釋放佔有慾:愛的真正面貌(奇蹟課程)

更新於 2024/12/23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小我的錯誤信念:匱乏與佔有的連結

佔有慾的根源來自於小我對匱乏的誤解。《奇蹟課程》說:「小我的運作基於‘匱乏’的原則,它認為唯有通過佔有,才能滿足缺失感。」這種錯誤的觀念讓我們誤以為,愛、幸福與安全都必須來自外在的事物,無論是關係中的控制,還是對物質的追求。

實際上,小我的這種運作模式是在放大我們內心的不安全感。它以匱乏為基礎,不斷告訴我們:「你還不夠好,需要更多。」因此,我們陷入了一種不斷追逐的循環,但內心的空虛卻始終無法填補。理解這一點是釋放佔有慾的第一步——我們的完整來自內心,而非外在的擁有


raw-image


特殊關係:佔有慾如何綑綁愛

小我的匱乏感最直接地表現在「特殊關係」中。《奇蹟課程》指出:「世間的特殊關係利用佔有慾來製造分裂,並讓人錯誤地認為,只有透過控制對方才能感受到愛與安全。」這種特殊關係使愛成為一種依附,甚至交易。

舉例來說,情侶關係中,若一方因嫉妒心而試圖限制對方的自由,表面上是出於愛,但實際上是害怕失去對方的控制。這種「佔有即愛」的信念讓關係逐漸變成了枷鎖,失去了愛的自由本質。愛不應該是彼此的束縛,而是讓雙方在互相支持中成長,並感受到內心的平安與喜悅。

真正的愛是給予而非索取

要真正釋放佔有慾,我們必須學會給予,而非以交換或佔有的心態去愛。《奇蹟課程》提醒我們:「上主之師必須學會,唯有放下佔有慾,才能體會愛的真諦。」這裡的「給予」並不是指失去什麼,而是將內心的豐盛自然地分享出去

試想一下,當我們用心幫助一個需要的人,或者無條件地付出愛時,我們內心是否感受到真正的滿足?這種感覺是純粹的,無需任何回報。因為真正的愛不會減少,而是越分享越豐盛。這是《奇蹟課程》中「給予即是獲得」的核心觀念。

放下需求:活在當下的完整

佔有慾的另一個根源來自於對過去和未來的執著。《奇蹟課程》說:「佔有慾的根源來自對過去的恐懼和未來的焦慮,而奇蹟的核心在於認出此刻的完整,並完全釋放這些念頭。」當我們害怕重蹈過去的失敗,或對未來的不確定感到焦慮時,我們傾向於抓緊一切可以控制的事物,甚至包括他人。

然而,真正的自由來自於活在當下。當我們專注於此刻,感受內心的完整性,就會發現那些對佔有的需求逐漸消失了。每一天,我們都可以透過簡單的練習來幫助自己放下執著。例如,每當感覺到不安時,試著靜心問自己:「此刻,我已擁有什麼?」你會發現,內心的平靜比任何外在的佔有都更珍貴。

寬恕:愛的真正延伸

釋放佔有慾的最後一步,是學會寬恕。寬恕並不是原諒某人做錯了什麼,而是看清事實的真相——愛是無條件的,並不需要通過佔有來證明。《奇蹟課程》指出:「寬恕是小我的對立面,因為它完全摒棄了佔有的想法,從而看清人際關係的真實樣貌。」

寬恕讓我們從小我的枷鎖中解放出來,看到每一段關係的真正目的——分享愛,並一起走向內在的平安。當我們不再嘗試控制或改變對方,而是以愛與接納的態度面對彼此,關係便會成為成長的契機,而非痛苦的來源。

結語:愛是自由,佔有是枷鎖

總結來說,佔有慾是小我的產物,源於對匱乏的誤解。而真正的愛來自於自由,來自於對內心完整性的覺知。《奇蹟課程》邀請我們:「每日的練習幫助我們放下對佔有的執念,學會在心中找到真實的富足。」

