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用愚蠢解釋的,就不要急著用惡意去解釋

更新 發佈閱讀 3 分鐘

今天分享一個我覺得很有啟發性的觀點:

凡事能用愚蠢解釋的,就不要急著用惡意去解釋。

這句話,乍聽簡單,但一旦你真的開始用這個思路看世界,很多事情就會豁然開朗。它的核心意思是,許多看起來「壞透了」的行為,可能背後根本不是陰謀,而是單純的認知錯誤、信息缺失,甚至只是當事人腦子轉得不夠快,或者壓根沒轉。

我以前對這種說法半信半疑,尤其遇到那些讓人匪夷所思的情況時,第一反應總是:「這人絕對是故意的吧!」

比如某次,公司裡有個同事負責整理報表,不僅格式亂七八糟,數據還多了幾筆根本不存在的內容。我當時差點氣炸,內心怒吼:「你是想害我嗎?明知道這份報告要給高層看,居然給我搞這種大鍋炒的東西,擺明了在拖後腿啊!」

但等我冷靜下來問清楚,才知道他根本不是故意的。他只是臨時被派去接手工作,既不熟悉數據,也沒時間學軟體操作,結果搞得一團亂。雖然結果看起來像陰謀,但他甚至還以為自己幫了大忙。

那一刻我突然明白:世界上有太多事情,不是出於惡意,而是因為愚蠢。這不是罵人,而是一種對人性的認識。


那為什麼我們總會先解釋成惡意?

其實,這是因為我們的本能——把讓人不舒服的事情解釋成敵意,這樣更容易激發自我保護。但現實是,大多數人根本沒那麼壞,也沒時間搞什麼複雜的惡意設計。更多時候,問題出在:

  1. 沒搞懂情況——對方根本沒意識到自己的行為會帶來什麼影響。
  2. 能力不足——有心無力,或者時間不夠,甚至因為工具不順手。
  3. 視角不同——他可能覺得自己做得還不錯,問題只是雙方的認知不一樣。

所以,世界上的惡意其實沒那麼多。

大多數看起來像惡意的行為,只是愚蠢、疏忽或者不對等的溝通導致的結果。用一個有趣的比例來說,假如把人性拆解:「1% 是反社會人格、20% 是惡意、60% 是愚蠢、20% 是善意、1% 是傳說中的完美大善人。」


你會發現,愚蠢占了壓倒性的比例,讓人又好氣又好笑。畢竟,愚蠢的後果雖然麻煩,但遠比惡意要容易原諒。


那為什麼明知道多數是愚蠢,還是忍不住感到惡意呢?

因為愚蠢是有層次的,而某些人的愚蠢,真的能突破極限。判斷一件事是惡意還是愚蠢,最好的辦法就是:看他是否能在指出錯誤後改進。如果不能,那可能是愚蠢;如果不願意,那可能才是惡意。


以前,我看到有人在網上發表不符合常理的言論,總覺得他們是故意挑釁。但現在,我會多想一步:

或許他們只是背景信息不足,或者用錯了方式表達觀點。與其生氣,不如理解或者忽略。畢竟,我又不是他們的老師。

所以啊,凡事能用愚蠢解釋的,就別急著加上惡意濾鏡。

人生已經夠累了,我們何必用自己的腦補,讓它看起來更黑暗呢?

