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根會客室|努力到崩潰,卻換來主管的失望:你的問題其實不在努力上!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raw-image


當問題發生時,你是否也總是選擇責怪自己?

Christine 是一名市場經理,負責策劃公司新品發布會。然而,在一次大型活動中,由於供應商交貨延遲,導致現場布置未能按時完成。雖然這明顯是供應商的責任,但她卻選擇向主管認錯,並加班到凌晨,試圖用「拼命補救」來減少損失。

活動結束後,她不僅沒有向團隊表達失望,反而一再自責:「如果我再多跟進幾次,就不會發生這樣的事了。」久而久之,她的情緒越來越低落,身體也出現健康問題。而團隊則逐漸習慣將所有責任推給她,自己無需承擔後果。甚至,她的主管也開始對她的領導能力感到失望。  

最終,Christine 感到心力交瘁,無助地問自己:「我這麼努力,為什麼沒有人理解?是不是我根本不適合這份工作?」   

這樣的場景是否讓你感到熟悉?

或許,你也曾像 Christine 一樣,明明是團隊或外部因素的問題,卻總是第一時間責怪自己;即使已經很努力,卻依然覺得自己不夠好。這種「自我懲罰」的心態,正悄悄地耗盡你的能量與自信。 

「我不是完美的,但我正在努力成為更好的自己。」  ——邱吉爾(Winston Churchill,英國首相)  


讓我們深入探討:為什麼你會選擇「自我懲罰」?  

 

  • 逃避外部衝突 

   自責往往讓人覺得更「安全」。與其面對供應商或團隊的責任問題,很多人選擇將責任
攬在自己身上,避免外部衝突。然而,這只是一種「情感麻醉劑」,掩蓋了問題的本質 

  • 童年的影響 

   心理學研究顯示,童年經常被批評或忽視的人,容易形成習慣:當事情不順利時,第一
反應是責怪自己,希望透過「自責」換取外界的認可。  

  • 熟悉的安全感 

   自我懲罰雖然痛苦,但對某些人來說,這種痛苦是熟悉且可控的。比起未知的挑戰與人
際衝突,他們更願意選擇這種「安全的痛苦」。  


具體要如何跳出「自責漩渦」?  

 

  • 正視問題的本質 

   遇到問題時,可以問問自己:「這真的全是我的錯嗎?」在 Christine 的案例中,問題
的根源在於供應商的延誤,而非她的工作不到位。清晰劃分責任,並勇敢地與相關方溝
通,是解決問題的第一步。  

  • 停止內化情緒,學會表達  

   內化情緒只會讓壓力倍增。不妨學會用建設性的方式表達感受,例如:「這次事件影響
了活動效果,我建議我們未來可以加強對供應商的監控流程。」這樣既能促進問題解
決,也不會讓自己受傷。  

  • 重新定義努力與成功 

   記住,努力並不等於自我犧牲。真正的努力是帶領團隊高效合作,而不是孤軍奮戰。善
待自己,才是通往成功的基礎。  

「善待自己,是所有成功的基礎。」  ——魯米(Rumi,詩人)  


當下一次挫折來臨時,請放下對自己的苛責,試著問問自己:

  • 這是誰的責任?  
  • 我能如何在健康的前提下,推動問題解決?  
     

因為,當你學會愛自己,別人才會真正欣賞你。  

 

你有過類似的經驗嗎?  

