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數學的世界裡,某些問題因其難度之高,長時間成為學者們的夢魘。而其中最著名的莫過於「費馬最後定理」,這個由法國數學家皮埃爾·德·費馬於17世紀提出的猜想,困擾了數百年。直到1994年,英國數學家安德魯·懷爾斯才最終破解這一難題。懷爾斯的成功不僅證明了費馬的猜想,也讓他證明了一個更深刻的道理──有時候,少做一些事情,反而能夠讓你專注於最重要的目標,取得非凡的成就。
懷爾斯的故事始於他十歲那年。在一次偶然的機會中,他在圖書館讀到了一本介紹費馬最後定理的書。那時,他被這個簡單卻未被證明的猜想深深吸引,並立下決心,將來要成為破解這一難題的人。他在書中讀到,費馬曾聲稱自己有一個「美妙的證明」,但因為空間不足無法寫下來。這一神秘的聲明成為懷爾斯心中永不熄滅的火焰。
在接下來的數十年中,懷爾斯的數學天賦逐漸顯現。他在牛津大學和劍橋大學的學習中,專注於數論,特別是橢圓曲線和模形式等領域,這些早期的研究為他後來解決費馬最後定理奠定了基礎。
1986年,懷爾斯的數學研究迎來了一個轉折點。他得知了同為數學家的肯·里貝特的發現:如果能夠證明「谷山—志村猜想」中的一個特例,那麼費馬最後定理就能夠隨之證明。這一發現點燃了懷爾斯的研究熱情,他決定全身心投入到費馬定理的解決中。
然而,為了專注於這一目標,懷爾斯選擇了簡化自己的工作。他放棄了與定理無關的其他研究,並且停止了參加各種學術會議和座談會。作為普林斯頓大學的教授,他仍然需要履行教學和指導學生的責任,但他將所有多餘的時間集中於自己的數學研究。為了避免外界的過度關注,懷爾斯還採取了另一個巧妙的策略:他將自己幾乎完成的論文拆成幾個部分,每半年發表一篇短文,這樣既能維持學術名聲,也能為自己爭取更多時間專注於更重要的問題。
懷爾斯的研究過程並不順利。除了技術上的挑戰外,懷爾斯還面臨著巨大的心理壓力。長時間的孤獨研究讓他有時懷疑自己的能力,甚至感到沮喪。1993年,他首次公開了對費馬最後定理的證明,但不幸的是,這個證明存在嚴重的漏洞。儘管如此,懷爾斯並沒有放棄,而是與他的學生理查·泰勒合作,經過15個月的努力,最終修正了錯誤,並成功證明了費馬最後定理。
這一成就對數學界來說是一次震撼性的突破,不僅解開了歷史上最著名的數學謎題,也促使了許多數學理論的發展,特別是橢圓曲線和模形式之間的深刻聯繫。
懷爾斯的成功並非僅僅依靠天賦和毅力,還得益於他對時間和精力的有效管理。他通過減少與研究無關的工作和社交活動,讓自己能夠全神貫注於費馬最後定理的解決。這種「少做一些事情」的策略,不僅幫助他避開了過多的干擾,也讓他能夠將有限的時間集中在最重要的任務上。
這一策略的核心在於,懷爾斯並不是簡單地選擇放棄所有的工作,而是有選擇地縮減那些無法直接促進研究的任務。他明確設定了目標,並圍繞這個目標,精心安排自己的時間和精力。
安德魯·懷爾斯的故事告訴我們,成功往往不是來自於做更多的事情,而是來自於專注於那些真正重要的事情。他的「少做一些事情」的理念,不僅適用於數學研究,也適用於我們的日常生活。通過減少干擾、明確目標和合理規劃時間,我們每個人都有可能在自己的領域中取得突破。
懷爾斯的執著與專注,無論是在數學界還是在人生的其他領域,都為我們提供了寶貴的啟示。他證明了,無論多麼艱難的挑戰,只要我們堅持不懈,專注於最重要的目標,終將迎來勝利的一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