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費限定

題目:道德經第六十章─德交歸焉

更新 發佈閱讀 5 分鐘


原文:治大國,若烹小鮮,以道蒞天下,其鬼不神。非其鬼不神,其神不傷人。非其神不傷人,聖人亦不傷人。夫兩不相傷,故德交歸焉。

 

這一篇章是說一個國家要善待自己的子民,不要隨意發動政令,反反覆覆讓人民無所適從,看社會需要什麼順著社會需求而走穩定社會安定民心的法令一條就足夠,不要用自己的主觀意見發布更多政令擾民,這樣國家就會動盪不安,災禍來臨。

 

面對每一件事都要經過思考下而行動,這一點跟廣論裡提到的思惟有點相同,任何事情都需要思惟經過思惟之後才發現自己的慾望大於想要的,想要的多於貪念的,這種貪念無外乎物慾的縱流,把握住自己的愛好深刻思酌自己的喜歡,不被貪欲所使,認真過好每一天。當前社會很多人抱著一種不誠的心對待身邊的人,一旦事件爆發開始疑神疑鬼,是不是要對自己產生報復,世界上沒有那麼多報復,當你求神拜佛的時候心中想什麼?只有自己最清楚。

 

很多人對於廟宇籤詩都抱持著信信就好,因為大多覺得不準,其實也不是廟宇籤詩不準,而是你自己的心不準,換句話說不誠之意。我在五十四章裡寫到:「大學裡有一段這麼寫著:所謂誠其意者,毋自欺也。」當我們提著大包小包,拿著大袋小帶去廟宇祈求神明的時候,是不是誠意至上,這一點騙的了別人,騙不了自己啊!首先要來說說你為什麼要去拜拜?做壞事祈求神明保佑不要被抓到?懺悔?還是說祈求神明保有自己的親人平安,父母健康長壽,這些都關係著你祈求的心意。有的人祈求發財,非常的坦白,但是祈財也不是見人就發財,發了財有沒有正心修身為社會做事,幫助更多窮人改進生活,還是發了財之後變本加厲的用錢才欺壓窮人,更看不起窮人,因為自己窮人出身所以現在有錢了,努力擺脫窮人形象,不予窮人打交道,這是不好的行為,神明怎麼容許你去做?因此有的時候你會發現很多有錢人,過了三代以後就家道中落了,這時候又沒有發心,誠心去做善事,散盡家財,自己也變成窮人,甚至需要人救濟,所謂誠心,勿自欺也。神明不會騙人,你也不要騙自己,當我們說籤詩不準,看看你的心吧,你的心最準。所謂:「非其鬼不神,其神不傷人」。

 

接下來,當一個有道德修養的人,不會為了這一件小事去煩惱,他煩惱的都是大事,看看我們身邊的人是不是很多人為了鞋子穿不對,衣服穿反了,洗髮精被人用了,斤斤計較沒完沒了,這個在家庭裡出現很多,夫妻之間,兄弟姊妹之間,父母之女之間,爸媽不小心看了我們的信,或者打開包裹,就大肆謾罵,說爸媽不尊重自己,怎麼可以偷開自己的包裹,其實這都是小事一件,很多事情很可以用很多種方式解決,我們卻用了傷害親子間的方式處理,而且還一而再,再而三地被報導出來,甚至上了電視還繼續說的頭頭是道,認為自己沒有錯,都是父母的錯,偷看別人的包裹是不對的,如果我說這是修養問題,你們認不認?認了繼續說,不認我還是少說。

 

個人的修養可以看出一個人的道德行為,當你不斷地在電視上重複地指責他人的錯,不管他是好意涵是無意,總之不合乎你的意思,不照你的意思去做都不對,照你的意思去做才是對的。當你不斷地重複別人的錯,企圖製造自己是完人,沒有錯的假象,既然你是一個沒有錯的完人,為什麼在你身邊的親人,你的家庭會破碎?也許有人會說出另一個案例,比如家暴事件,但什麼原因會造成家暴事件?明知這個人有暴力頃向除了忍讓甚至於去觸動他的暴力因子,這不是你的錯嗎?妳說妳為了孩子為了家忍受暴力事件,當事過境遷之後,你還在公開場合談論家暴事件,而且一直重複的提,造成下一代的心理產生扭曲,這時候的你已經不是原來的你,在你心中早已產生了魔,心魔住下了。所以社會大眾你們有沒有發現到演藝圈及政治圈等公眾人物這些人身邊都是信佛,信基督教,但他們心中都無法得到解脫,為什麼會這樣?

