位失智症病患的觀察,看見病人日常生活中所面臨的困境與照顧者的無奈。每個病人在成為病人之前都先是一個人,我們面對快速高齡化的社會,要如何應對愈來愈多類似這樣臥床和需要長期照護的長輩呢?
當我們年老時,回顧一生,會為自己留下什麼樣的註解? 聆聽高阿嬤對於過去的怨懟和未來的渴望,讓我思考伴侶、家庭、病痛會為我們的人生帶來什麼影響,而每一個選擇,又將會如何改變生活。
做居家醫療,我們開著公務車,或私家車,一邊找路一邊到案家附近想盡辦法停車,有時冒著被罵或被拖吊的風險。在案家大粒汗小粒汗忙活半小時一小時,回到車上,發燙的椅背、方向盤,立刻飆汗。開冷氣吹,一個溫差太大又頭痛不舒服,這就是我們的日常。
陪伴失能病人及家屬,是一條長長的林蔭小道,看不到盡頭,也未知前方的風景,只能沿途與病家緩步而行,分享眼前的綠葉繁盛,一同為樹縫灑落的陽光驚嘆,或是細數樹根底下的昆蟲。這條在旁人眼中看來平凡無奇的道路,只有共同經歷,才能體會每一段景致也是獨一無二的。
住在偏遠地區的90多歲阿嬤,生命邁向終點的時刻伴隨著發燒、呼吸困難。面對家人的焦慮,安寧緩和醫療如何能在有限時間裡協助病人和家屬走完最後一程?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徵的就是你 🫵 超ㄅㄧㄤˋ 獎品搭配超瞎趴的四大主題,等你踹共啦!還有機會獲得經典的「偉士牌樂高」喔!馬上來參加本次的活動吧!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在醫院陪病的頭幾天,家裡醫院來回奔波,倒也沒時間多想。待得家人出院狀況穩定,終於安靜下來獨處,反而胡思亂想起來,念頭紛紛擾擾,半刻不得停。 如果有後遺症怎麼辦?如果當時怎麼樣會怎麼辦?如果未來怎麼樣會…….??? 我不知道我在煩躁些什麼,現在想來,這也許是「後怕」,靜下來了,壓抑住的驚慌
Thumbnail
我有個朋友在急診室當值班醫師,有一次我問他,當有海外遊客在急診病危時,病患的第一考量是什麼? 沒想到,他的答案令我感到心酸。 因為,大部分的海外患者,一旦意識到自己有生命危險時,第一個想法,就是: 想要回到家鄉就醫,就算要死,也要死在自己的故鄉。 當這個願望無法達成時,他們就會希望家屬可
Thumbnail
我在他身上看見了獨自在外地工作的孤單、存活的壓力, 讓他不由得武裝自己,掙扎地在這個外地生存。
說來慚愧 父親生病住院時 我因為白天要上學 放學後還要打工或是去約會 所以能去醫院看望父親的時間與次數 遠不如兩個已經出社會的弟弟和母親..... 記得某次父親化療住院結束 正準備出院時 突然跟母親說 雙腿使不上力..... 後經過醫生檢查 原來是癌細胞壓迫到神經 導致下身癱瘓
Thumbnail
在照顧病人時發現病症變化時,需要好好溝通家屬,提醒家屬及時帶病人去看醫生,以免錯過最佳治療時機。合作與溝通是保障病人健康的重要因素。
Thumbnail
徵的就是你 🫵 超ㄅㄧㄤˋ 獎品搭配超瞎趴的四大主題,等你踹共啦!還有機會獲得經典的「偉士牌樂高」喔!馬上來參加本次的活動吧!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在醫院陪病的頭幾天,家裡醫院來回奔波,倒也沒時間多想。待得家人出院狀況穩定,終於安靜下來獨處,反而胡思亂想起來,念頭紛紛擾擾,半刻不得停。 如果有後遺症怎麼辦?如果當時怎麼樣會怎麼辦?如果未來怎麼樣會…….??? 我不知道我在煩躁些什麼,現在想來,這也許是「後怕」,靜下來了,壓抑住的驚慌
Thumbnail
我有個朋友在急診室當值班醫師,有一次我問他,當有海外遊客在急診病危時,病患的第一考量是什麼? 沒想到,他的答案令我感到心酸。 因為,大部分的海外患者,一旦意識到自己有生命危險時,第一個想法,就是: 想要回到家鄉就醫,就算要死,也要死在自己的故鄉。 當這個願望無法達成時,他們就會希望家屬可
Thumbnail
我在他身上看見了獨自在外地工作的孤單、存活的壓力, 讓他不由得武裝自己,掙扎地在這個外地生存。
說來慚愧 父親生病住院時 我因為白天要上學 放學後還要打工或是去約會 所以能去醫院看望父親的時間與次數 遠不如兩個已經出社會的弟弟和母親..... 記得某次父親化療住院結束 正準備出院時 突然跟母親說 雙腿使不上力..... 後經過醫生檢查 原來是癌細胞壓迫到神經 導致下身癱瘓
Thumbnail
在照顧病人時發現病症變化時,需要好好溝通家屬,提醒家屬及時帶病人去看醫生,以免錯過最佳治療時機。合作與溝通是保障病人健康的重要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