戒除成功成癮症

戒除成功成癮症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很多工作狂的起因主要是對「成功」成癮,不斷的追求成功所帶來的金錢、地位、掌聲或稱讚,當成功來臨時,腦內會像喝酒或抽菸、吸毒一樣的分泌多巴胺,帶來欣快、愉悅的感覺,會讓人一次一次的想要重現這樣的感受,就會持續投入工作,追求成功。

另外一個導致成功成癮症的原因是「害怕失敗」,《重啟人生》一書的作者Arthur Brooks引用2018年的一項研究指出:九成的執行長承認晚上睡不著的原因,第一名是「害怕失敗」。因此,許多對成功上癮的人承認,當他們看其他更成功的人時,會感覺自己是輸家。

如果一直無法戒除成功成癮症,很難去開創第二人生,而要戒除成功成癮症,跟戒除酒癮一樣,會有「戒斷」的現象產生。Brooks就在書中提到,政治人物會隨著選舉的結果失去鎂光燈,有時是自願的,有時是被迫的,這會讓這些政治人物很痛苦。他們談論的事幾乎永遠只有當年勇,埋怨後輩不懂得向前輩討教,請他們協助。Brooks也提供以下問題來讓我們診斷自己是否患有「成功成癮症」:

1. 你是否用工作上的頭銜或位階,定義自己的價值?

2. 你是否用金錢、權力、名氣來量化自己有多成功?

3. 你上次工作打勝仗後,是否接下來就不知道該如何是好,或是感到不安?

4. 你的「退休計畫」是否是不退休,一直做下去?

5. 你是否夢想世人會記住你在工作方面的成就?

上述五個問題中只要有一題回答「是」,八成對成功成癮,Brooks自己則是五題全中。

而要戒除成功成癮症,第一個步驟是要坦承接受問題,並下定改變的決心。 Brooks建議我們,首先要承認自己想要的快樂,是內心真實的快樂,我們需要放棄一些世俗的成就,同時停止物化自己。

接下來就是對抗追求世俗成就的直覺,我們要有辦法放棄過去在意的諸如成功者的外在形象、物質的戰利品(如車子、房子,甚至於遊艇等);或是社群媒體上的大量追蹤者等。

這兩個步驟,說起來很容易,但做起來很難,我們追求了一輩子的成功,我們每天競競業業所努力的外在形象與物質上的戰利品,早就像藤壺一般的緊緊的黏在我們身上,跟隨著我們生活數十年。今天要我們放棄追求這些,我覺得對大多數的人都是非常困難。我自己就曾經看過許多人加入宗教團體,企圖以宗教洗滌心靈來獲得內心的平靜與快樂。但事實上,在這些團體裡面,還是維持著世俗的爭名奪利,爭的是誰比較接近「師父」,誰在團體中擁有比較高的位階。可見,這些跟隨著我們一生的「成功成癮症」,並非想像中的容易戒除。

但隨著我們的生理上的老化,我們一定會距離世俗的成功越來越遠,不能接受,只是讓自己的內心更加的痛苦。無法割捨這些世俗所定義的成功,我們還是受到牽絆,無法尋求真正心境上的快樂,每天陷入在比較的漩渦之中。這也是Brooks在《重啟人生》中花了大量的篇幅來告訴我們這一個簡單,但不容易執行的道理。不過,說不容易執行,其實也只是取決於我們的內心,是否有辦法用其他面向的成功,來取代世俗的所定義的成功,一旦想通了,其實不難。

