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關於日本汽車大廠Nissan及Honda的相關新聞很多,甚至連鴻海也傳出是潛在收購Nissan的買家之一;The Bottom Line特地選出了其中一篇相關新聞作為切入視角
新聞標題是: 本田(Honda)與日產(Nissan)的合併談判所暴露出中國電動車對日本汽車業造成的生存威脅(Honda-Nissan merger talks expose existential threat of Chinese EVs to Japan)
該篇新聞提到:本田和日產的合併考量,與其說是為了壯大商業版圖,更像是一種防禦性的措施,因為中國的競爭對手(指的是電動車)正席捲全球。
雖然中國的電動車技術對所有傳統汽車製造商構成挑戰,但對於日本來說,這更是對其龐大的汽車製造供應鏈的威脅,而該供應鏈過去長期一直是日本經濟的引擎。
換句話說,日本汽車產業的動搖,影響的絕不僅僅是本田和日產兩間車廠,還有隱藏在背後、提供這兩間車廠零組件的巨大供應鏈,以及在這供應鏈工作的數以萬計家庭。
本田 – 這間日本第二大車廠 – 近期所揭露的2024/Q3季度報告中顯示:其淨利潤下滑15%,並且受到中國市場下滑的影響,正在縮減當地的員工規模。而長期掙扎的日產 – 截止此刻也還是日本第三大車廠 – 則計劃將產能削減20%,並在全球裁員9,000人,原因是中國和美國的銷售持續低迷。
東京伊藤忠研究所(Itochu Research Institute)的高級研究員深代三四郎(Sanshiro Fukao)警告,中國電動車製造商創新速度之快,意味著本田和日產已經「沒有時間」繼續按照傳統方式經營業務。
其他業界人士指出,。汽車業是日本這個全球第四大經濟體中最強勁的產業,而過去日本曾經獨占鰲頭的其他關鍵產業 -- 如消費電子(consumer electronics)和晶片製造 --的地位,在過去多年間已經逐漸失去霸主地位,若是未來再失去汽車產業的全球地位,恐將特別令日本人無法承受。
「對日本而言,最終(商業上的)一切都與汽車有關。如果汽車產業無法改善,那麼整個日本製造業也無法進步」新金中央銀行研究所(Shinkin Central Bank Research Institute)的高級經濟學家角田匠(Takumi Tsunoda)表示。
根據帝國數據銀行(Teikoku Databank)的調查,截至2024年5月,日本汽車供應鏈總計約有6萬家企業。業務總交易額估計達42萬億日圓(2,700億美元),相當於2023日本全年名目財政預算年度GDP的7%。
日本汽車工業會(Japan Automobile Manufacturers Association)指出,日本的整體汽車產業僱用超過500萬人,佔全日本整體勞動力的8%。
過去長期,日本的汽車製造商一直深受「物作り」(monozukuri,製造工藝)的傳統精神影響,同時也受到市場領導者豐田(Toyota)的影響。豐田以其精密生產系統和零組件即時供應(Just-in-Time Delivery)的模式,徹底革新了現代製造業。
這些方法過去建立起高效的生產效率,使日本汽車產業自1970年代末以來迅速崛起,進而成為全球汽車霸主。然而,電動車趨勢的出現,使用戶在汽車使用上的偏好更多集中在依賴軟體的自動駕駛功能和車內的數位體驗 —— 而這正是中國的強項。
在日本的汽車製造商中,豐田對於向電動車的劇烈轉變可能帶來的潛在傷害表達了最多的擔憂。豐田董事長豐田章男(Akio Toyoda)於2024年10月曾警告: 若未來的汽車往「電動車單一化」發展,將導致日本產業內大量就業機會流失,尤其是對傳統油車供應商及從事汽油引擎相關工作的員工。而這也是為什麼豐田在過去長期力倡油電混合車的重要原因。
日本三重縣(本田工廠和F1鈴鹿賽道所在地)的自由民主黨議員鈴木英敬(Eikei Suzuki)表示,他希望如果本田和日產整合,能夠提升他們的全球競爭力。他同時補充說,如果合併對當地製造業和就業產生不利影響,這將違背首相石破茂振興日本地方經濟的政策。
「我們希望(這兩大廠商)能夠在經營成果之餘,也考慮到維護日本的就業情況」鈴木議員如是說。
新聞原文網址: https://www.reuters.com/markets/deals/behind-potential-honda-nissan-tie-up-existential-threat-posed-by-chinese-evs-2024-1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