歡迎留言分享你的故事,讓我們一起找到更好的方法來面對挑戰!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梅根的斜槓人生沙龍
72會員
315內容數
前世界500強HR高階主管|策略顧問合伙人|跨界整合20年人才管理經驗X藝術療癒心理技術|獨創「認知升級+能量管理」雙軌破局模型|專破:35歲瓶頸期及職場情緒內耗|用策略思維點亮你的職業發展地圖|分享職場心理與成長心得,帶你解鎖職場與生活的美好,一起向光而行!
2025/05/01
在職場裡,許多人為了迎合期待,戴著「可以被接受」的面具生活。但真正的高績效團隊,不靠一致性,而是來自每個人都能做自己。主管的一句話,可能讓人選擇掩藏或綻放。你願意成為讓他脫下面具的人嗎?
Thumbnail
2025/05/01
在職場裡,許多人為了迎合期待,戴著「可以被接受」的面具生活。但真正的高績效團隊,不靠一致性,而是來自每個人都能做自己。主管的一句話,可能讓人選擇掩藏或綻放。你願意成為讓他脫下面具的人嗎?
Thumbnail
2025/04/30
當你總是壓抑情緒、拚命扮演「好人」,其實可能只是害怕變成那個曾讓你受傷的人。情緒不是敵人,它是提醒你該設下界線、保護自己的訊號。學會覺察、轉譯、表達情緒,不只讓你活得更輕鬆,也能讓職場關係更健康。你已經夠好了,不需要再用壓抑來證明自己的價值。
Thumbnail
2025/04/30
當你總是壓抑情緒、拚命扮演「好人」,其實可能只是害怕變成那個曾讓你受傷的人。情緒不是敵人,它是提醒你該設下界線、保護自己的訊號。學會覺察、轉譯、表達情緒,不只讓你活得更輕鬆,也能讓職場關係更健康。你已經夠好了,不需要再用壓抑來證明自己的價值。
Thumbnail
2025/04/29
即使再努力,我們也常忘了問自己一句:「我,好不好?」在職場上,許多人總把自我價值綁在表現上,卻忽略了溫柔對待自己的重要。其實,真正的成熟,不是永無止境地追求更好,而是願意在每個努力之後,對自己說:「其實這樣,已經夠好了。」
Thumbnail
2025/04/29
即使再努力,我們也常忘了問自己一句:「我,好不好?」在職場上,許多人總把自我價值綁在表現上,卻忽略了溫柔對待自己的重要。其實,真正的成熟,不是永無止境地追求更好,而是願意在每個努力之後,對自己說:「其實這樣,已經夠好了。」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許多表現優異的職場人,內心卻深藏著「我不夠好就會被放棄」的恐懼,將努力當成換取認同的手段。這種心理模式源於原生家庭,導致無法從成就中獲得真正滿足。解方不是更努力,而是重新定義自我價值。主管應創造心理安全環境,幫助員工區分表現與價值,從「證明自己夠好」轉向「相信自己本來就值得」。
Thumbnail
許多表現優異的職場人,內心卻深藏著「我不夠好就會被放棄」的恐懼,將努力當成換取認同的手段。這種心理模式源於原生家庭,導致無法從成就中獲得真正滿足。解方不是更努力,而是重新定義自我價值。主管應創造心理安全環境,幫助員工區分表現與價值,從「證明自己夠好」轉向「相信自己本來就值得」。
Thumbnail
在職場上,總是優先顧及他人、壓抑自己情緒的人,往往換來更多的委屈與負擔。長期忽略自己的需求,不僅會影響工作表現,還可能導致身心俱疲。本篇文章揭示這種行為的深層原因,並提供四大實用策略:察覺情緒、學會拒絕、管理內疚感、建立支持系統。唯有重視自己的感受,學會設立界限,才能真正贏得尊重,找回內在力量。
Thumbnail
在職場上,總是優先顧及他人、壓抑自己情緒的人,往往換來更多的委屈與負擔。長期忽略自己的需求,不僅會影響工作表現,還可能導致身心俱疲。本篇文章揭示這種行為的深層原因,並提供四大實用策略:察覺情緒、學會拒絕、管理內疚感、建立支持系統。唯有重視自己的感受,學會設立界限,才能真正贏得尊重,找回內在力量。
Thumbnail
為什麼你的努力,從來沒讓你感到滿足?本文探討職場中常見的「永遠不夠」心態,如何造成焦慮和空虛感,並提供具體方法打破這種循環,找回真正的成就感與內在平靜。
Thumbnail
為什麼你的努力,從來沒讓你感到滿足?本文探討職場中常見的「永遠不夠」心態,如何造成焦慮和空虛感,並提供具體方法打破這種循環,找回真正的成就感與內在平靜。
Thumbnail
在生活中,面對挑戰與困難是無法避免的,這些挑戰常常伴隨著挫敗感和無助感。本文探討了挫敗感的心理根源,尤其是童年經歷如何影響自我效能感與低自尊,並提供改善自我效能感的實用建議,包括設定可達目標、建立支持系統及練習自我同情,幫助讀者重建信心,迎接生活挑戰。
Thumbnail
在生活中,面對挑戰與困難是無法避免的,這些挑戰常常伴隨著挫敗感和無助感。本文探討了挫敗感的心理根源,尤其是童年經歷如何影響自我效能感與低自尊,並提供改善自我效能感的實用建議,包括設定可達目標、建立支持系統及練習自我同情,幫助讀者重建信心,迎接生活挑戰。
Thumbnail
你會把自己的努力說出來嗎?特別是面對失敗時,你會試圖為自己辯解嗎?這篇文章探討了「是否該表露努力」這個課題,分享了一次因為急於解釋而適得其反的經歷,並揭示辯解其實源於對他人看法的過度在意以及自信不足。透過反思與心理學觀點,作者發現努力只是追求目標的手段,真正的改變來自於專注修正方向和持續努力。
Thumbnail
你會把自己的努力說出來嗎?特別是面對失敗時,你會試圖為自己辯解嗎?這篇文章探討了「是否該表露努力」這個課題,分享了一次因為急於解釋而適得其反的經歷,並揭示辯解其實源於對他人看法的過度在意以及自信不足。透過反思與心理學觀點,作者發現努力只是追求目標的手段,真正的改變來自於專注修正方向和持續努力。
Thumbnail
在面對困難和挑戰時,我們是否經常選擇自責,而忽略了外部因素的影響?這篇文章探討了自我懲罰的心理原因,包括逃避衝突、童年的影響和對熟悉痛苦的依賴。文章提供了幾個實用的方法,幫助我們擺脫這種負面的思維模式,學會善待自己並重拾自信。一起來瞭解如何重新定義努力與成功,進而促進個人成長與健康的心理狀態。
Thumbnail
在面對困難和挑戰時,我們是否經常選擇自責,而忽略了外部因素的影響?這篇文章探討了自我懲罰的心理原因,包括逃避衝突、童年的影響和對熟悉痛苦的依賴。文章提供了幾個實用的方法,幫助我們擺脫這種負面的思維模式,學會善待自己並重拾自信。一起來瞭解如何重新定義努力與成功,進而促進個人成長與健康的心理狀態。
Thumbnail
在工作與生活中,我們常因為想要獲得他人的認可而過度努力,但這樣的做法往往讓我們感到疲憊不堪。本文將探討如何辨識自己的需求,設定界線,學會拒絕,並重新回歸到追求自我價值的道路上。讓我們一起反思,努力的真正意義,以及如何找到生活的平衡與安定。分享你的故事,讓我們共創支持的社群。
Thumbnail
在工作與生活中,我們常因為想要獲得他人的認可而過度努力,但這樣的做法往往讓我們感到疲憊不堪。本文將探討如何辨識自己的需求,設定界線,學會拒絕,並重新回歸到追求自我價值的道路上。讓我們一起反思,努力的真正意義,以及如何找到生活的平衡與安定。分享你的故事,讓我們共創支持的社群。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