甫上架便迅速衝進 Netflix 十大熱門排行的《影后》(Born for the Spotlight,2024),是由推出《俗女養成記》(The Making of an Ordinary Woman,2019)系列的導演嚴藝文領銜製作。作品同樣延續「女性」為主的視角,不過敘事背景從市井小民的世界,轉向了五光十色的「影劇產業大觀園」,且以不落俗套的方式細膩刻畫女性演員所經歷的種種挑戰。
特別的是,雖然《影后》以致敬《樂來越愛你》(La La Land,2016)的史艾瑪作為故事起點,但重點始終不在「追夢與勵志」,而是「挫折與療傷」。畢竟無論年齡、地位、財富,沒有人可以倖免於受傷。只要是人,或者說,只要活著,就會跌跤。
其中,隨著挫折而滋長的自卑,更是人人都得面對的生命課題。
當然,所謂「自卑」並不僅限於「自信不足」。藉由《影后》,我們可以發現任何會動搖到自我價值的事物或經驗,諸如:年齡焦慮、缺乏試鏡機會(資本差異)、演技太過耀眼的摯友,甚或是逐步走向成功的伴侶,都有機會喚醒自卑。
只可惜,不是每個人都有能力健康地回應自己的自卑。就像史艾瑪的前男友和薛亞之的丈夫李子齊,都因為伴侶的成功,變得充滿攻擊性,不斷透過言語以及關係上的貶低與叛離,迂迴打壓伴侶的鋒芒,以便安撫暴走的自卑。對他們來說,伴侶不夠成功或者沒沒無聞,才最安全,才不會讓人感受到相對剝奪。所以,史艾瑪必須繼續扮演被支持的敗者,薛亞之則要成為退居幕後的溫柔賢內助。她們一個在幕前,一個在幕後,卻都困在伴侶的自卑之中,甚至差一點走入荒涼,活成只能滿足伴侶需求的他者。
由此可知,李子齊之所以選擇出軌,肉體誘因不過是導火線,最重要的是,他可以從史艾瑪的眼中看到崇拜。甚者,當史艾瑪在劇組中開始被其他女星疏離,再到後來的四處流浪以及需索無度,正巧都加深李子齊對史艾瑪的依賴,因為史艾瑪讓他得以扮演一個有能(被需要)的男人。於是,在剪輯室一幕,那些無法克制的眼淚,除了是餘情未了,更是因為他意識到自己再也無法享受他人的迷戀,尤其是有才之人的迷戀,所以正在哀悼再次失去光芒(自我價值)的自己。
而後,若將親密關係裡的互動延伸至社會結構中,前述情節恰恰對應了女性在職場上所遭遇到的玻璃天花板。無形的阻礙,並不是空穴來風的被害妄想,而是真實存在的性別角力,對於自卑與權力需求的一種病態因應,是企圖透過一次次的打擊,消磨女性的熱忱與才能。
至於女星之間的雌性競爭,表面看似老套路,實際上也呼應了社會結構所造成的資源稀缺。而這又扣回影集開頭所提到的「女星的矛盾困境」,亦即女星要追逐刻板印象才能獲得足夠的關注,卻也因此把自己的路越走越窄,同時丟失了詮釋角色的自由。
總言之,不管是微觀的親密關係,或者宏觀的影劇產業,女性的自主性都面臨威脅與剝奪。而《影后》巧妙地把權力的議題,包裝成日常情節,避免流於說教,卻也更加鏗鏘有力,幽微揭示出「性別即政治,而政治即生活」的社會現象。
正如周凡所言:「女演員注定要孤獨。」即使全劇終,入戲過深的觀眾,依舊不會放過女神們。她們不能輕易去角,必須隨時艷麗動人,但又不能太過張狂,以免讓人感到威脅。
換言之,周凡所說的孤獨,指的不僅是「缺少親密關係」,更包含沒有「做自己」的空間,亦即在人群中持續與自我失聯,又或是不被他人理解的內在疲憊。然而,倍受孤獨折磨的不只周凡,劇中的眾女星,無一例外,每個人都有他人看不見的辛苦。
妮妮與潘茵茵,這兩位經常同臺對打的女星,同樣受囚於外在或自己貼上的標籤中,難以擺脫將性感奉為圭臬的毒辣眼光。而柯麗芬,則因為丈夫跑路,不得不為了經濟犧牲自己跟女兒的相處,其中的兩難,卻又怎樣都得不到女兒諒解。就算是相對優渥的芳姐,也總是因為工作,無法好好陪伴家人。
承前所述,孤獨的組成因人而異。處境最為困難的史艾瑪,作為唯一沒有揭露真名的女演員,更是將孤獨推向了極致。她雖然實現了夢想,卻以失去一切作為代價。當然,史艾瑪的結局,實為咎由自取,那些帶來破壞的行為,不管是冒犯他人的踰矩言論、假裝無辜、狡詐的身體接觸、佔人便宜,在在顯示史艾瑪的可恨之處,彷彿她是一隻令人生厭的害蟲。
但她為何如此執著?僅僅是因為想要實現夢想?史艾瑪的黑化是因為嫉妒?還是因為空虛呢?在那一份「始終留白」的原生家庭故事中,是否同樣藏有令人心疼的蒼涼?