 

所謂:「治大國,若烹小鮮,以道蒞天下,其鬼不神」,對於這些被家暴的人,你們都是反覆的擾亂家暴之人及被家暴之人,沒有從根本去解決,讓家暴的人產生心害怕,變本加厲的傷害。試想:你心中住了一個撒旦,耶穌會進來嗎?你心中住了一個魔,佛還會進來嗎?所以現在社會講暴力事件,解決暴力事件,尤其是校園暴力事件,這麼小的孩子因為大人的行為在心中住了一個魔或者撒旦,心裡還有佛或者耶穌的存在嗎?這就是德行修養的交互作用。因此:「非其神不傷人,聖人亦不傷人。夫兩不相傷,故德交歸焉。」因此好好地把道德教育找回來吧!

 

以行動支持創作者!付費即可解鎖
本篇內容共 1780 字、0 則留言,僅發佈於愛你久久放心闖天涯你目前無法檢視以下內容,可能因為尚未登入,或沒有該房間的查看權限。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謝立婷隨寫人生沙龍街
50會員
440內容數
1.各類自然文化與社會政治議題 2.各類生活關察文 3.講不完的教育專題文章 4.各類主題徵文 5.菩提道次第廣論 6.現代詩 7.現代小說
2024/12/30
道德經第三十九章之白話文解說與SEO建議。闡述老子哲學核心思想:誠信、善行、無爭、利他,並探討其與佛學之關聯性。點出臺灣社會忽略中華文化之現象,呼籲重視傳統文化之學習與傳承。
Thumbnail
2024/12/30
道德經第三十九章之白話文解說與SEO建議。闡述老子哲學核心思想:誠信、善行、無爭、利他,並探討其與佛學之關聯性。點出臺灣社會忽略中華文化之現象,呼籲重視傳統文化之學習與傳承。
Thumbnail
2024/12/28
本文探討小國寡民的理想生活模式,並以此反思臺灣歷史與現代國際局勢。文章以《老子》「小國寡民」章節為出發點,描繪一個安居樂業、與世無爭的社會樣貌,並將其與臺灣歷史及當今國際社會中的小國生存狀態做比較,探討科技進步與大國競爭對小國寡民理想的衝擊。
Thumbnail
2024/12/28
本文探討小國寡民的理想生活模式,並以此反思臺灣歷史與現代國際局勢。文章以《老子》「小國寡民」章節為出發點,描繪一個安居樂業、與世無爭的社會樣貌,並將其與臺灣歷史及當今國際社會中的小國生存狀態做比較,探討科技進步與大國競爭對小國寡民理想的衝擊。
Thumbnail
2024/12/26
原文:和大怨,必有於怨;報怨以德,安可以為善?是以聖人執左契,而不責於人。有德司契,無德司契,無德司徹。天道無親,常與善人。   這一篇大意是說以德報怨,歷史上以德報怨的例子很多,以德報怨換來無償的享福,庇蔭後代子孫。   愛恨情仇是天生的,佛法上說是人的習氣,過去帶來的恩怨情仇,當你與
Thumbnail
2024/12/26
原文:和大怨,必有於怨;報怨以德,安可以為善?是以聖人執左契,而不責於人。有德司契,無德司契,無德司徹。天道無親,常與善人。   這一篇大意是說以德報怨,歷史上以德報怨的例子很多,以德報怨換來無償的享福,庇蔭後代子孫。   愛恨情仇是天生的,佛法上說是人的習氣,過去帶來的恩怨情仇,當你與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本文探討了人類思想與美德之間的關聯性,認為只要人類思想具有美德,就不會成為貪婪的奴隸。同時指出人類若主動選擇貪婪與腐敗為伴,將面臨上帝的公正懲罰。
