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筆記|深度關係|懂事,可能來自深度無助 (1)

更新於 2024/12/17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自上次看了武志紅心理師的《自我的誕生》這本書之後,便深深地被作者的獨到的眼光與文字所吸引,於是上網查了他的另一本書《深度關係》,副標題下的非常有韻味,內容則是不意外的溫柔又犀利。作者不避諱直戳人的內心,剖析不同情感與狀態背後的意義。



記得小時候,總聽到大人稱讚某某孩子乖巧又懂事。乖巧的孩子默默接受稱讚,不乖巧的則會被責罵,被要求像那些乖巧不惹事的孩子一樣。

為了什麼?僅僅是為了讓大人省心,少點麻煩事。


但說真的,懂事、乖巧,對孩子來說真的好嗎?

記得之前阿滴訪談蔡康永的那期YT,掀起了很多人對於「乖」這個字的深入討論,在英文中其實並沒有一個對應的詞彙能夠描述「乖」,而最貼近此意的竟然是Obedient,也就是順從的意思。

華人社會,或者更精確的說「華人父母」,世代傳遞著一種價值觀─「父母、長輩、權威說的,永遠是對的,永遠不能質疑」

以至於當孩子長大成為父母,成了說了算的那一方,便用同樣的方式對待孩子,要孩子按照自己的想法,扼殺了孩子的生命力與好奇心。


在年幼的時期,若是期待孩子過早的成熟與社會化,是剝奪了孩子玩耍與快樂的權力如果孩子來到世上,體會不到探索世界的喜悅、感受不到對周遭環境自發性的好奇心,而是充滿了責任與壓力,又怎麼會有足夠的心理燃料面對往後的人生呢?如果父母過早的把成年人的擔子壓在孩子身上,孩子會像受到外力影響而迅速抽高的幼苗,內心是中空的,長大成人以後,若是碰到挫折,容易攔腰折斷,需要花很長的時間修復,因為心靈的底子沒有被足夠的滋養,沒有接受足夠的營養滋潤、沒有給予時間成長,孩子沒辦法健康的茁壯。



如果你的孩子比其他同齡人都要懂事、安靜的多,請父母回顧一下自身,是否處在一個相對不穩定的狀態、或壓力比較大的時期?

孩子為了生存,其實是非常敏感的,他們必須敏銳於大人的情緒和感受,才能夠趨吉避凶的活下來,所以當孩子有些變化,比如說:情緒起伏較大、比較愛生氣,其實反而是一件好事,代表他在呼救,在表達一些他已經無法承受的事情,而父母能做的,便是觀察與陪伴,引導他們找出壓力源或是他們想表達的感受。

而一個過度安靜與乖巧的孩子,雖然乍看很省心,其實非常讓人心疼。

會產生這樣的孩子有幾種可能,一種是心理能力非常好,才會選擇不吵鬧,而是吸收旁邊的壓力試圖消化,另一種則是曾經無數次表達自我,卻被大人忽略和打壓,最後選擇了阻力最小的生存方式─放棄自我、順從他人。不論是哪一種,長期下來,對這個孩子都會有不利的影響,因為心理的壓力與感受,如果沒有成熟的大人幫忙承接與疏通,孩子會默默的情緒超載,接著進入絕望與麻木。外顯出來,就是乖巧與懂事的樣子。

所以父母的敏銳度真的非常重要

乖巧與安靜,不代表孩子沒有話想說,即使孩子話比較少,也請父母多多鼓勵他們表達自己,花時間有耐心的與他們對話,陪伴他們做喜歡的事情。

請好好的花時間了解、認識自己的孩子。


回到標題提到的:懂事,可能來自於深度無助。

希望這篇文章能提醒父母們,把孩子當成獨立的個體來認識,而非自我意志的延伸。

父母們作為多活了二三十年的成年人,理當比孩子更懂得去觀察他們需要什麼。


如果不太知道從哪裡起手,這裡提供兩個值得參考的問題:

你的孩子有活力嗎?他的活力在哪裡展現最多呢?
你的孩子可以很自在的提出要求嗎?


其實,這兩個問題也可以問問成年人的自己,它們代表了自我意識與生命力,某部分也和之前提過的「攻擊性」有關,生命力必然夾帶著一些攻擊性,這是為了生存而自然產生的,當我們削弱自己的攻擊性及生命力時,也會習慣於削弱孩子的生命力。


你的孩子是獨立的個體,擁有與你不同的個性氣質、不同的天賦、不同的成長背景,即使尚未成熟、心靈稚嫩、不懂社會的遊戲規則,但仍然值得被看見,希望父母們在教導他們各種規則的過程中,不要扼殺他們發出的動力與感受,那是他們生命的燃料。




