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meleft?」我帶著一絲茫然,聽從男服務生的指引入座。座位是磚紅色石紋拼成的長桌,我抵達時已坐 4 位陌生人,她們分別坐在靠牆沙發和對面的單椅上。剩下兩空位,一為靠邊沙發,另一為最遠的對角線單椅;我選擇靠邊沙發的空位。
「你們都是第一次參加嗎?」
確認大家都是初次參加 Timeleft 後,第 6 位陌生人也入座了。餐廳是台北東區的 B Line by A Train,所幸燈光昏暗和幾乎座無虛席的談話聲,為我的緊張添加幾分鎮定。在彼此給予初次見面的微笑和點頭後,6 位初次見面的女性正安靜地翻閱菜單,座位間瀰漫著微妙的生疏感。
Timeleft 是一款主打每週三晚上七點、與陌生人共進晚餐的社交 App。相較於以「外型」或「條件」為篩選機制的交友軟體,Timeleft 的配對完全由演算法決定。使用者無需上傳照片或自我介紹,只需回答一些「關於自己」的問題,就能坐等演算法安排一場未知的相遇,與 5 位陌生人一起開箱「社交盲盒」。
不得不說 Timeleft 操作高明。點入 IG 廣告後不久,畫面即跳出那些「關於自己」的問題,而正當你以為在玩心理測驗時,畫面就像煞風景的廣告,在最精彩之時跳轉至付費方案:
而此時,你就站在「答案揭曉」和「跳離畫面」的岔路,若就此跳離,日後恐難以擺脫那種未完成的懸念。於是,Timeleft 就這樣收割了我的好奇心,當下我雖懷疑「會不會是釣魚網站?」但在確認過 Timeleft 已在海外盛行一時後,我就拿出信用卡了。然而需注意的是,此費用不含餐飲,因此整體支出不算親民,但對比普遍交友軟體的無效聊天和潛在詐騙風險,好啦,330 元換 5 位真實社交體驗,在我看來還算合理。
點完餐後,因大家皆為初次參加不熟具體流程,我們決定以 App 的破冰卡牌作為開場,然而卡牌上的問題多屬假設性且帶有深度,對於彼此陌生的六人反而破冰有限。滑了數題,終於迎來破除靜默的題目:「你最難忘的童年回憶是什麼?」
好的,象徵性地走過 App 卡牌流程後,我們決定走老派的自我介紹。才知道,在場 5 位陌生人當中有藝術策展人、小學美術老師、服飾店員、科技業 PM 和刺青師,年齡介於 28 到 34 歲間。而這自我介紹並非像面試般拘謹,輪到下一位自我介紹前,我們穿插了「憑第一印象猜對方的職業」的小互動,一來一往的過程笑聲不斷。
「好啦快把 Timeleft 工作證拿出來😆」
當中刺青師 C 特別引人注目,我們甚至一度懷疑他是 Timeleft 派來的暗樁,因為 C 算是我們六人當中最具領導力的角色——可想而知,C 就是上述卡牌破冰問題的發起人。但你知道嗎?當 C 意識到自己自然地成為群體中的領導者時,她竟感到驚訝地說:
「我在朋友圈裡其實不會這樣耶」
如《阿甘正傳 Forrest Gump》所言:
Life was like a box of chocolates. You never know what you're gonna get.
而這盒巧克力,於每週三晚上七點,被 Timeleft 擺在彼此互不相識的餐桌上。每一次的相遇,不只是驚喜,也是重新認識自己的方式。
當輪到我自我介紹、提到自己是課程顧問時,有人說我很適合這份工作,認為我說話時具有安定感。這單憑第一印象的評價,對我來說相當可貴,它讓我知道,即便拋開所有社會角色和人際關係的束縛,我也能讓一個陌生人感到安心。感謝這位後來成為 IG 好友的陌生人,成為我的映鏡之一。
我們每個人,都是他人自我中的一面鏡子。在母親面前,她照出了我的強勢和溫柔;在朋友面前,他們照出了我的嚴肅和瘋狂;在同事面前,他們照出了我的怪奇和敏感;在客戶面前,他們照出了我的狼性、得失心和激勵人心的光芒。而在 Timeleft 的陌生人面前,排除所有身份框架,他們照出了我的直覺,讓我得以展現最純粹的自己。相聚即分離的開始,餐後,我們各自回歸生活,而那晚短暫的相遇,已成為彼此生命中的一段交集。
🚀如果喜歡記得點點愛心、轉發分享或贊助支持,成為我的演算法助力🚀
看更多 Ree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