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動車崛起,日本傳統製造工藝面臨的巨大挑戰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近期關於日本汽車大廠Nissan及Honda的相關新聞很多,甚至連鴻海也傳出是潛在收購Nissan的買家之一;The Bottom Line特地選出了其中一篇相關新聞作為切入視角


新聞標題是: 本田(Honda)與日產(Nissan)的合併談判所暴露出中國電動車對日本汽車業造成的生存威脅(Honda-Nissan merger talks expose existential threat of Chinese EVs to Japan)

該篇新聞提到:本田和日產的合併考量,與其說是為了壯大商業版圖,更像是一種防禦性的措施,因為中國的競爭對手(指的是電動車)正席捲全球。

雖然中國的電動車技術對所有傳統汽車製造商構成挑戰,但對於日本來說,這更是對其龐大的汽車製造供應鏈的威脅,而該供應鏈過去長期一直是日本經濟的引擎。

換句話說,日本汽車產業的動搖,影響的絕不僅僅是本田和日產兩間車廠,還有隱藏在背後、提供這兩間車廠零組件的巨大供應鏈,以及在這供應鏈工作的數以萬計家庭。

本田 – 這間日本第二大車廠 – 近期所揭露的2024/Q3季度報告中顯示:其淨利潤下滑15%,並且受到中國市場下滑的影響,正在縮減當地的員工規模。而長期掙扎的日產 – 截止此刻也還是日本第三大車廠 – 則計劃將產能削減20%,並在全球裁員9,000人,原因是中國和美國的銷售持續低迷。

東京伊藤忠研究所(Itochu Research Institute)的高級研究員深代三四郎(Sanshiro Fukao)警告,中國電動車製造商創新速度之快,意味著本田和日產已經「沒有時間」繼續按照傳統方式經營業務。


其他業界人士指出,。汽車業是日本這個全球第四大經濟體中最強勁的產業,而過去日本曾經獨占鰲頭的其他關鍵產業 -- 如消費電子(consumer electronics)和晶片製造 --的地位,在過去多年間已經逐漸失去霸主地位,若是未來再失去汽車產業的全球地位,恐將特別令日本人無法承受。

「對日本而言,最終(商業上的)一切都與汽車有關。如果汽車產業無法改善,那麼整個日本製造業也無法進步」新金中央銀行研究所(Shinkin Central Bank Research Institute)的高級經濟學家角田匠(Takumi Tsunoda)表示。

根據帝國數據銀行(Teikoku Databank)的調查,截至2024年5月,日本汽車供應鏈總計約有6萬家企業。業務總交易額估計達42萬億日圓(2,700億美元),相當於2023日本全年名目財政預算年度GDP的7%。

日本汽車工業會(Japan Automobile Manufacturers Association)指出,日本的整體汽車產業僱用超過500萬人,佔全日本整體勞動力的8%。


過去長期,日本的汽車製造商一直深受「物作り」(monozukuri,製造工藝)的傳統精神影響,同時也受到市場領導者豐田(Toyota)的影響。豐田以其精密生產系統和零組件即時供應(Just-in-Time Delivery)的模式,徹底革新了現代製造業。

這些方法過去建立起高效的生產效率,使日本汽車產業自1970年代末以來迅速崛起,進而成為全球汽車霸主。然而,電動車趨勢的出現,使用戶在汽車使用上的偏好更多集中在依賴軟體的自動駕駛功能和車內的數位體驗 —— 而這正是中國的強項。

在日本的汽車製造商中,豐田對於向電動車的劇烈轉變可能帶來的潛在傷害表達了最多的擔憂。豐田董事長豐田章男(Akio Toyoda)於2024年10月曾警告: 若未來的汽車往「電動車單一化」發展,將導致日本產業內大量就業機會流失,尤其是對傳統油車供應商及從事汽油引擎相關工作的員工。而這也是為什麼豐田在過去長期力倡油電混合車的重要原因。

