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分享一個我覺得很有啟發性的觀點:
凡事能用愚蠢解釋的,就不要急著用惡意去解釋。
這句話,乍聽簡單,但一旦你真的開始用這個思路看世界,很多事情就會豁然開朗。它的核心意思是,許多看起來「壞透了」的行為,可能背後根本不是陰謀,而是單純的認知錯誤、信息缺失,甚至只是當事人腦子轉得不夠快,或者壓根沒轉。
我以前對這種說法半信半疑,尤其遇到那些讓人匪夷所思的情況時,第一反應總是:「這人絕對是故意的吧!」
比如某次,公司裡有個同事負責整理報表,不僅格式亂七八糟,數據還多了幾筆根本不存在的內容。我當時差點氣炸,內心怒吼:「你是想害我嗎?明知道這份報告要給高層看,居然給我搞這種大鍋炒的東西,擺明了在拖後腿啊!」
但等我冷靜下來問清楚,才知道他根本不是故意的。他只是臨時被派去接手工作,既不熟悉數據,也沒時間學軟體操作,結果搞得一團亂。雖然結果看起來像陰謀,但他甚至還以為自己幫了大忙。
那一刻我突然明白:世界上有太多事情,不是出於惡意,而是因為愚蠢。這不是罵人,而是一種對人性的認識。
那為什麼我們總會先解釋成惡意?
其實,這是因為我們的本能——把讓人不舒服的事情解釋成敵意,這樣更容易激發自我保護。但現實是,大多數人根本沒那麼壞,也沒時間搞什麼複雜的惡意設計。更多時候,問題出在:
所以,世界上的惡意其實沒那麼多。
大多數看起來像惡意的行為,只是愚蠢、疏忽或者不對等的溝通導致的結果。用一個有趣的比例來說,假如把人性拆解:「1% 是反社會人格、20% 是惡意、60% 是愚蠢、20% 是善意、1% 是傳說中的完美大善人。」
你會發現,愚蠢占了壓倒性的比例,讓人又好氣又好笑。畢竟,愚蠢的後果雖然麻煩,但遠比惡意要容易原諒。
那為什麼明知道多數是愚蠢,還是忍不住感到惡意呢?
因為愚蠢是有層次的,而某些人的愚蠢,真的能突破極限。判斷一件事是惡意還是愚蠢,最好的辦法就是:看他是否能在指出錯誤後改進。如果不能,那可能是愚蠢;如果不願意,那可能才是惡意。
以前,我看到有人在網上發表不符合常理的言論,總覺得他們是故意挑釁。但現在,我會多想一步:
或許他們只是背景信息不足,或者用錯了方式表達觀點。與其生氣,不如理解或者忽略。畢竟,我又不是他們的老師。
所以啊,凡事能用愚蠢解釋的,就別急著加上惡意濾鏡。
人生已經夠累了,我們何必用自己的腦補,讓它看起來更黑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