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碩博士生如何有效管理精力,提升學術生涯的效能?】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碩博士生的學術生涯充滿挑戰,不僅需要長時間的專注,還需要管理好身心狀態,才能持續產出高質量的研究。張遇升老師在他的「怎样成为精力管理的高手」課堂中,提出了精力管理的金字塔模型,這模型能有效幫助我們重新審視自己的生活與學術平衡。模型從底部到頂部分別是:體能、情緒、注意力、意義感。這四個層次,對於碩博士生如何提升研究效能與保持生活平衡,特別有幫助。

raw-image



▌第一層:體能


對碩博士生來說,體能是維持學術生涯的基礎。經常有同學為了趕論文,熬夜挑燈苦讀,忽略了運動與健康。事實上,良好的體能能幫助我們維持學習與研究的精力。我自己的飲食與睡眠品質還算不錯,但運動習慣一直無法養成。為此,我決定採取行動,例如運動後做簡短的文字記錄,這不僅能幫助我追蹤進展,還能給自己更多動機。畢竟,身體健康是持續產出的根本。


▌第二層:情緒


在長期的研究中,情緒穩定是關鍵。情緒不僅影響記憶力,還會直接影響我們的認知與決策。隨著完成博士後,我發現自己在處理學術挑戰時情緒更加穩定,因為我知道只要時間夠,學習新知識對我來說並不困難。然而,我仍會在遇到那些學術界的前輩,特別是比我年長許多且非常傑出的教授時感到壓力。這些情緒波動也提醒我,還有許多值得學習與超越的地方,而這正是驅動我前進的動力。


▌第三層:注意力


作為碩博士生,管理好注意力是關鍵。每天面對海量的學術資料、論文撰寫和實驗規劃,如何有效運用注意力決定了研究的效率。我目前使用 Obsidian 來進行知識管理,並搭配 135 任務管理法,這方法讓我能清晰地規劃每天的學習與工作。1 個重大任務,3 個中等任務,5 個小任務,每天按照這個規律進行,不僅能讓我的注意力聚焦在當下,還能穩定產出高品質的研究成果。


▌第四層:意義感


碩博士生常常會思考自己研究的意義感,因為這是支持我們持續努力的動力。我目前在 UCLA Trustworthy AI Lab 工作,專注於大語言模型在數據隱私與數據協作方面的應用。我們的研究不僅推動生成式 AI 的發展,還希望提升這些技術在數據使用中的透明度與可信度。這項工作讓我感到自己的研究具有重大意義,也激勵我每天持續進步,為學術界與人類科技的發展貢獻力量。


透過這個精力管理金字塔模型,碩博士生可以更有效地管理自己的學習、研究與生活。從基礎的體能管理,到最高層次的意義感追求,每一層都能幫助我們在學術道路上穩步前行,提升研究效率與生活品質。希望這套方法能成為每位碩博士生在學術生涯中的好幫手。

