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還是好?談生成式 AI 時代做內容的魔鬼天秤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坦白說我覺得內容不重要,重要的是網站設定跟文章內的導流連結,我覺得內容不用太追求品質。」

N 的主管如是說,餐桌上瞬間熱鬧了起來。

『我主管也這麼說!他說就抓關鍵字叫 AI 生成一堆文章丟上去就可以了!」

這樣的文章,看的人會是誰呢?我不禁思考了起來。

數位內容生態日益繁盛,幾乎取代了其他媒介成為主要傳播渠道。當生成式 AI 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改變著內容產生的效率,我們是否還能維持對內容品質的要求?而從「先求有再求好」轉向「只求有」?2B的內容生產者在兩極間擺盪,最後似乎轉向了一個極端。

過度追求「量」而下放「質」的標準,會發生什麼事呢?在此我謹以需要內容的「品牌」角度來看,暫且不從內容生產者的角度來聊。

內容的標準化與平庸化

當你跟你的競爭對手都在用一樣的工具,唯一能區別你們的只有品味。你的品味有比對方好嗎?好到能讓讀者選擇你嗎?當效率不再是問題,這就成了一場品味大戰。

生成式 AI 的快速發展,讓內容生產變得空前簡單且高效。從文案撰寫到設計圖像,AI 工具都能在幾秒鐘內完成過去需要數小時甚至數天的工作。例如,AI 文本生成器可以自動產生新聞稿、產品描述、社群媒體貼文等,甚至可以模仿特定的語氣與風格。

然而,這樣的便利性也帶來了「內容生產工廠化」,也就是標準化的現象。成本大幅降低固然是喜訊,品牌開始注重以低成本創造更多內容,但檢核時卻容易忽視了內容是否真正滿足受眾需求。這種量化導向的創作模式,雖然短期內提高了曝光率,但往往導致內容缺乏深度與個性。「數位內容」本身早就是紅海,在紅海中脫穎而出,需要策略。

重複性高或缺乏針對性創意的內容,容易造成「資訊疲勞」現象。讀者面對大量同質化的內容時,注意力和興趣會迅速下降。這還考驗另一種本事:「編輯」。

確認內容的通順與用詞精準度僅僅是編輯的一小部分工作,編輯另外的專業還有確保內容符合市場需求,很多品牌並沒有意識到他們應該在編修校對乃至洞察優化上放更多心思。

做內容的目的在於「改變行為」,而不僅是資訊

優質的內容是與人溝通的橋樑,不僅是文字或影像片段的堆砌,目的是改變讀者的「行為」,不論那行為是指「觀念」「慣性」「訂閱」甚至是「導購」。生成式 AI 雖然能快速生成內容,卻難以保證每一篇內容都經過精心優化。許多未經打磨的內容會讓讀者感到困惑、無趣,甚至產生抵觸心理。

牛津大學的一份研究就有提到這種現象。雖然生成式 AI 的演化速度之快,品質也是飛快提升,但是生成式 AI 的本質是接龍高手,而非提供寶貴的生命洞見和經驗,在某些領域上,這樣的內容不僅無法滿足讀者的需求,還可能導致用戶質疑內容的可信度。更糟的是給人一種「應付差事」的印象,進一步拉低品牌的專業形象。

AI 會不會發展成具有改變人類行為渲染力的工具呢?
我也不知道。

低閱讀體驗會傷害品牌信任度

承接上段,當內容品質下降,品牌形象可能面臨的傷害是深遠的。首先,為什麼要做「內容行銷」?那是因為內容行銷降低了「廣告感」,拉升了「專業感」,專業感與信賴感是鋪墊消費者走向「購買」一路的基石。優質的內容能讓品牌顯得專業且值得信賴,而低品質內容則可能傳達出品牌不注重細節、不尊重消費者的訊息。

當讀者長期感到內容缺乏價值時,他們更傾向於更「有感」的優質內容,降低廣告效果或減少消費者的購買意願。

舉例來說,成功的品牌通過創造高品質內容而在市場中脫穎而出,他們運用的內容不僅體現產品功能,也傳達品牌故事和價值觀,這使得受眾能與品牌建立情感連結,促成一段愛情長跑。相比之下,若品牌的內容被視為廉價或敷衍,則很難贏得受眾的認可。不過,若品牌只想要幾個成功的短期戰役,那就是另一回事了。

