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也許你不是在工作,而是在證明自己是值得
準時、負責、表現優秀,連假日都在回訊息、修改報告。
主管說什麼他們都立刻做到,幾乎是團隊裡的「模範生」。
但在一次深度訪談中,他們才終於卸下偽裝,說出心底的聲音:
- 「我只是怕讓主管失望。」
- 「我總覺得自己還不夠好,應該再多做一點。」
- 「我只是想證明,我值得留在這裡。」
這些話,往往不是來自新手,而是資深員工、表現穩定、從不出錯的人。
他們不是能力不足,而是太過用力;不是懶,而是過度努力到失去自己。
為什麼你總是懷疑自己「還不夠好」?
背後的原廠設定:努力,是為了不被拋下
這類型的高績效員工,通常心裡深藏一個隱形的信念:
「如果我不夠好,就會被放棄。」
他們不是單純在完成任務,而是在拼命證明「我有價值」、「我值得被留在這裡」。
而這種信念,往往來自原生家庭的影響──小時候為了不讓父母失望,只能一直做好、做對,甚至做過頭。
久而久之,他們的心中建立了這樣的心理公式:
努力=被認可,不完美=被否定。
這樣的「原廠設定」會導致什麼狀況?
- 一句輕微的建議,就解讀成「我做得不夠好」
- 害怕犯錯,因為錯誤等同「不被愛」
- 對他人的失望反應高度敏感,哪怕只是主管的沉默
這些情緒,並不會隨著年資增長而減少,反而會隱藏得更深、消耗得更重。
解方不是「更努力」,而是「改寫你對自己的定義」
如果你常常懷疑自己、擔心被否定、過度在意他人滿不滿意——
那麼,你可能早已不是在工作,而是在證明「我夠好」。
心理學家阿德勒(Alfred Adler)說過一句話:「一個人最大的渴望,是被認同,而非被需要。」
被需要,是職責;被認同,是價值。
主管怎麼做,才能幫助這些「過度努力型員工」?
如果你是主管,請記得:你帶的不只是工作者,也是活生生的人。
以下三個行動,能幫助你支持這些容易自責、過度努力的員工:
1. 創造「心理安全」的溝通環境
與其等員工爆炸,不如平時就建立信任。
定期主動問候:「最近有什麼讓你覺得壓力大的地方嗎?」讓他們知道,你不只關心KPI,也在乎他這個人。
2. 分開「行為表現」與「個人價值」
當你給回饋時,記得這樣說:「這份報告的方向可以再調整,不過你提出的觀點我很欣賞。」
讓員工知道:你評價的是事情,不是否定他整個人。
3. 以溫柔替代鞭策,引導成長型思維
「做錯沒關係,我們一起從這次經驗學習。」
透過這樣的話語,幫助員工從「我不夠好」的迴圈中解脫,轉向「我正在成長」。
給那些總是扛太多的你
你不是因為永遠不出錯才值得被愛;你是因為你就是你,已經值得了。
在職場裡,最難的不是達標,而是相信:「我不需要證明,就已經足夠。」
🔖 若你是主管,也許可以從今天起,不只看報告數字,也看看報告背後那雙加班到深夜、仍懷疑自己是否夠好的眼睛。
歡迎在評論區分享你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