423會員
1.5K內容數
Outline as Content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王啟樺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局,是你身邊各種資源之間,相互關聯與相互作用的狀態與關係。」 「什麼是資源?人,物,名聲,都是資源。你身邊的一切其實都是與你有關的資源。」 「人只要想做事,就會有目標,有目標就有方向。當你往這個方向行動,你就會發現自己處在一個“局”裏面。」 「你身邊包圍的所有資源,都跟你有關
1. 沒有專注在一個核心專題上深入鑽研: - 許多研究生在面對大量學術資料時,容易陷入「什麼都很有趣」的陷阱,結果花費太多時間在不同領域上,而未能深入鑽研一個特定專題。這樣的學習方式會讓他們的研究成果缺乏深度,也無法在某個領域真正建立專業優勢。事實上,專題學習的關鍵在於聚焦,唯有專注於一
學習的過程不僅僅是單純的吸收知識,還需要透過思考與連結,將新知識融入已有的認知結構中。而卡片盒筆記法正是這樣一種工具,能夠幫助我們深入學習、產生連結,並且有效輸出知識。以下是關於如何運用卡片盒筆記法進行深度學習的心得與分享。 ▋ 深度思考的力量 卡片盒筆記法的精髓在於從內容中挖掘
你是否覺得一天更新一篇文章已經很困難了?但你可能不知道,許多國外強大的創作者一天能發數篇文章。關鍵在於他們掌握了有效的流程,能夠快速且穩定地生產內容。今天就來分享一個我實際操作過的數位寫作流程,幫助你輕鬆應用,達成每天發7篇的目標。 ▋從每天發一篇開始 一開始,別急著給自己太大壓力,先從
1. 以為收集新想法就代表“了解”新想法 - 很多同學習慣於大量瀏覽各種資料或文章,覺得只要把想法收集起來,就等於自己掌握了它們。然而,這些想法往往只是停留在表層,並沒有真正進入自己的知識體系。結果就是,遇到具體問題時,發現自己對這些想法其實一知半解,無法真正解釋或應用。 2.
對碩博士生來說,對話不僅僅是交換想法,更是學術研究與人際網絡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美國普立茲獎得主 Charles Duhigg 在他的書《Supercommunicators: How to Unlock the Secret Language of Connection》中,將「對話」分為三種類型
「局,是你身邊各種資源之間,相互關聯與相互作用的狀態與關係。」 「什麼是資源?人,物,名聲,都是資源。你身邊的一切其實都是與你有關的資源。」 「人只要想做事,就會有目標,有目標就有方向。當你往這個方向行動,你就會發現自己處在一個“局”裏面。」 「你身邊包圍的所有資源,都跟你有關
1. 沒有專注在一個核心專題上深入鑽研: - 許多研究生在面對大量學術資料時,容易陷入「什麼都很有趣」的陷阱,結果花費太多時間在不同領域上,而未能深入鑽研一個特定專題。這樣的學習方式會讓他們的研究成果缺乏深度,也無法在某個領域真正建立專業優勢。事實上,專題學習的關鍵在於聚焦,唯有專注於一
學習的過程不僅僅是單純的吸收知識,還需要透過思考與連結,將新知識融入已有的認知結構中。而卡片盒筆記法正是這樣一種工具,能夠幫助我們深入學習、產生連結,並且有效輸出知識。以下是關於如何運用卡片盒筆記法進行深度學習的心得與分享。 ▋ 深度思考的力量 卡片盒筆記法的精髓在於從內容中挖掘
你是否覺得一天更新一篇文章已經很困難了?但你可能不知道,許多國外強大的創作者一天能發數篇文章。關鍵在於他們掌握了有效的流程,能夠快速且穩定地生產內容。今天就來分享一個我實際操作過的數位寫作流程,幫助你輕鬆應用,達成每天發7篇的目標。 ▋從每天發一篇開始 一開始,別急著給自己太大壓力,先從
1. 以為收集新想法就代表“了解”新想法 - 很多同學習慣於大量瀏覽各種資料或文章,覺得只要把想法收集起來,就等於自己掌握了它們。然而,這些想法往往只是停留在表層,並沒有真正進入自己的知識體系。結果就是,遇到具體問題時,發現自己對這些想法其實一知半解,無法真正解釋或應用。 2.
對碩博士生來說,對話不僅僅是交換想法,更是學術研究與人際網絡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美國普立茲獎得主 Charles Duhigg 在他的書《Supercommunicators: How to Unlock the Secret Language of Connection》中,將「對話」分為三種類型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這個秋,Chill 嗨嗨!穿搭美美去賞楓,裝備款款去露營⋯⋯你的秋天怎麼過?秋日 To Do List 等你分享! 秋季全站徵文,我們準備了五個創作主題,參賽還有機會獲得「火烤兩用鍋」,一起來看看如何參加吧~
在近四年的教學經驗中,我發現到不少大學生相當缺乏持續學習的動力,以及在不同的課程中,藉由「刻意練習」來提升一己的學習能力。在現有的大學體制中,雖然學生各自選擇不同的專業領域,但對於如何建立有效的「流程」,以因應紛雜的知識領域與知識內容,則顯得力有未逮。
1. 掌握學習的三階段循環: - 學習的過程應包括具體階段、抽象階段和應用階段。具體階段是情報收集和紀錄體驗,學生應該積極收集相關資訊並詳細記錄自己的學習過程。抽象階段是抽象化、模型化和發現模式,這時候要將所學知識進行歸納總結,形成抽象的模型和發現其中的規律。應用階段是實踐和檢證,將所學知識