回歸以終為始

生成式 AI 的確為內容創作提供前所未有的便利,但內容的核心目的仍在為受眾創造價值,進而影響讀者做出我們期待的行為,無論那是什麼。在追求數量和生產效率的同時,我們更需要關注如何利用 AI 作為輔助工具,好提升內容品質和影響力。

2B 上做任何事情都想要成功。但生成速度或數量僅僅是成功的一環,我們在受眾心中留下什麼,並且與他們產生共鳴,不斷讓他「愛上」,不才是「行銷」的本質嗎?如何平衡量與質,是商業世界的內容創作者乃至決策者需要不停思考的議題。

我始終認為評斷「內容行銷」的標準從來不該是快,而是對讀者多「有用」。以這個維度下去思考,用什麼工具都可以、都很好。讀者想閱讀的內容是夠快的內容嗎?(注意,這邊我講的「內容」排除「新聞」這種體裁,新聞的確要快,因為讀者要的是快速又能客觀的掌握事件全貌。)否則,多數讀者需要的是各種層次都能觸動他們的「有用內容」。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Sho 的路上觀察手記的沙龍
24.0K會員
452內容數
一個好的品牌,不是被說明得多有用,而是被感受得很深刻。故事是最強大的行銷工具,它能建立情感連結、創造記憶、激發行動。我的專欄將聚焦在「Storytelling Strategy」,並分享我如何以故事為工具,協助品牌、協助人,打造值得記憶的體驗。
2025/04/06
本文探討在資訊爆炸時代,品牌如何透過說故事行銷脫穎而出,並提出建立品牌角色、明確價值主張和設計消費者參與方式等策略。以島根觀光為例,說明如何利用神話故事,將地方轉化為情感出口,建立與消費者的深層連結。
Thumbnail
2025/04/06
本文探討在資訊爆炸時代,品牌如何透過說故事行銷脫穎而出,並提出建立品牌角色、明確價值主張和設計消費者參與方式等策略。以島根觀光為例,說明如何利用神話故事,將地方轉化為情感出口,建立與消費者的深層連結。
Thumbnail
2025/03/16
我一直對零售業的發展抱持著濃厚的興趣,因為產業發展的源頭是人的心理需求,「人」又是我研究的主題。 上週我去了一趟日本出差,白天走在日本街頭看著他們新研發的商品,晚上回到飯店看著電視上一個又一個的商業廣告,本篇文章我就來分享一下,在這短短一週裡,我所觀察到的日本消費者心態。
2025/03/16
我一直對零售業的發展抱持著濃厚的興趣,因為產業發展的源頭是人的心理需求,「人」又是我研究的主題。 上週我去了一趟日本出差,白天走在日本街頭看著他們新研發的商品,晚上回到飯店看著電視上一個又一個的商業廣告,本篇文章我就來分享一下,在這短短一週裡,我所觀察到的日本消費者心態。
2025/02/12
AI購物代理的興起,為品牌官網的定位與功能帶來新的挑戰與機會。本文深入探討AI時代下,品牌官網如何轉型,才能強化與消費者的情感連結,提升用戶體驗,並在競爭激烈的市場中脫穎而出。
Thumbnail
2025/02/12
AI購物代理的興起,為品牌官網的定位與功能帶來新的挑戰與機會。本文深入探討AI時代下,品牌官網如何轉型,才能強化與消費者的情感連結,提升用戶體驗,並在競爭激烈的市場中脫穎而出。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2025 vocus 推出最受矚目的活動之一——《開箱你的美好生活》,我們跟著創作者一起「開箱」各種故事、景點、餐廳、超值好物⋯⋯甚至那些讓人會心一笑的生活小廢物;這次活動不僅送出了許多獎勵,也反映了「內容有價」——創作不只是分享、紀錄,也能用各種不同形式變現、帶來實際收入。
Thumbnail
