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育職場上,我曾經堅信以客氣的態度來帶領新人是最有效的方式。面對專業意見的分歧,我總是以提示的方式提供選擇,或者引導他們去查詢更多資料。然而,令人失望的是,新人的成長似乎不如預期,這讓我不禁反思我所採用的陪伴方式。
後來,我接觸到了「情境式領導理論」,這讓我有了深刻的頓悟。對於那些低專業但高動機的初任教師來說,教練型的領導風格並不合適。相反,應該從「指導式」領導開始。他們需要的是精準的示範、清晰的指令和明確的規範。在這樣的環境中,新人會感受到安全感。通過明確的帶領示範和積極的學習模仿,這種循環能有效地將理論轉化為實際的教學應用,並且切實解決初任教師面臨的迫切難題。
在共備會議中,我注意到初任的A老師在教案中抄寫了數個來自教師指引的提問,但他坦承自己無法獨立設計提問,也分不清這些提問之間的層次差異。與以往只是口頭指導不同,我決定直接在他的教案上標示提問的類型,如<事實>和<事實+推測>,並根據課文的先後順序調整提問的排列。後來,在觀課議課時,A老師表示這個小動作對他幫助極大,讓他開始理解提問的層次如何在教學中應用。雖然他在教學中仍有其他需要提升的課題,但整體的提問與回答已經相當集中於主要的學習概念,這大幅改善了過去隨意提問或讓學生自由聯想時所產生的離題與時間浪費。
然而,在教學前的說課環節,A老師依然無法用三句話以內準確地表達出<學習目標>。這讓我意識到,他對學習目標的組成元素與句型特徵並不清楚。以往我可能會輕描淡寫地補充,但這次我決定直接介入,告訴他今天必須學會如何描述<學習目標>,包括使用清晰的動詞,如「理解」、「辨識」、「分析」,以及後面接續的名詞,例如「十三行人物品的交流」或「文化內涵的提升」。接著,我請A老師練習,儘管他結結巴巴地嘗試了三到四次,最終還是成功地說出了較為準確的學習目標。我們一起鼓掌為他歡呼,他做到了!!
當然,這一切的指導式領導,都建立在我與A老師之間長期經營的信任及我所提供的專業支持之上。而在這個過程中,我自己也逐漸開拓了更多元有效的引導模式,使得我在陪伴初任教師成長的路上,更加掌握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