讓我們從今天開始,釋放內心對匱乏的恐懼,放下對佔有的執念,並學會在每一段關係中給予自由與愛。這是通向平安與喜悅的道路,也是真正的靈性解放。



avatar-img
68會員
135內容數
「豐盛能量宣告」專題旨在透過宣告的力量,展示如何將豐盛能量顯化財富。這個專題鼓勵正面宣告和積極心態,將豐盛能量注入生活中。透過有意識地宣告自己的豐盛、繁榮和財富,我們吸引更多成功。本專題提供宣告指南和技巧,激發內在能量,以正面自信態度引導財富進入生活。這是通過宣告和能量引導實現豐盛之旅,實現個人和財務上成功的探索。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羅倫斯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針對面對工作壓力、對未知的恐懼與感到無趣,《奇蹟課程》提供了深具啟發的原則和實踐方法,幫助我們解脫這些負面感受。以下是具體的教導與建議: 1. 辨識壓力的來源與選擇平安 《奇蹟課程》指出,壓力通常源於內心的恐懼與分裂感,而非外在事件本身。它強調:「恐懼一向是壓力的表徵,只要你之所欲和你之所為相
療癒的真正意義:從改變心靈開始 在我們探討療癒的過程中,有一個重要的核心觀點需要被理解——真正的療癒發生在心靈,而不是外在世界。這樣的觀點不僅是《奇蹟課程》所強調的,也是對現代主流「療癒」觀念的挑戰。很多人將療癒視為外在的施予、某種身體或情緒上的恢復,但事實上,療癒的根本來自我們心靈視角的轉變。
這篇文章探討瞭如何在日常生活中保持覺察。作者通過與老師的對話,強調了生活中「有意識」的重要性,並介紹了維持覺察的兩個關鍵層面:時間的延續性和空間的廣度。文章還提到,通過細膩的觀察,我們能更好地感受生活,進而提升生活的質量和自我覺察的能力。
小我在《奇蹟課程》中是一個核心概念,涉及我們的分裂心靈和錯誤的自我認同。本文探討小我如何利用特殊關係強化分離和匱乏感,並影響我們的內在平安。透過關係中的依賴、排他性和投射,小我增強罪咎和恐懼,阻礙靈性成長。然而,聖靈能轉化特殊關係為療癒的工具,促進愛和寬恕,使我們最終與他人和自我達到合一的狀態。
本文探討《奇蹟課程》中「小我」的概念,揭示了其作為一種虛假自我認同的本質。小我源於過去的經歷和外界的評價,使個體陷入焦慮和競爭的狀態。通過實踐365課,讀者能夠逐步放下對小我的依賴,回歸內心的平靜與愛,最終達到真正的靈性自由。本文將引導讀者理解小我的運作及如何在生活中選擇愛而非恐懼。
主題:讓我們重新定義慈悲——奇蹟式的慈悲 當我們談到「慈悲」時,往往會自然聯想到對他人的憐憫,看到對方的困難、缺乏甚至脆弱,並因此想要提供協助。然而,這樣的慈悲其實是基於一種「對方有所不足」的看法,認為他人處於相對低的位置,而我們在幫助他們的同時也帶著某種優越感或比較心態。這樣的慈悲,固然是出於
針對面對工作壓力、對未知的恐懼與感到無趣,《奇蹟課程》提供了深具啟發的原則和實踐方法,幫助我們解脫這些負面感受。以下是具體的教導與建議: 1. 辨識壓力的來源與選擇平安 《奇蹟課程》指出,壓力通常源於內心的恐懼與分裂感,而非外在事件本身。它強調:「恐懼一向是壓力的表徵,只要你之所欲和你之所為相
療癒的真正意義:從改變心靈開始 在我們探討療癒的過程中,有一個重要的核心觀點需要被理解——真正的療癒發生在心靈,而不是外在世界。這樣的觀點不僅是《奇蹟課程》所強調的,也是對現代主流「療癒」觀念的挑戰。很多人將療癒視為外在的施予、某種身體或情緒上的恢復,但事實上,療癒的根本來自我們心靈視角的轉變。
這篇文章探討瞭如何在日常生活中保持覺察。作者通過與老師的對話,強調了生活中「有意識」的重要性,並介紹了維持覺察的兩個關鍵層面:時間的延續性和空間的廣度。文章還提到,通過細膩的觀察,我們能更好地感受生活,進而提升生活的質量和自我覺察的能力。