2025 vocus 推出最受矚目的活動之一——《開箱你的美好生活》,我們跟著創作者一起「開箱」各種故事、景點、餐廳、超值好物⋯⋯甚至那些讓人會心一笑的生活小廢物;這次活動不僅送出了許多獎勵,也反映了「內容有價」——創作不只是分享、紀錄,也能用各種不同形式變現、帶來實際收入。
Thumbnail
嗨!歡迎來到 vocus vocus 方格子是台灣最大的內容創作與知識變現平台,並且計畫持續拓展東南亞等等國際市場。我們致力於打造讓創作者能夠自由發表、累積影響力並獲得實質收益的創作生態圈!「創作至上」是我們的核心價值,我們致力於透過平台功能與服務,賦予創作者更多的可能。 vocus 平台匯聚了
Thumbnail
嗨!歡迎來到 vocus vocus 方格子是台灣最大的內容創作與知識變現平台,並且計畫持續拓展東南亞等等國際市場。我們致力於打造讓創作者能夠自由發表、累積影響力並獲得實質收益的創作生態圈!「創作至上」是我們的核心價值,我們致力於透過平台功能與服務,賦予創作者更多的可能。 vocus 平台匯聚了
Thumbnail
隨著生成式 AI 技術的快速進步,內容生產變得更快,卻也引發了另一種問題。本文聊聊內容標準化所帶來的挑戰,以及高品質內容對於品牌形象和消費者信任的影響。
Thumbnail
隨著生成式 AI 技術的快速進步,內容生產變得更快,卻也引發了另一種問題。本文聊聊內容標準化所帶來的挑戰,以及高品質內容對於品牌形象和消費者信任的影響。
Thumbnail
從商業面聊聊 Vocus Premium 下台一鞠躬這件事。
Thumbnail
從商業面聊聊 Vocus Premium 下台一鞠躬這件事。
Thumbnail
在Web3.0與自媒體盛行的當下,如何讓內容觸及最佳受眾成為一大挑戰。AI技術在此扮演關鍵角色,能夠幫助創作者優化內容、預測受眾行為、精確投放廣告、提供Web3.0下的內容分發策略,以及建議更具互動性的內容形式。利用AI,內容製作者能確保其作品在網路上產生最大的影響力。
Thumbnail
在Web3.0與自媒體盛行的當下,如何讓內容觸及最佳受眾成為一大挑戰。AI技術在此扮演關鍵角色,能夠幫助創作者優化內容、預測受眾行為、精確投放廣告、提供Web3.0下的內容分發策略,以及建議更具互動性的內容形式。利用AI,內容製作者能確保其作品在網路上產生最大的影響力。
Thumbnail
「媒體」的發展從早期飛鴿傳書、報紙、廣播,再到「多媒體」的時代:電視新聞、網路新聞,直到現在「自媒體」的時代來臨,人手一支手機或平板,平台也更加多元,部落格、電子報(文字)、臉書 / IG(圖文)、YouTube(影片)、Podcast(聲音),隨時隨地透過網路,我們可以更快速表達自己,甚至當起內容
Thumbnail
「媒體」的發展從早期飛鴿傳書、報紙、廣播,再到「多媒體」的時代:電視新聞、網路新聞,直到現在「自媒體」的時代來臨,人手一支手機或平板,平台也更加多元,部落格、電子報(文字)、臉書 / IG(圖文)、YouTube(影片)、Podcast(聲音),隨時隨地透過網路,我們可以更快速表達自己,甚至當起內容
Thumbnail
現今社會中,人們的時間與注意力被各種平台與媒體瓜分,所以越來越少人有時間閱讀書籍。即使時間變得更加有限,人們對知識的吸收依然保持著高度的興趣,經常透過 Youtube、Netflix、podcast、TikTok、Facebook、Instagram等各種多媒體平台進行學習。
Thumbnail
現今社會中,人們的時間與注意力被各種平台與媒體瓜分,所以越來越少人有時間閱讀書籍。即使時間變得更加有限,人們對知識的吸收依然保持著高度的興趣,經常透過 Youtube、Netflix、podcast、TikTok、Facebook、Instagram等各種多媒體平台進行學習。