圖片來源: Dall.E生成

圖片來源: Dall.E生成



avatar-img
Roger學長的沙龍
22會員
438內容數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Roger學長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工作成癮症(workaholism)或稱工作狂一詞由心理學家奧茲(Wayne Oates)提出,美國的CEO平均每星期工作62.5小時,一般工作者是44小時,某些領導者的工時甚至比這更長,這篇文章探討了工作成癮者的工作模式與行為特點,以及如何檢測自己是否有成癮的跡象。
《重啟人生》一書在開始就告訴我們,人在年輕時會擁有較高的「流體智力」(fluid intelligence),擅長邏輯推理、彈性思考與解決新問題的能力與創意;當年紀增長,流體智力會衰退。此時取而代之的是晶體智力(crystallized intelligence),主要是運用過去所累積知識庫存的能力
雖然我們都會受到年齡所導致體力與智力上衰退的影響,但年長者並非一無是處,《重啟人生》的作者Auther Brooks發現,年長者通常善於詮釋他人所提出的點子,甚至於比原創者闡釋的更好。因此,首先我們要知道年長之後,我們擅長的部份會有什麼樣的變化。 Brooks引用了心理學家Cattell在1971
隨著年齡增加,身體的狀況會開始衰退,體力慢慢變差,過去可以熬夜幾天的,現在變成一天睡不好就感覺全身無力。肌肉也逐漸流失,過去可以輕易搬起的東西,如今卻搬的氣喘噓噓。而比身體走下坡更難以讓人接受的是,自己已經不像過去那麼優秀,記憶力大幅衰退,除了常常忘記對方的姓名之外,也無法像年輕時那麽有創意來面對職
當我們建立習慣之後,我們的某些行為會自動化,自動化的好處,是我們會越來越熟悉這一個行為;但缺點則是隨著自動化程度越高,我們會落入無意識的行為。也就是當一個行為自動化之後,我們對於回饋會變得不敏感,我們不會注意到要如何讓這個習慣變得「更好」。James Clear在《原子習慣》一書中就提及:某些研究顯
有大量的學者在研究,為什麼某些人可以將習慣持續,而大部分人卻難以保持動力?《原子習慣》一書中指出,其中最大的差異在於習慣的難度:維持動力並達到欲望最高點的關鍵,就是執行「難度恰到好處」的任務。這個其實用手機上的遊戲就可以明瞭,一開始遊戲不能太難,要盡量設計的讓使用者願意玩下去,然後隨著使用者的技巧越
工作成癮症(workaholism)或稱工作狂一詞由心理學家奧茲(Wayne Oates)提出,美國的CEO平均每星期工作62.5小時,一般工作者是44小時,某些領導者的工時甚至比這更長,這篇文章探討了工作成癮者的工作模式與行為特點,以及如何檢測自己是否有成癮的跡象。
《重啟人生》一書在開始就告訴我們,人在年輕時會擁有較高的「流體智力」(fluid intelligence),擅長邏輯推理、彈性思考與解決新問題的能力與創意;當年紀增長,流體智力會衰退。此時取而代之的是晶體智力(crystallized intelligence),主要是運用過去所累積知識庫存的能力
雖然我們都會受到年齡所導致體力與智力上衰退的影響,但年長者並非一無是處,《重啟人生》的作者Auther Brooks發現,年長者通常善於詮釋他人所提出的點子,甚至於比原創者闡釋的更好。因此,首先我們要知道年長之後,我們擅長的部份會有什麼樣的變化。 Brooks引用了心理學家Cattell在1971
隨著年齡增加,身體的狀況會開始衰退,體力慢慢變差,過去可以熬夜幾天的,現在變成一天睡不好就感覺全身無力。肌肉也逐漸流失,過去可以輕易搬起的東西,如今卻搬的氣喘噓噓。而比身體走下坡更難以讓人接受的是,自己已經不像過去那麼優秀,記憶力大幅衰退,除了常常忘記對方的姓名之外,也無法像年輕時那麽有創意來面對職
當我們建立習慣之後,我們的某些行為會自動化,自動化的好處,是我們會越來越熟悉這一個行為;但缺點則是隨著自動化程度越高,我們會落入無意識的行為。也就是當一個行為自動化之後,我們對於回饋會變得不敏感,我們不會注意到要如何讓這個習慣變得「更好」。James Clear在《原子習慣》一書中就提及:某些研究顯
有大量的學者在研究,為什麼某些人可以將習慣持續,而大部分人卻難以保持動力?《原子習慣》一書中指出,其中最大的差異在於習慣的難度:維持動力並達到欲望最高點的關鍵,就是執行「難度恰到好處」的任務。這個其實用手機上的遊戲就可以明瞭,一開始遊戲不能太難,要盡量設計的讓使用者願意玩下去,然後隨著使用者的技巧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