小我在《奇蹟課程》中是一個核心概念,涉及我們的分裂心靈和錯誤的自我認同。本文探討小我如何利用特殊關係強化分離和匱乏感,並影響我們的內在平安。透過關係中的依賴、排他性和投射,小我增強罪咎和恐懼,阻礙靈性成長。然而,聖靈能轉化特殊關係為療癒的工具,促進愛和寬恕,使我們最終與他人和自我達到合一的狀態。
本文探討《奇蹟課程》中「小我」的概念,揭示了其作為一種虛假自我認同的本質。小我源於過去的經歷和外界的評價,使個體陷入焦慮和競爭的狀態。通過實踐365課,讀者能夠逐步放下對小我的依賴,回歸內心的平靜與愛,最終達到真正的靈性自由。本文將引導讀者理解小我的運作及如何在生活中選擇愛而非恐懼。
主題:讓我們重新定義慈悲——奇蹟式的慈悲 當我們談到「慈悲」時,往往會自然聯想到對他人的憐憫,看到對方的困難、缺乏甚至脆弱,並因此想要提供協助。然而,這樣的慈悲其實是基於一種「對方有所不足」的看法,認為他人處於相對低的位置,而我們在幫助他們的同時也帶著某種優越感或比較心態。這樣的慈悲,固然是出於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徵的就是你 🫵 超ㄅㄧㄤˋ 獎品搭配超瞎趴的四大主題,等你踹共啦!還有機會獲得經典的「偉士牌樂高」喔!馬上來參加本次的活動吧!
Thumbnail
阿揪西放送的老朋友們應該知道,今年我剛結束了一段大齡留學生活。這段時間偶爾有網友私訊詢問學校申請、開銷和準備流程等問題,我也樂於分享各種細節。其中常提到的建議之一就是:開通一個便捷的網銀帳戶。
Thumbnail
而要讓療育發生,「自己」也要列在生命中的重要項目裡― ―不是以自我中心的方式顯現,而是我們愛著所愛的人,同時也願意愛著自己。
如果在選擇一次自己的愛情觀也許會不一樣。 愛情觀幾乎跟自己童年經驗有關,從小到大生長在極度鬱悶、扭曲和不安全與信任感家庭長大,有些人會下意識形態在愛情觀尋求安全與信任,更嚴重無意識之間使用金錢方面想盡辦法控制對方的心與人(自己也許知道或無意識)如果自己招到對方背叛當事人(自己)就嚴重損害人格及生命
透過愛情,去拓展妳的生活圈、提升人生的精彩度,這就是一種「真愛」,因為,當妳放膽去執行這些事,妳就已讓自己活在愛裡了。
Thumbnail
總有人向你索取一份他們想要的關係。卻很少有人問過你想要的關係是什麼。 因為自己也無法具體描述,還是只要能借由任意的角色來擁有對方就已足夠。 在得知無法得到想要的關係時,以為退而求其次就能合理的保有對方的給予。 感情的世界就是這麼「個人主義」。但真的得到了卻又想要更進一步的擁有。 不自覺的就陷
Thumbnail
當你懂得愛自己,就不會執著於一段不屬於自己的感情。一昧的付出是種能量的消粍,無法讓想走的人留下。 相信自己是值得被愛的,便不會讓自己在失衡的愛裡,期待對方給予你想要的回應。 放下過去,明白當下的感受只是一種執念,而不是真正的愛。 過不去的永遠是心裡的那個坎,而不是真的非誰不可。 學習成長是靈
Thumbnail
混雜了很多書籍一起閱讀,《新關係花園》近期很喜歡這本書,它探討關於每個字詞的定義,我現在習慣與人在探討的事情之前,通常都會先弄懂他人的對於我們正在談論的重要核心詞,他心中的定義是什麼? 舉例來說:關於愛自己這件事,有些人覺得透過物質的享受才是愛自己,有些人覺得愛自己是把自己變好才是愛自己。有多
Thumbnail
愛情的真諦在於理解對方,發現彼此的愛的語言。透過三個方法,認識自己的需求、觀察對方的付出方式、並且勇敢表達、溝通、嘗試,才能建立相互信任、尊重的關係。這篇文章探討了在親密關係中,因為愛的語言不同而引起的誤會和衝突,並提出了可行的解決方法。
Thumbnail
愛的源頭 是自己 愛,是心理上的一種感受,不是特定做著某件事就有愛,也不是不做哪些事就沒有愛,但就不禁想問最初的愛是誰給出來的,如果說愛是因為別人給予才會擁有的話,我寧願相信愛是一個人的本能,愛的源頭是自己。 原生家庭與自己的選擇 也許一開始的答案我會選擇家庭,但我想到並不是每一個人的家