Thumbnail
利用AI工具發想大綱、整理思緒、自動配圖、甚至產出投影片,一時之間ChatGPT、Tome、Copilot紛紛成為熱話,網上有大量如何施咒語自動預備簡報的教學……那麼,是否從此不再需要學簡報呢?下文一起來採討在自動化預備以後,三個值得你把省下來的時間投資的學習方向,還會預測一下設計市場的潛在變化。
Thumbnail
利用AI工具發想大綱、整理思緒、自動配圖、甚至產出投影片,一時之間ChatGPT、Tome、Copilot紛紛成為熱話,網上有大量如何施咒語自動預備簡報的教學……那麼,是否從此不再需要學簡報呢?下文一起來採討在自動化預備以後,三個值得你把省下來的時間投資的學習方向,還會預測一下設計市場的潛在變化。
Thumbnail
有了AI這個功能強大、效率又高的幫手,各種知識和資訊隨手可得,就連快速生成的創作,也比非專業、非能人寫得快,想法多。 現在反而覺得百分百自己寫的內容,比那些把已存在的知識、資訊,七拼八湊成的文章可貴。 即使只是對他人不重要的看法、感悟、心境……,也是獨一無二,與眾不同。 各種資訊都可以從網路找,
Thumbnail
有了AI這個功能強大、效率又高的幫手,各種知識和資訊隨手可得,就連快速生成的創作,也比非專業、非能人寫得快,想法多。 現在反而覺得百分百自己寫的內容,比那些把已存在的知識、資訊,七拼八湊成的文章可貴。 即使只是對他人不重要的看法、感悟、心境……,也是獨一無二,與眾不同。 各種資訊都可以從網路找,
Thumbnail
無論做什麼事都會有人有意見的,但不代表這就不能去做。就寫文章而言,也是如此。文章寫得快,品質通常不會太好,所以就算被批評內容鬆散也是很正常的。看起來像是流水帳的內容,當然無法比得上精雕細琢數小時而成的文章。因此,後者能夠得獎及得到讀者的讚賞。
Thumbnail
無論做什麼事都會有人有意見的,但不代表這就不能去做。就寫文章而言,也是如此。文章寫得快,品質通常不會太好,所以就算被批評內容鬆散也是很正常的。看起來像是流水帳的內容,當然無法比得上精雕細琢數小時而成的文章。因此,後者能夠得獎及得到讀者的讚賞。
Thumbnail
「內容有價」,是我選擇方格子的一個理由。初見這四個字,深深有股激昂的力量打進內心深處。 這幾十年來,自己都會寫一些文章,細數生活那些感觸,抒發個人觀點與淺見,也海量的閱讀各方面的書籍,站在讀者的角度欣賞著每位作者撰寫文章的脈絡,從整個排版、文章架構、照片呈現等,皆有許多要留意的地方,並不是簡單單單
Thumbnail
「內容有價」,是我選擇方格子的一個理由。初見這四個字,深深有股激昂的力量打進內心深處。 這幾十年來,自己都會寫一些文章,細數生活那些感觸,抒發個人觀點與淺見,也海量的閱讀各方面的書籍,站在讀者的角度欣賞著每位作者撰寫文章的脈絡,從整個排版、文章架構、照片呈現等,皆有許多要留意的地方,並不是簡單單單
Thumbnail
很多人其實在都是在漫無目的地閱讀,大量閱讀材料的需求被創造出來,隨身攜帶手機的生活塑造了一種特定樣態的文字閱讀市場,具有特定的閱讀習慣、閱讀時機或情境,語言文字的表達方式就在這樣的機制之中,逐漸演化出一種我並不喜歡的面貌。
Thumbnail
很多人其實在都是在漫無目的地閱讀,大量閱讀材料的需求被創造出來,隨身攜帶手機的生活塑造了一種特定樣態的文字閱讀市場,具有特定的閱讀習慣、閱讀時機或情境,語言文字的表達方式就在這樣的機制之中,逐漸演化出一種我並不喜歡的面貌。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