Thumbnail
本文探討了人類思想與美德之間的關聯性,認為只要人類思想具有美德,就不會成為貪婪的奴隸。同時指出人類若主動選擇貪婪與腐敗為伴,將面臨上帝的公正懲罰。
Thumbnail
「善有善報、惡有惡報」是真的嗎?本文旨在回答這個問題-破除「善惡因果律 (或稱道德因果律)」的迷思,分析其心理、情感、信仰的基礎,並指出「德福一致」在社會實踐的幾個可能方向。
Thumbnail
「善有善報、惡有惡報」是真的嗎?本文旨在回答這個問題-破除「善惡因果律 (或稱道德因果律)」的迷思,分析其心理、情感、信仰的基礎,並指出「德福一致」在社會實踐的幾個可能方向。
Thumbnail
瞭解人性的矛盾,並諒解對方,是成熟人應有的內涵。本文整理了六大人性,並提供了貼身建議。
Thumbnail
瞭解人性的矛盾,並諒解對方,是成熟人應有的內涵。本文整理了六大人性,並提供了貼身建議。
Thumbnail
人心與太陽一樣,都是需要小心對待的存在。這篇文章談論瞭如何在這個充滿善惡的世界中保護自己,並對人性的邪惡進行了探討。
Thumbnail
人心與太陽一樣,都是需要小心對待的存在。這篇文章談論瞭如何在這個充滿善惡的世界中保護自己,並對人性的邪惡進行了探討。
Thumbnail
早期人家,為了養家養孩子,有錢賺就好,比較不會去思考工作內容符不符合善良和慈悲。加上民風閉塞,資訊也不流通,除了佛寺廟宇的師父講經說法順勢帶入因果觀念之外,並沒有其他管道可以了解因緣果報的道理,因此在不知情的狀況下造罪又造惡。 吃人一斤,還人十六兩,這就是因果循環,這個道理人人都懂,不過如果放
Thumbnail
早期人家,為了養家養孩子,有錢賺就好,比較不會去思考工作內容符不符合善良和慈悲。加上民風閉塞,資訊也不流通,除了佛寺廟宇的師父講經說法順勢帶入因果觀念之外,並沒有其他管道可以了解因緣果報的道理,因此在不知情的狀況下造罪又造惡。 吃人一斤,還人十六兩,這就是因果循環,這個道理人人都懂,不過如果放
Thumbnail
這篇文章討論了天地的仁愛之心被濫用,導致萬物之痛苦,在統治者的仁愛也造成蒼生痛苦。文章也談到了臺灣在政治、經濟和社會發展的一些問題。文章提醒人們要審慎選擇領袖,讓民意順勢發展。同時也提出大自然的變遷是無法阻止的,應該順應時代變化。
Thumbnail
這篇文章討論了天地的仁愛之心被濫用,導致萬物之痛苦,在統治者的仁愛也造成蒼生痛苦。文章也談到了臺灣在政治、經濟和社會發展的一些問題。文章提醒人們要審慎選擇領袖,讓民意順勢發展。同時也提出大自然的變遷是無法阻止的,應該順應時代變化。
Thumbnail
選擇善良的人,或許心中擁有一片淨土吧
Thumbnail
選擇善良的人,或許心中擁有一片淨土吧
Thumbnail
比起感慨怎麼會有割喉案、是不是社會道德淪喪 大家都不讀廉恥,我更在意的是如何避免容易成為目標、或是遇到他人惡意攻擊/跟蹤時該怎麼辦。
Thumbnail
比起感慨怎麼會有割喉案、是不是社會道德淪喪 大家都不讀廉恥,我更在意的是如何避免容易成為目標、或是遇到他人惡意攻擊/跟蹤時該怎麼辦。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