也或許,史艾瑪從未擁有過一個完整的家,缺乏愛與社會化,才會不斷試探、破壞他人底線,同時以此求救,希望有人發現她的不對勁,甚至承接她的混亂與空洞。但她不知道的是,她必須先交出真心,關係才能成立,救贖也才有機會降臨。
諷刺的是,史艾瑪的空洞,亦是她演技如此精湛的關鍵,因為她只能透過扮演,去感受生命與意義。到頭來,那份空洞使得她成為一個完美的容器,可謂專門為了扮演而生的悲劇之子,卻也因此不斷行向更深的地獄。
綜上整理,可以發現看似遙遠、高高在上的女演員,內心所煩惱的事,同樣關於七情六慾,想被肯定、想被陪伴、想被理解、想被接納。私密卻又普遍的孤獨描繪,恰恰避免劇情走向樣板化的勾心鬥角。這正是《影后》的優秀之處,不把「女演員」當成只能「窺探奇觀」的「途徑」,也不讓「女演員」變成一種完美服膺於「新女性形象」的「功能性符號(提線木偶)」。而是細膩地勾勒她們有血有肉的那一面,擁有自己的喜怒哀樂,並也擁有不同的選擇,藉此賦予角色真切的能動性。
所以妮妮選擇退出演藝圈,從今相繫伴侶而活,因為那就是她的全世界,帶給她滿滿安全感的堡壘。所以潘茵茵選擇拋下恐懼,大膽擁抱歲月,藉此創造更多的可能性,因為演戲是她的一生懸命。所以芳姐決定息影,因為不想再次缺席孩子的童年。所以柯麗芬選擇了原諒,因為在恨的背後,仍有少許的愛。而周凡,終於學會了依賴,更明白愛是一種冒險,即使會受傷,甚至帶來疼痛,依然值得為此奮鬥。至於薛亞之,選擇了離開,因為看懂了丈夫的愛,往往脫離不了控制與忽視。
上述的選擇無關好壞,僅僅因為追求的幸福不盡相同,人生本就沒有「標準答案」。
是故,回到劇情推進上,《影后》也沒有以常見的「爭鬥與成敗」作為收束,更拒絕把孤獨視為唯一的終點。相反地,多數的故事線都以「和解或歸屬」畫下句點,即使是不討喜的史艾瑪,劇終之前同樣再次得到胖姐的鼓勵。如此溫柔的安排,無疑是在提醒觀眾:雖然人的一生,終究漫長,難免會有無從化解的挑戰與磕碰,卻不見得要獨自承受一切辛苦。透過連結與扶持,人與人的溫度,終究足以跨越對於彼此的不理解,讓人學會包容相差甚遠的存活姿態,甚至重新點亮已然黯淡的生命力。
整體而言,《影后》向我們展示了女性的多樣性,她們可以擁抱野心,也可以渴望愛與歸屬。她們可以自信,同樣可能脆弱。她們的困境就跟大多數人一樣,來自於渴望成功、對愛嚮往、無法好好相信自己。她們的孤獨,是社會結構、關係、個人選擇及內心矛盾交互作用的結果。然而,孤獨是必然的,但也不是必然的,或許是常態,卻不等於宿命。即使身為女演員,即使離不開爭奇鬥豔,仍不意味著只能孤軍奮戰。
劇照提供/Netflix
責任編輯/黃曦
核稿編輯/張硯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