raw-image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蘇千尋的讀書筆記
2會員
27內容數
最後的讀書筆記
2025/04/30
一、腦部與神經系統:沉默王國的失序 1. 中樞神經系統(腦部) 大腦,是身體王國中最尊貴的指揮官,一刻也不能停歇地監控、記憶、計算、創造,然而,當血糖過高的毒霧瀰漫在微血管之間,這座王國就開始出現裂痕。 血腦屏障的滲透性改變:慢性高血糖會破壞血腦屏障的完整性,使得不該進入的分子趁虛而入,造成神
Thumbnail
2025/04/30
一、腦部與神經系統:沉默王國的失序 1. 中樞神經系統(腦部) 大腦,是身體王國中最尊貴的指揮官,一刻也不能停歇地監控、記憶、計算、創造,然而,當血糖過高的毒霧瀰漫在微血管之間,這座王國就開始出現裂痕。 血腦屏障的滲透性改變:慢性高血糖會破壞血腦屏障的完整性,使得不該進入的分子趁虛而入,造成神
Thumbnail
2025/04/23
Online video meeting running on a laptop beside an open book by Scopio from Noun Project (CC BY-NC-ND 2.0) 剛成為幹部的你,或許曾經被讚賞的聲音包圍: 「你真的好有責任感!」 「沒有你社團根
Thumbnail
2025/04/23
Online video meeting running on a laptop beside an open book by Scopio from Noun Project (CC BY-NC-ND 2.0) 剛成為幹部的你,或許曾經被讚賞的聲音包圍: 「你真的好有責任感!」 「沒有你社團根
Thumbnail
2025/04/22
──社團幹部的5大關鍵能力,全力培養未來就業競爭力! 你可能當初只是想熱血一點、多交點朋友才加入幹部行列, 但當上幹部之後你會發現:這根本是小型職場,甚至比職場還現實。 身為幹部,你面對的不只是活動、報帳、時間管理,還有協調人際、對外溝通與突發危機。 這五大關鍵能力,就是讓你從「會做事」變成
Thumbnail
2025/04/22
──社團幹部的5大關鍵能力,全力培養未來就業競爭力! 你可能當初只是想熱血一點、多交點朋友才加入幹部行列, 但當上幹部之後你會發現:這根本是小型職場,甚至比職場還現實。 身為幹部,你面對的不只是活動、報帳、時間管理,還有協調人際、對外溝通與突發危機。 這五大關鍵能力,就是讓你從「會做事」變成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觀念是從哪來的呢? 其實都是從我們過去生命經驗一點一滴累積出來的,就像是一副我們每個人獨特的濾鏡。 每當遇到某些情境,大腦會很快去翻找記憶,根據曾經的經驗,給出一套「這是怎麼回事」的詮釋。 但這就是容易讓我們在事情上誤判的關鍵點,這種快速生成的解釋,有時候會和事情本身的客觀事實不太
Thumbnail
觀念是從哪來的呢? 其實都是從我們過去生命經驗一點一滴累積出來的,就像是一副我們每個人獨特的濾鏡。 每當遇到某些情境,大腦會很快去翻找記憶,根據曾經的經驗,給出一套「這是怎麼回事」的詮釋。 但這就是容易讓我們在事情上誤判的關鍵點,這種快速生成的解釋,有時候會和事情本身的客觀事實不太
Thumbnail
超越智商:為什麽聰明人也會做蠢事 高智力≠高理性 智力測驗並沒有測量理性,這就是聰明人會做蠢事的原因:所謂的「聰明」僅僅是高智力,而非高理性。高智力≠高理性。 理性在現代生活中的地位被大大低估了。 很多人認為即使沒有解決教科書中邏輯問題的能力,自己也能生活下去,也有人認為理性與情感相矛盾,會降低
Thumbnail
超越智商:為什麽聰明人也會做蠢事 高智力≠高理性 智力測驗並沒有測量理性,這就是聰明人會做蠢事的原因:所謂的「聰明」僅僅是高智力,而非高理性。高智力≠高理性。 理性在現代生活中的地位被大大低估了。 很多人認為即使沒有解決教科書中邏輯問題的能力,自己也能生活下去,也有人認為理性與情感相矛盾,會降低
Thumbnail
■ 「我們在自認為善良的情況下,所做出的不誠信之舉。」—《誰說人是理性的!》作者 Dan Ariely 深入探討了道德與決策的相關議題,談及了人們在實際執行決策時的道德盲點,以及獎懲系統、改變組織等方面的應對策略。文章內容豐富,涵蓋了道德知覺、道德盲點、獎懲系統、改變組織等多個觀點。
Thumbnail
■ 「我們在自認為善良的情況下,所做出的不誠信之舉。」—《誰說人是理性的!》作者 Dan Ariely 深入探討了道德與決策的相關議題,談及了人們在實際執行決策時的道德盲點,以及獎懲系統、改變組織等方面的應對策略。文章內容豐富,涵蓋了道德知覺、道德盲點、獎懲系統、改變組織等多個觀點。
Thumbnail
為什麼聰明人會做蠢事? 顛覆高智商等於絕對聰明的常理, 助你找出決策的關鍵智慧 David Robson  2020 商業周刊 解釋為何聰明的人會犯下某些愚蠢的過錯,需要使用何種預防措施。
Thumbnail
為什麼聰明人會做蠢事? 顛覆高智商等於絕對聰明的常理, 助你找出決策的關鍵智慧 David Robson  2020 商業周刊 解釋為何聰明的人會犯下某些愚蠢的過錯,需要使用何種預防措施。
Thumbnail
此篇分析所蕴含的道理是我毕生奉行的圭臬,那么,是什么道理呢? 只做心甘情愿、心悦诚服的事。 首先明确不跟烂人烂事纠缠的动机是什么? 当然是不为负面因素所消耗自身。 那,为什么明知道「不跟烂人烂事做纠缠」这个道理,却做不到让自己不被消耗? 因为,「不和烂人烂事做纠缠」这个道理,不足以让人心甘
Thumbnail
此篇分析所蕴含的道理是我毕生奉行的圭臬,那么,是什么道理呢? 只做心甘情愿、心悦诚服的事。 首先明确不跟烂人烂事纠缠的动机是什么? 当然是不为负面因素所消耗自身。 那,为什么明知道「不跟烂人烂事做纠缠」这个道理,却做不到让自己不被消耗? 因为,「不和烂人烂事做纠缠」这个道理,不足以让人心甘
Thumbnail
這是一句出自戴爾·卡內基的名言,這句話簡潔明瞭,道出了許多人認為批評、抱怨和指責別人的人都是愚蠢的這一普遍觀點。
Thumbnail
這是一句出自戴爾·卡內基的名言,這句話簡潔明瞭,道出了許多人認為批評、抱怨和指責別人的人都是愚蠢的這一普遍觀點。
Thumbnail
魔鬼最大的愚蠢是什麼? 虛榮。 智者最大的愚蠢是什麼? 傲慢。 在虛榮面前,人的行為都被合理化。 在傲慢面前,人的行為都被道德化。 ──郝廣才
Thumbnail
魔鬼最大的愚蠢是什麼? 虛榮。 智者最大的愚蠢是什麼? 傲慢。 在虛榮面前,人的行為都被合理化。 在傲慢面前,人的行為都被道德化。 ──郝廣才
Thumbnail
世界上的道理有時候很直接,但也很殘酷,沒辦法啊。
Thumbnail
世界上的道理有時候很直接,但也很殘酷,沒辦法啊。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