Thumbnail
為什麼是愛、獨處、與成長? 因為現在的我最需要也是最不足的便是這些,也就是說當我感受到愛,有時間與空間獨處,看見自己的成長對我來說是難得的,是少發生的,而現在盡力的使這三件事物發生在生活當中,使自己習慣他們的出現。 不被接受的渴望 其實不關乎家庭關係,在有記憶以來,我總是在內心確認著,我這樣做
Thumbnail
徵的就是你 🫵 超ㄅㄧㄤˋ 獎品搭配超瞎趴的四大主題,等你踹共啦!還有機會獲得經典的「偉士牌樂高」喔!馬上來參加本次的活動吧!
Thumbnail
阿揪西放送的老朋友們應該知道,今年我剛結束了一段大齡留學生活。這段時間偶爾有網友私訊詢問學校申請、開銷和準備流程等問題,我也樂於分享各種細節。其中常提到的建議之一就是:開通一個便捷的網銀帳戶。
Thumbnail
而要讓療育發生,「自己」也要列在生命中的重要項目裡― ―不是以自我中心的方式顯現,而是我們愛著所愛的人,同時也願意愛著自己。
如果在選擇一次自己的愛情觀也許會不一樣。 愛情觀幾乎跟自己童年經驗有關,從小到大生長在極度鬱悶、扭曲和不安全與信任感家庭長大,有些人會下意識形態在愛情觀尋求安全與信任,更嚴重無意識之間使用金錢方面想盡辦法控制對方的心與人(自己也許知道或無意識)如果自己招到對方背叛當事人(自己)就嚴重損害人格及生命
透過愛情,去拓展妳的生活圈、提升人生的精彩度,這就是一種「真愛」,因為,當妳放膽去執行這些事,妳就已讓自己活在愛裡了。
Thumbnail
總有人向你索取一份他們想要的關係。卻很少有人問過你想要的關係是什麼。 因為自己也無法具體描述,還是只要能借由任意的角色來擁有對方就已足夠。 在得知無法得到想要的關係時,以為退而求其次就能合理的保有對方的給予。 感情的世界就是這麼「個人主義」。但真的得到了卻又想要更進一步的擁有。 不自覺的就陷
Thumbnail
當你懂得愛自己,就不會執著於一段不屬於自己的感情。一昧的付出是種能量的消粍,無法讓想走的人留下。 相信自己是值得被愛的,便不會讓自己在失衡的愛裡,期待對方給予你想要的回應。 放下過去,明白當下的感受只是一種執念,而不是真正的愛。 過不去的永遠是心裡的那個坎,而不是真的非誰不可。 學習成長是靈
Thumbnail
混雜了很多書籍一起閱讀,《新關係花園》近期很喜歡這本書,它探討關於每個字詞的定義,我現在習慣與人在探討的事情之前,通常都會先弄懂他人的對於我們正在談論的重要核心詞,他心中的定義是什麼? 舉例來說:關於愛自己這件事,有些人覺得透過物質的享受才是愛自己,有些人覺得愛自己是把自己變好才是愛自己。有多
Thumbnail
愛情的真諦在於理解對方,發現彼此的愛的語言。透過三個方法,認識自己的需求、觀察對方的付出方式、並且勇敢表達、溝通、嘗試,才能建立相互信任、尊重的關係。這篇文章探討了在親密關係中,因為愛的語言不同而引起的誤會和衝突,並提出了可行的解決方法。
Thumbnail
愛的源頭 是自己 愛,是心理上的一種感受,不是特定做著某件事就有愛,也不是不做哪些事就沒有愛,但就不禁想問最初的愛是誰給出來的,如果說愛是因為別人給予才會擁有的話,我寧願相信愛是一個人的本能,愛的源頭是自己。 原生家庭與自己的選擇 也許一開始的答案我會選擇家庭,但我想到並不是每一個人的家
Thumbnail
為什麼是愛、獨處、與成長? 因為現在的我最需要也是最不足的便是這些,也就是說當我感受到愛,有時間與空間獨處,看見自己的成長對我來說是難得的,是少發生的,而現在盡力的使這三件事物發生在生活當中,使自己習慣他們的出現。 不被接受的渴望 其實不關乎家庭關係,在有記憶以來,我總是在內心確認著,我這樣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