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筆記|《自我的誕生》|人活在世界上,不是生來就要去順從的

讀書筆記|《自我的誕生》|人活在世界上,不是生來就要去順從的

DITE 戴特-avatar-img
發佈於好書推薦 個房間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自我的誕生》這本書是由資深心理諮商師武志紅老師所寫。透過他輔導的個案,細緻的描繪一個「個體」如何「分化」成為獨立的自我。

無意間在鳶屋書店的書架上看到這本書,又在書架前看的停不下來,含金量非常高的一本書。



一、動力的誕生


裡面提到一個人活著的動力、生命力,很大部分來自於下列三者:自戀、性與攻擊性

這讓我想到了常有人問,為什麼乖乖女總愛上壞男人?

因為人總會被自己所沒有的吸引,而套用上述的觀點,其實所謂壞男人,便具備了自戀 (自尊高)、性 (性吸引力高)和攻擊性的特質,身上有一股生命力,這或許是從小被管束到大的乖乖女所匱乏的。所以裡面也提醒讀者,養育孩子的時候,給與框架管束確實很重要,但不要扼殺孩子發出的動力,不管是上述三者哪一種,即便是攻擊性,也要給予引導,教導孩子正確表達攻擊性的方式


如果一味在孩子表達反抗與攻擊性的時候施以打壓,那麼可怕的不是孩子反抗,而是當他不再反抗的時候,這意味著他的生命力將變的非常微弱,連在社會上獨自生存都會有困難。


你見過非常能夠表達自我動力的人嗎?他們的特徵是主動、積極,越是能順暢的表達自我,就越有機會去碰撞,他們雖然會遭遇挫折,但更有機會做出修正、並且持之以恆地朝目標前進。

所以,不要害怕展現自己的攻擊性,不論是運動、學習拳擊、或其他能恰當的釋放攻擊性的活動,都能幫助你找回失去的動力。



二、個體化的自我


那麼,回到這本書的主旨,自我的誕生──我們要如何形成個體化的自我呢?

有沒有什麼簡單的原則可以遵循的呢?

作者在這個部分也提出了方法:

尊重自己的感覺

感覺無關對錯。今天不論是快樂、悲傷或憤怒,一定都有它們出現的意義,試著不帶批判的眼光去看待它們,了解它們產生的原因,其實就能更了解自己。

當我們學會尊重自己的感覺,不舒服的時候,不接下責任範圍以外的工作,別人善待我們的時候表達開心,漸漸的,這些飽含感受與自身反應的經驗,就會慢慢構築成真實的「自我」。與之相對的是虛假的自我,是這個社會框架下的產物,比如說,在老闆給你更多工作的時候勉強接下來,或是當別人錯待你的時候還給對方台階下等等。虛假的自我會消耗自己,漸漸的無法與外界有真實的連結。



三、動力與規矩


作者說,動力的流動,要比規矩重要的多。動力所包含的自戀、性與攻擊性,常常讓人害怕,以為動力流動起來就是不好的、會傷害到人,但其實不是這樣的,人活在世界上,需要有一種對自我生命的掌控感,亦即「我是我生命的主人」,當人有了這樣的確定感時,他便會走向外部世界,想將一部份的自我「外化」,也就是自我實現

如果一個人在向外施展動力的時候受到重重阻礙,不論是父母施以的「規矩」束縛,或是在社會上遇到挫折,當一個人放棄向外施展動力時,便會向內退回相對封閉的小世界。


我們來到世界上,都必須將自我的意志與動力向外開展,雖然遵循這個世界的規矩,能讓我們與世界的衝撞輕一些,但若是一個人的行動完全由外部力量所支配,他的生命力最終會萎縮,退回自己的殼裡面。


作者說:

你必須懂得個體化的自我,非常寶貴,而人活在這世界上,不是生來就要去順從的。


最後,書裡提到,著名心理學家威尼柯特說的一段話:「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需要一個不會報復的人,以滋養出這種感覺:世界準備好接納我的本能噴湧而出了