日本三重縣(本田工廠和F1鈴鹿賽道所在地)的自由民主黨議員鈴木英敬(Eikei Suzuki)表示,他希望如果本田和日產整合,能夠提升他們的全球競爭力。他同時補充說,如果合併對當地製造業和就業產生不利影響,這將違背首相石破茂振興日本地方經濟的政策。

 

「我們希望(這兩大廠商)能夠在經營成果之餘,也考慮到維護日本的就業情況」鈴木議員如是說。

 

 新聞原文網址: https://www.reuters.com/markets/deals/behind-potential-honda-nissan-tie-up-existential-threat-posed-by-chinese-evs-2024-12-19/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The Bottom Line
5.5K會員
96內容數
The Bottom Line
The Bottom Line的其他內容
2025/04/26
本文針對Nvidia去年第三季財報公佈後股價表現進行分析,探討營收增長卻毛利率下跌的現象,並點出投資人應關注未來財測而非僅看過往數據。作者強調財務分析需結合商業理解,才能有效解讀財報資訊,並以Nvidia為例說明如何分析財報數據及預測未來獲利能力。
Thumbnail
2025/04/26
本文針對Nvidia去年第三季財報公佈後股價表現進行分析,探討營收增長卻毛利率下跌的現象,並點出投資人應關注未來財測而非僅看過往數據。作者強調財務分析需結合商業理解,才能有效解讀財報資訊,並以Nvidia為例說明如何分析財報數據及預測未來獲利能力。
Thumbnail
2025/04/19
作為一個老派投資人,其實對於給投資建議這件事,一直感到戒慎恐懼,甚至能不做就不做 我知道要是我在那叫進台G店甚至長榮,粉絲可以漲得更快,但一來我就不靠這個吃飯齁,二來更讓我顧慮的是高喊叫進一檔股票,對我來說是有責任的 坦白說人性就是這樣,喊對理所當然....
Thumbnail
2025/04/19
作為一個老派投資人,其實對於給投資建議這件事,一直感到戒慎恐懼,甚至能不做就不做 我知道要是我在那叫進台G店甚至長榮,粉絲可以漲得更快,但一來我就不靠這個吃飯齁,二來更讓我顧慮的是高喊叫進一檔股票,對我來說是有責任的 坦白說人性就是這樣,喊對理所當然....
Thumbnail
2025/04/12
川普又來搞關稅了!這次不只是對台嗑稅,更像是逼各國選邊站的大棋局。 關稅真能讓美國製造業復活嗎?還是只是變相收割全球的經濟韭菜? 從經濟學理到地緣政治,這篇深度解析幫你拆解「川普關稅2.0」的真實用意,還有它對你投資組合的衝擊——點進來,不只是看熱鬧,是看門道。
Thumbnail
2025/04/12
川普又來搞關稅了!這次不只是對台嗑稅,更像是逼各國選邊站的大棋局。 關稅真能讓美國製造業復活嗎?還是只是變相收割全球的經濟韭菜? 從經濟學理到地緣政治,這篇深度解析幫你拆解「川普關稅2.0」的真實用意,還有它對你投資組合的衝擊——點進來,不只是看熱鬧,是看門道。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2025 vocus 推出最受矚目的活動之一——《開箱你的美好生活》,我們跟著創作者一起「開箱」各種故事、景點、餐廳、超值好物⋯⋯甚至那些讓人會心一笑的生活小廢物;這次活動不僅送出了許多獎勵,也反映了「內容有價」——創作不只是分享、紀錄,也能用各種不同形式變現、帶來實際收入。
Thumbnail