喜歡看書、小說、動畫、電影 希望成為一個勇敢的人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今天聽了唐老師和鄧醫師的訪談,才聽了十幾分鐘便充滿收穫。推薦大家也去聽,含金量非常高的一段對話,不僅有專業知識,也充滿了兩位前輩的人生智慧。 提到個體化,我整理了一些自己之前看過的書籍,也分享自己的經驗給大家參考。
今天聽了唐老師和鄧醫師的訪談,才聽了十幾分鐘便充滿收穫。推薦大家也去聽,含金量非常高的一段對話,不僅有專業知識,也充滿了兩位前輩的人生智慧。 提到個體化,我整理了一些自己之前看過的書籍,也分享自己的經驗給大家參考。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合作聲明與警語: 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稿。 證券服務係由國泰世華銀行辦理共同行銷證券經紀開戶業務,定期定額(股)服務由國泰綜合證券提供。   剛出社會的時候,很常在各種 Podcast 或 YouTube 甚至是在朋友間聊天,都會聽到各種市場動態、理財話題,像是:聯準會降息或是近期哪些科
Thumbnail
此書作者是周嶺,書中結合心理學和腦科學等知識,提出有關於一些成長的建議,以下選一些書中內容,寫出一些我的心得
Thumbnail
最近在柚子甜的推薦下開始閱讀《深度關係》,這是一本將近五百頁、教科書等級的心理學書籍,由中國著名的心理學者武志紅所寫; 原本我對於這一類書籍的興趣不大,但是看到柚子甜的文章提到:「可以體會到虛假的『自我』被擊潰的痛快」,我立刻充滿興趣上網去下單!
Thumbnail
本書分享如何擅於思考、訓練思考能力,以面對生活中各項問題與挑戰,並依序以四大思考力論述:獨立思考、邏輯思考、換位思考、創意思考,並於最後的「修煉思考」章節中,融合書中提及的各項思考能力,統整提出提升思考的三個方法、以及如何解決思考三大障礙,幫助思考更上一層樓。
Thumbnail
【書籍資訊】 [書 名] 原來,我們都對自我誤解太深 [作 者] 熊仁謙
Thumbnail
「如果你還是非常重視心靈需求,你可以將你對現實世界的深刻體驗作為素材,重新思考心靈是怎麼回事。這時你的思考素材就是真實不虛的,它更有穿透力,甚至真正有價值。」—摘自《深度關係》
Thumbnail
之前有寫過些書的心得,也繼續把其中一部分寫出來 這本書作者是楊大輝,是4think部落格作者,以下舉出書中觀念,並寫些我的心得
Thumbnail
「當代硬科幻大師」筆下18篇來自從前或現在的短篇小說選輯。
Thumbnail
這是本很值得購買,細細閱讀的一本書.看完書,會對自己思路的覺察與控制有所理解與提升.有助於理解自己,幫助他人,提升自己.容易閱讀,可畫下自己的重點,重複翻閱理解的一本書.
Thumbnail
出了一本跟冥想,吸引力法則有關的書, 喜歡的話可以參考參考一下呀。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E050198926
Thumbnail
這次要寫讀書心得(書名為心流),章節內容先是介紹書是有名的,再來是作者背景,作者背景會影響書內容的表達形式跟觀點,接著是預期內容,還有未預期內容,再來是結語 有別於跟其他作者仔細介紹內容,此篇比較像是用來記錄自己的心得,對於重要但已知的知識不再贅述,聚焦在個人體會上 書籍/作者介紹 我自己是看
Thumbnail
*合作聲明與警語: 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稿。 證券服務係由國泰世華銀行辦理共同行銷證券經紀開戶業務,定期定額(股)服務由國泰綜合證券提供。   剛出社會的時候,很常在各種 Podcast 或 YouTube 甚至是在朋友間聊天,都會聽到各種市場動態、理財話題,像是:聯準會降息或是近期哪些科
Thumbnail
此書作者是周嶺,書中結合心理學和腦科學等知識,提出有關於一些成長的建議,以下選一些書中內容,寫出一些我的心得
Thumbnail
最近在柚子甜的推薦下開始閱讀《深度關係》,這是一本將近五百頁、教科書等級的心理學書籍,由中國著名的心理學者武志紅所寫; 原本我對於這一類書籍的興趣不大,但是看到柚子甜的文章提到:「可以體會到虛假的『自我』被擊潰的痛快」,我立刻充滿興趣上網去下單!
Thumbnail
本書分享如何擅於思考、訓練思考能力,以面對生活中各項問題與挑戰,並依序以四大思考力論述:獨立思考、邏輯思考、換位思考、創意思考,並於最後的「修煉思考」章節中,融合書中提及的各項思考能力,統整提出提升思考的三個方法、以及如何解決思考三大障礙,幫助思考更上一層樓。
Thumbnail
【書籍資訊】 [書 名] 原來,我們都對自我誤解太深 [作 者] 熊仁謙
Thumbnail
「如果你還是非常重視心靈需求,你可以將你對現實世界的深刻體驗作為素材,重新思考心靈是怎麼回事。這時你的思考素材就是真實不虛的,它更有穿透力,甚至真正有價值。」—摘自《深度關係》
Thumbnail
之前有寫過些書的心得,也繼續把其中一部分寫出來 這本書作者是楊大輝,是4think部落格作者,以下舉出書中觀念,並寫些我的心得
Thumbnail
「當代硬科幻大師」筆下18篇來自從前或現在的短篇小說選輯。
Thumbnail
這是本很值得購買,細細閱讀的一本書.看完書,會對自己思路的覺察與控制有所理解與提升.有助於理解自己,幫助他人,提升自己.容易閱讀,可畫下自己的重點,重複翻閱理解的一本書.
Thumbnail
出了一本跟冥想,吸引力法則有關的書, 喜歡的話可以參考參考一下呀。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E050198926
Thumbnail
這次要寫讀書心得(書名為心流),章節內容先是介紹書是有名的,再來是作者背景,作者背景會影響書內容的表達形式跟觀點,接著是預期內容,還有未預期內容,再來是結語 有別於跟其他作者仔細介紹內容,此篇比較像是用來記錄自己的心得,對於重要但已知的知識不再贅述,聚焦在個人體會上 書籍/作者介紹 我自己是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