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顧過去一年的人生,你跟我應該是一樣的。
我們在固定的時間起床,努力工作,為的就是想要更靠近「成功」。
我們想賺更多錢、買更好的車、收穫更多掌聲......彷彿得到這些才能夠讓人生幸福。
真的嗎?
在你回顧這一年的時候,你也許會發現自己累積了不少成就,但這些成就帶來的滿足感維持了多久?
幾個月?幾週?也許幾天不到,你就會開始提醒自己:「該繼續追逐下一個成功了,我不能在原地停留太久,否則我就要被追過了。」
於是你繼續拼命地追求成功,生怕一點休閒時間都是對美好未來的耽誤。
然後你會發現自己在過程之中失去一些東西,像是健康、像是回憶、像是人際關係。你開始覺得一切有點空虛,也不確定這些世俗的「成功」,為什麼沒有為你帶來「幸福快樂」?
如果是這樣的話,那我想你跟我一樣,可能都是因為對「成功上癮了」。
沒想過吧?追求成功也是會上癮的。
接下來,我想跟你一起探討成功成癮的成因,以及如何破解它。
成功上癮,是為了逃避「失敗的恐懼」
哲學大師奧修所說:「藥物對人的吸引力,是精神上的。」
這句話體現出了一個事實,很多藥物成癮者之所以無法控制自己的癮頭,除了藥物本身的化學組成之外,還有一大重點,就是能夠幫助成癮者短暫逃離他們糟糕的生活。
這一點跟成功成癮者很像:
2018年的研究顯示,具有工作狂特質的 CEO 都承認,自己晚上睡不著的主因是「害怕失敗」。為了避免失敗,他們不斷工作、不斷創造新的成就來逃避這個恐懼,生怕自己因為失敗就會失去一切、一旦停下就會被超越。
我們之所以會對成功上癮,很多時候並不是想要追求成功,而是想要避免自己失敗。
自我物化的習慣
所謂自我物化,是指人將自己的價值完全綁定在外部的成就或標籤上,例如你的收入、職位或社會地位。
《重啟人生》書中指出,當我們過度追求外在目標時,容易將自我視為達成某種目標的工具,而非有情感與深度的個體。
不少在事業上獲得巨大成就的人,都會陷入一種「我就是我的工作」的迷思,他們太習慣工作、太習慣成就帶來的多巴胺,導致他們深陷自我物化的泥淖中無法自拔。
慾望,是自己跟自己簽訂的契約
《納瓦爾寶典》中有一句話非常受用:「慾望就是你跟自己簽訂的契約:你在暗示自己,只要得到了那個東西,我就會感到快樂。」這也意味著,在得到那個東西之前的你都是不快樂的。
事實是,你不會因為買到了夢想中的雙門跑車就感到快樂。因為這個快樂是很短暫的,而你會產生新的慾望,於是你再度跟自己簽下契約,「只要我得到那個,我就會快樂的。」
如何破解成功的癮?
1. 釐清錯誤的幸福公式
《重啟人生》強調,很多人認為滿足就是「得到想要的東西」,成功就是「擁有比別人多的東西」,而失敗就是「擁有得比別人少」。
我們誤信這套公式多年,導致自己一直追求快樂的路上在原地踏步。事實上,滿足感來自「減少渴望」。當你想要的外在物質變少了,你會發現自己擁有的更多了。
2. 真正的快樂,是平靜
在《納瓦爾寶典》中,納瓦爾認為真正的快樂(幸福),就是回到初始設定(Default State)那是一種徹底平靜、無欲無求的狀態。
怎麼說?納瓦爾說,任何詞語都是一體兩面的。
假如你說自己現在很「快樂」,那代表你之前某一段時間是相對「不快樂」的。
只有「平靜」,是全然中性、沒有波動的。這個狀態下,你就免於「渴望的焦慮」和「短暫的滿足感」的束縛。
3. 正視自己真正的目標
如果你追求成功的目的,是想要「快樂」,那就告訴自己:「我想要感到快樂。」
如果我們為了得到快樂,反而陷入不斷追求成就的焦慮循環,是不是反而本末倒置了?
不如,從一開始就直接追求「快樂」本身吧。
這不代表我建議你完全擺爛,什麼都不做,跑去森林出家(當然要這樣也是可以,就是有點極端)。而是提醒你,你該追求的是真正重要的東西。
《納瓦爾寶典》中提到:「金錢的重要性是可以幫你移除某些阻礙你追求快樂的事,但是金錢本身不能讓你變得快樂。」
解決方案:如何找回生活的平衡?
1. 界定內外部的成功
在《納瓦爾寶典》中,納瓦爾建議我們學會區分外部的成功(如金錢、名聲)與內部的成功(如滿足感、平靜心態)。
2. 放下執念,回歸當下
每天花 10 分鐘進行冥想。
冥想,並不是盤腿而坐,一邊聽著頌砵音樂一邊默念佛經。所謂的冥想,其實就是「這 10 分鐘內,什麼都不要做」而已。就這麼簡單。
你會產生很多想法,那就讓它產生,就讓自己安靜的休息一下吧。
3. 重啟幸福的公式
據《重啟人生》作者的研究,在年老時擁有深厚人際關係牽絆的人,往往會過得更快樂。你應該從現在開始培養深度的友誼、多陪伴家人或是與伴侶度過高品質的時間。
很多人都把「成功」當成旅程的終點。
當我賺到足夠的錢、當我買到夠大的房子、當我創立的公司營業額突破多少億,人生就美滿了。但事實並不是這樣的。
我們應該練習把人生看做是一段持續的旅程,而在旅途中持續感到自由、快樂,才是我們應該追求的目標。
我們的所做、所為,都應該服務於這兩個目標才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