2025 vocus 推出最受矚目的活動之一——《開箱你的美好生活》,我們跟著創作者一起「開箱」各種故事、景點、餐廳、超值好物⋯⋯甚至那些讓人會心一笑的生活小廢物;這次活動不僅送出了許多獎勵,也反映了「內容有價」——創作不只是分享、紀錄,也能用各種不同形式變現、帶來實際收入。
Thumbnail
嗨!歡迎來到 vocus vocus 方格子是台灣最大的內容創作與知識變現平台,並且計畫持續拓展東南亞等等國際市場。我們致力於打造讓創作者能夠自由發表、累積影響力並獲得實質收益的創作生態圈!「創作至上」是我們的核心價值,我們致力於透過平台功能與服務,賦予創作者更多的可能。 vocus 平台匯聚了
Thumbnail
嗨!歡迎來到 vocus vocus 方格子是台灣最大的內容創作與知識變現平台,並且計畫持續拓展東南亞等等國際市場。我們致力於打造讓創作者能夠自由發表、累積影響力並獲得實質收益的創作生態圈!「創作至上」是我們的核心價值,我們致力於透過平台功能與服務,賦予創作者更多的可能。 vocus 平台匯聚了
Thumbnail
近期關於日本汽車大廠Nissan及Honda的相關新聞很多,甚至連鴻海也傳出是潛在收購Nissan的買家之一;The Bottom Line特地選出了其中一篇相關新聞作為切入視角 新聞標題是: 本田(Honda)與日產(Nissan)的合併談判所暴露出中國電動車對日本汽車業造成的生存威脅(
Thumbnail
近期關於日本汽車大廠Nissan及Honda的相關新聞很多,甚至連鴻海也傳出是潛在收購Nissan的買家之一;The Bottom Line特地選出了其中一篇相關新聞作為切入視角 新聞標題是: 本田(Honda)與日產(Nissan)的合併談判所暴露出中國電動車對日本汽車業造成的生存威脅(
Thumbnail
日本汽車業震撼彈:本田和日產合併計畫 近來全球汽車產業的脈動顯然動盪不安。過去幾年中,電動車浪潮席捲全球,市場競爭態勢從傳統車廠之間的技術拔河,轉向新創品牌、智慧駕駛平台與新能源供應鏈的全面激戰。在這種高壓競爭下,日本的汽車產業傳出一枚足以震盪市場的「震撼彈」──本田(Honda)與日產(Niss
Thumbnail
日本汽車業震撼彈:本田和日產合併計畫 近來全球汽車產業的脈動顯然動盪不安。過去幾年中,電動車浪潮席捲全球,市場競爭態勢從傳統車廠之間的技術拔河,轉向新創品牌、智慧駕駛平台與新能源供應鏈的全面激戰。在這種高壓競爭下,日本的汽車產業傳出一枚足以震盪市場的「震撼彈」──本田(Honda)與日產(Niss
Thumbnail
汽車產業的大事之一東京車展已轉型為日本交通展 ( Japan Mobility Show ) 。 並且已於11月初結束,往年都是日本車廠出盡鋒頭的盛事,今年成為焦點的卻是中國車廠比亞迪。 電動車的市佔率今年將可能達到被稱為銷售甜蜜點的15%,往昔新產品如PC跟智慧型手機到達15%之後迅速全面普及
Thumbnail
汽車產業的大事之一東京車展已轉型為日本交通展 ( Japan Mobility Show ) 。 並且已於11月初結束,往年都是日本車廠出盡鋒頭的盛事,今年成為焦點的卻是中國車廠比亞迪。 電動車的市佔率今年將可能達到被稱為銷售甜蜜點的15%,往昔新產品如PC跟智慧型手機到達15%之後迅速全面普及
Thumbnail
過去十年,是智慧手機崛起的時代,台股蘋果供應鏈那時輝煌燦爛;未來十年,很肯定是電動車的時代,電動車普及化正加速來臨,滲透率不斷提高,市場規模持續成長,未來的投資佈局不可錯過電動車相關商機!
Thumbnail