1. 全面理解研究工作的不同階段: - 研究工作通常可以分為八個主要階段:A. 問題提起(思考等級),B. 探檢(經驗等級),C. 觀察(經驗等級),D. 發想(思考等級),E. 採取假說,推論(思考等級),F. 實驗計畫(經驗等級),G. 觀察(經驗等級),H. 檢證(思考等級)。每個階段
1. 不持續重複練習: - 許多研究生往往在學習新技能或開始新項目時,因為初期的困難和挫折而放棄。然而,真正的成長來自於持續的重複練習。比如,寫讀書筆記這項技能,需要不斷地記錄和反思,才能逐漸提高。正如投籃一樣,開始時可能很多球都投不進,但隨著練習次數增加,逐漸掌握了投籃的技巧,成功率自然也
1. 製造知識的能力: - 在學術研究中,寫學術文章與寫社群文章有很大的不同。學術文章需要設計實驗、製作論據,並與相關的研究比較,展示自己的貢獻。這種製造知識的能力,奠定了研究生能夠研究並學會任何感興趣的東西的基礎,不需要依賴「知識代理人」的二手精華版知識。例如,我在普渡大學和UCLA的研
Thumbnail
濃縮史丹佛設計學院開設的生涯規畫課,由兩位教授編寫。透過自身的工作觀、人生觀為出發點,觀察自身日常狀態,找出最適合自己的工作生涯。
世界太大,資訊太多,變化太快。進修是其中一個可以讓自己保持戰力的方法。去到我這種既全職工作,也偶然做志工和教大學課的,也得抽時間去進修一下,不然我會感到自己很快被淘汰下去。
Thumbnail
在人生的道路上,許多事情因社會的變化需要持續學習與練習新的工具。在過去的世代,或許可以在五年內學習一項技能並持續使用,但現在可能需要搭配不同的知識與背景。筆者與同世代的博士以及有業界經驗的朋友,都會先以國立大學的兼任助理教授做起,對於學校來說,這有助於讓學生了解進入業界的一些經驗。在學術研究上,也會
Thumbnail
  大學生活裡,除了原本就忙碌的學業之外,大部分的同學還會參與系學會、系隊、社團等團體,或是在校內外進行工讀,也會用很多時間跟朋友或伴侶相處。只要你想,大學生活可以過得相當豐富!豐富的生活會帶來各式各樣的體驗,卻也可能伴隨著不小的壓力!要調適這些壓力,你可以試著從...下手!
Thumbnail
在24歲被錄取進入MBA世界後,面臨了時間管理的困難。這篇文章分享了作者的經驗,如何應對工作與學業交織的壓力,以及如何以目標導向的方式處理任務。作者勉勵讀者堅持堅持,並重視健康的身心靈。希望讀者對自己的生活保持熱愛,堅定自己的路。
Thumbnail
這個秋,Chill 嗨嗨!穿搭美美去賞楓,裝備款款去露營⋯⋯你的秋天怎麼過?秋日 To Do List 等你分享! 秋季全站徵文,我們準備了五個創作主題,參賽還有機會獲得「火烤兩用鍋」,一起來看看如何參加吧~
在近四年的教學經驗中,我發現到不少大學生相當缺乏持續學習的動力,以及在不同的課程中,藉由「刻意練習」來提升一己的學習能力。在現有的大學體制中,雖然學生各自選擇不同的專業領域,但對於如何建立有效的「流程」,以因應紛雜的知識領域與知識內容,則顯得力有未逮。
1. 掌握學習的三階段循環: - 學習的過程應包括具體階段、抽象階段和應用階段。具體階段是情報收集和紀錄體驗,學生應該積極收集相關資訊並詳細記錄自己的學習過程。抽象階段是抽象化、模型化和發現模式,這時候要將所學知識進行歸納總結,形成抽象的模型和發現其中的規律。應用階段是實踐和檢證,將所學知識
1. 全面理解研究工作的不同階段: - 研究工作通常可以分為八個主要階段:A. 問題提起(思考等級),B. 探檢(經驗等級),C. 觀察(經驗等級),D. 發想(思考等級),E. 採取假說,推論(思考等級),F. 實驗計畫(經驗等級),G. 觀察(經驗等級),H. 檢證(思考等級)。每個階段
1. 不持續重複練習: - 許多研究生往往在學習新技能或開始新項目時,因為初期的困難和挫折而放棄。然而,真正的成長來自於持續的重複練習。比如,寫讀書筆記這項技能,需要不斷地記錄和反思,才能逐漸提高。正如投籃一樣,開始時可能很多球都投不進,但隨著練習次數增加,逐漸掌握了投籃的技巧,成功率自然也
1. 製造知識的能力: - 在學術研究中,寫學術文章與寫社群文章有很大的不同。學術文章需要設計實驗、製作論據,並與相關的研究比較,展示自己的貢獻。這種製造知識的能力,奠定了研究生能夠研究並學會任何感興趣的東西的基礎,不需要依賴「知識代理人」的二手精華版知識。例如,我在普渡大學和UCLA的研
Thumbnail
濃縮史丹佛設計學院開設的生涯規畫課,由兩位教授編寫。透過自身的工作觀、人生觀為出發點,觀察自身日常狀態,找出最適合自己的工作生涯。
世界太大,資訊太多,變化太快。進修是其中一個可以讓自己保持戰力的方法。去到我這種既全職工作,也偶然做志工和教大學課的,也得抽時間去進修一下,不然我會感到自己很快被淘汰下去。
Thumbnail
在人生的道路上,許多事情因社會的變化需要持續學習與練習新的工具。在過去的世代,或許可以在五年內學習一項技能並持續使用,但現在可能需要搭配不同的知識與背景。筆者與同世代的博士以及有業界經驗的朋友,都會先以國立大學的兼任助理教授做起,對於學校來說,這有助於讓學生了解進入業界的一些經驗。在學術研究上,也會
Thumbnail
  大學生活裡,除了原本就忙碌的學業之外,大部分的同學還會參與系學會、系隊、社團等團體,或是在校內外進行工讀,也會用很多時間跟朋友或伴侶相處。只要你想,大學生活可以過得相當豐富!豐富的生活會帶來各式各樣的體驗,卻也可能伴隨著不小的壓力!要調適這些壓力,你可以試著從...下手!
Thumbnail
在24歲被錄取進入MBA世界後,面臨了時間管理的困難。這篇文章分享了作者的經驗,如何應對工作與學業交織的壓力,以及如何以目標導向的方式處理任務。作者勉勵讀者堅持堅持,並重視健康的身心靈。希望讀者對自己的生活保持熱愛,堅定自己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