棋棻|工作坊回饋
每個人、每個演員都是獨一無二的,各自擁有不同的材料,而在小班制的課程裡,更能因材施教,這也是我在山日月工作坊有所感觸的。
「演員的本質上是要成為演員,不是成為工具人,也就是說,演員要勇於面對自己的脆弱和不堪。」作為演員,我們渴望被別人看到、被記得,也希望能成為角色,體驗不同故事,總歸來說,我們想要讓自己在觀眾眼裡是亮眼的。
這不是錯誤,但是演員演的是人,而非一個複製的機器人,在學習表演時我們會有許多方法,比起用表演方法把自己限制住,能夠有彈性、有悟性才是學習表演的重點,因此老師會強調演員的內在核心很重要,要逐步透過學習、閱讀、經歷生活等等建立起。此外,能夠勇敢的將自己最脆弱的一面攤在眾人面前,是演員的挑戰,我們必須大膽嘗試、接受失敗,或許根本沒有什麼是失敗,在工作坊裡,我感受到我每一次的嘗試,無論結果如何,都讓我正面直視我的恐懼、不安,在這樣的環境裡,我建立起強大決心,也更有判斷力、有意識去思考我再逃避的問題,情緒感受仍然存在,但我漸漸掌握自己的情緒、身體、聲音,還有最重要的呼吸。
在課程裡重新學會「呼吸」是我覺得即使不做演員也能受用無窮的寶藏,呼吸控制著身體、情緒、聲音,以及我們本能所擁有的一切反應,掌握呼吸也掌握自己,讓氣息從骨盆出發擴張至全身,順應真實情緒且有節奏地,讓表演真實的展現,而不是預設好的一切。
有感染力的表演中,「想像力」是必需要有的,演員真正相信想像的真實性,透過感官在當下更深刻地感受,能讓觀眾進入想像的世界,這需要演員很強大的專注力及感受力,脫離慣性再次發現可能性,例如角色「設定」常常被過度理性思考與設計,卻往往導致表演沒有想像空間,而深入角色、為角色建立背景的確是演員功課重要的一環,但如何在設定裡創造想像?首先是真實情感的流動,不再為説而說台詞,而是情緒與身體、聲音同步,將台詞內化,接著就是配合技術,說話的對象、能量投射等不同層次,以角色的角度去經歷台詞,進而詮釋角色的心靈世界。
在十五堂的課程裡,我重新檢視這個階段的自己,在聖希老師的指導下持續精進,老師很仔細對待每個學員,其中我也建立起我身為演員的企圖心。
若不是擁有天賦的演員,除了對於興趣的熱情,勢必得花力氣鍛鍊,並堅持下去。「你要表演的是什麼?」是在演員路上永遠的提問,表演與實際生活還是有落差,但當一切真誠真實存在當下,配合設定的事件,讓一切自然、流動,是表演最美好的模樣,而這份深刻體悟,是工作坊帶給我最大的感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