過去十年,是智慧手機崛起的時代,台股蘋果供應鏈那時輝煌燦爛;未來十年,很肯定是電動車的時代,電動車普及化正加速來臨,滲透率不斷提高,市場規模持續成長,未來的投資佈局不可錯過電動車相關商機!
Thumbnail
全球電動車市場正在風起雲湧的快速發展中,但在高利率經濟放緩的同時,也出現了由特斯拉降價帶動的激烈價格戰,在不同的市場呈現了非常不同的格局。在最激烈群雄並起的中國市場,是特斯拉降價和補貼福利最積極的地方,因為中國的對手比歐美市場都強悍許多。
Thumbnail
全球電動車市場正在風起雲湧的快速發展中,但在高利率經濟放緩的同時,也出現了由特斯拉降價帶動的激烈價格戰,在不同的市場呈現了非常不同的格局。在最激烈群雄並起的中國市場,是特斯拉降價和補貼福利最積極的地方,因為中國的對手比歐美市場都強悍許多。
Thumbnail
拜登簽署行政命令,禁止美國企業未來對中國的半導體、AI與量子科技等三大領域繼續投資,敲響新一輪的中美對抗,而電動車產業似乎已經敲敲成為下一個主要戰場,到底中國在電動車產業有什麼強大優勢?讓我們來看看
Thumbnail
拜登簽署行政命令,禁止美國企業未來對中國的半導體、AI與量子科技等三大領域繼續投資,敲響新一輪的中美對抗,而電動車產業似乎已經敲敲成為下一個主要戰場,到底中國在電動車產業有什麼強大優勢?讓我們來看看
Thumbnail
英國電動車市場萎縮? 歐盟要和英國互課關稅? 美中漁翁得利?
Thumbnail
英國電動車市場萎縮? 歐盟要和英國互課關稅? 美中漁翁得利?
Thumbnail
文 / 丁學文 全球汽車製造商確實拼命在生產目標上超越自己,金融機構的產業分析師也在想方設法努力跟上。據Bloombergnef分析,到2030年,電池汽車可能會從2021占全球汽車銷量的不到10%擴大到40%。 延伸閱讀 川普2024捲土重來,民主黨藉機甩開美國經濟不振包袱? 延伸閱讀
Thumbnail
文 / 丁學文 全球汽車製造商確實拼命在生產目標上超越自己,金融機構的產業分析師也在想方設法努力跟上。據Bloombergnef分析,到2030年,電池汽車可能會從2021占全球汽車銷量的不到10%擴大到40%。 延伸閱讀 川普2024捲土重來,民主黨藉機甩開美國經濟不振包袱? 延伸閱讀
Thumbnail
會想聊這個主題,主要是來自電動車導讀的靈感。雖然純電動車已是未來趨勢,但特斯拉電池的不穩定性及馬克斯狂人風格,仍帶給消費者許多疑慮。在管顧工作中,我學習到最重要的一件事是:「危機即是轉機」,該怎麼逆轉就看你如何運用智慧施展行動。
Thumbnail
會想聊這個主題,主要是來自電動車導讀的靈感。雖然純電動車已是未來趨勢,但特斯拉電池的不穩定性及馬克斯狂人風格,仍帶給消費者許多疑慮。在管顧工作中,我學習到最重要的一件事是:「危機即是轉機」,該怎麼逆轉就看你如何運用智慧施展行動。
Thumbnail
  Tesla是2020年成長股的典範,因為它的成功讓有潛力的新創與獨角獸在編織夢想更容易在市場集資成功,也因此越來越多散戶追捧Tesla,而媒體把散戶=擦鞋童=萬惡根源=股市巨大泡沫,但與其說散戶等著被割韭菜不如說新一代的投資者他們把目光看得更遠了,且願意對這社會投入關注....
Thumbnail
  Tesla是2020年成長股的典範,因為它的成功讓有潛力的新創與獨角獸在編織夢想更容易在市場集資成功,也因此越來越多散戶追捧Tesla,而媒體把散戶=擦鞋童=萬惡根源=股市巨大泡沫,但與其說散戶等著被割韭菜不如說新一代的投資者他們把目光看得更遠了,且願意對這社會投入關注....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