願你我都能把自己重養一遍,滋養出這樣的自我。



延伸閱讀

讀書筆記|深度關係|懂事,可能來自深度無助 (1)

avatar-img
勇敢成為自己喜歡的樣子
19會員
62內容數
我是Dite 戴特,也可以叫我戴戴😊,這裡會記錄我重塑新生活的點滴 好書推薦|推薦各種心理學、自我成長的好書 旅遊的日子|熱愛日本旅遊,記錄旅行的所見所聞 簡單生活|紀錄自己喜歡看的劇、動畫,分享生活中的趣事 心靈補給|一些從心理書籍獲得的啟發和體悟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這篇文章介紹了可以每天嘗試的新挑戰,從生活技能、創意表現、自我提升到健康運動等各個方面,讓每一天都變得不一樣。這些小挑戰不僅能提升個人技能,還能為生活注入新鮮感,輕鬆易行,也能幫助讀者發現更有趣的自己。
一年半前裸辭工作以後,給自己放了一個長假,接著便過起打零工的生活。 許多同行的朋友會問:「你怎麼不去找個正職」「這樣不是很虧嗎?」 真的,我也常常問自己,我在做什麼?是傻子嗎?
人性的本質是:越多,越好。 我們不喜歡受限制,希望選擇越多越好,但實際上,真的是如此嗎?
書裡面提到很多提升專注力的方法,都非常的實用! 不過我自己一次沒辦法消化太多資訊,於是先記下三個最重要的,慢慢在生活中實踐並且內化成自己的能力。
繼上一篇被討厭的勇氣,這是第二本我最常帶出門的書,想分享給大家。 在知道阿德勒的思想以後,突然發現這個世界、許多的人際關係,其實可以很輕鬆、很簡單,人生好像突然多了很多選擇權,第一次覺得,原來生活很多層面是可以掌控的,慢慢地找回了對人生的掌控感。 或許是心被打開了之後,也在尋找下一本能夠幫助我改
5/5我不過被動的人生
我覺得自己在靈性療癒的旅程中,第一步是覺察自己的感受,並且承認自己受傷了,這是很關鍵的一個步驟。然後,第二步是找信任的人訴說所有發生過的事情、或是自己寫下來慢慢梳理,正視自己失去了什麼 (或許是信任感、過去積累的關係等等),當我們越是說出來,我們的傷就顯示的越清楚,這樣越有機會被醫治,然後慢慢痊癒。
這篇文章介紹了可以每天嘗試的新挑戰,從生活技能、創意表現、自我提升到健康運動等各個方面,讓每一天都變得不一樣。這些小挑戰不僅能提升個人技能,還能為生活注入新鮮感,輕鬆易行,也能幫助讀者發現更有趣的自己。
一年半前裸辭工作以後,給自己放了一個長假,接著便過起打零工的生活。 許多同行的朋友會問:「你怎麼不去找個正職」「這樣不是很虧嗎?」 真的,我也常常問自己,我在做什麼?是傻子嗎?
人性的本質是:越多,越好。 我們不喜歡受限制,希望選擇越多越好,但實際上,真的是如此嗎?
書裡面提到很多提升專注力的方法,都非常的實用! 不過我自己一次沒辦法消化太多資訊,於是先記下三個最重要的,慢慢在生活中實踐並且內化成自己的能力。
繼上一篇被討厭的勇氣,這是第二本我最常帶出門的書,想分享給大家。 在知道阿德勒的思想以後,突然發現這個世界、許多的人際關係,其實可以很輕鬆、很簡單,人生好像突然多了很多選擇權,第一次覺得,原來生活很多層面是可以掌控的,慢慢地找回了對人生的掌控感。 或許是心被打開了之後,也在尋找下一本能夠幫助我改
5/5我不過被動的人生
我覺得自己在靈性療癒的旅程中,第一步是覺察自己的感受,並且承認自己受傷了,這是很關鍵的一個步驟。然後,第二步是找信任的人訴說所有發生過的事情、或是自己寫下來慢慢梳理,正視自己失去了什麼 (或許是信任感、過去積累的關係等等),當我們越是說出來,我們的傷就顯示的越清楚,這樣越有機會被醫治,然後慢慢痊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