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抵禦外侮,植物就像一個天然的化學工廠,能製造出各種有用的物質。這些物質幫助植物對抗各種害蟲與病菌的「侵略」,對植物來說非常重要。當然,後來人類發現這些化合物很好用,這又是另一個故事了。
最近有一個研究團隊,對植物如何生產其中一類重要的化合物 - 三萜類(triterpenes)特別感興趣。
三萜類物質是什麼?這類物質在我們生活中很常見,如近幾年很受歡迎的無患子(Sapindus saponaria)就是因為有「無患子皂苷(Sapindoside A、B、C、D、E)」這種三萜類化合物,成為廣泛使用的天然清潔劑。許多中藥材的有效成分也都是三萜類,如人參皂苷也屬於三萜類。
研究團隊主要是想要透過研究一個叫OSC的「關鍵酵素」以及它附近的基因,來了解植物的三萜類合成。
OSC的全名是「氧化鯊烯環化酶」(Oxidosqualene cyclases),主要負責將2,3-氧化鯊烯環化為各種類型的三萜類化合物骨架,是植物體內固醇類和三萜類合成的關鍵酵素。
透過OSC合成的產物包括重要的細胞膜成分的環化蒽醇(cycloartenol)(固醇類)、β-香樟醇(β-amyrin)、羽扇烯(lupeol)以及一些特殊的三萜類,如thalianol、friedelin等。可以說,OSC負責生產各種三萜類物質,就像一個多才多藝的工匠一樣。
從上面那些化合物的種類可以看出,OSC對於植物生長發育以及抵抗生物和非生物脅迫都很重要。另外,許多OSC產物具有藥用價值,如抗炎、抗癌等,是天然藥物開發的重要來源。
所以,理解OSC的功能,除了有助於了解植物如何合成重要的次級代謝產物,還能開發新的醫藥資源、改良作物抗性。
為了要研究OSC,研究團隊選擇了122種不同的植物,除了觀察它們的OSC基因,也觀察它們周圍的基因。它們包含了65個超薔薇類植物 (Superrosids,包括薔薇科、葫蘆科、豆科等)、22個超菊類植物 (Superasterids)、5個基部真雙子葉植物 (Basal eudicots)、23個單子葉植物 (Monocots,包括禾本科)、4個木蘭類植物 (Magnoliids)以及3個基部被子植物 (Basal angiosperms),包括了無油樟(Amborella trichopoda),這個所有現存開花植物的姊妹群。這個物種選擇涵蓋了被子植物的主要進化支,使研究結果具有較好的代表性。
為什麼要研究OSC周圍的基因呢?那是因為,生物體為了調節功能方便,常會將負責同一個工作的基因「團隊」放在一起。所以,要了解一個基因,一定也要看看他附近的其他基因。有沒有像人呢?我們也常說「物以類聚,人以群分」不是嗎?
研究團隊發現,不同植物的「OSC工作團隊」組合不一樣。例如十字花科植物(如阿拉伯芥)的OSC團隊,就包括了CYP705 、CYP708 與BAHD-AT,它們會生產如thalianol這種特殊的三萜類物質;而葫蘆科植物(如黃瓜、西瓜)的OSC團隊則包括了CYP87與BAHD-AT,幫這些瓜瓜生產葫蘆素(cucurbitacin)這種苦味物質來抵抗蟲害。
有趣的是,有些科的植物的團隊很穩定,幾乎不變;有些則經常改變「工作夥伴」。穩定的團隊(變化慢)如薔薇科,保留了很多古老的基因組合(accC、ISA、CYP73A),而且竟然還和最原始的無油樟(基部被子植物)的基因組合相似!這種保守性說明,這個組合可能對薔薇科植物很重要。
相對的,如十字花科植物的OSC團隊就經常變化。特別是和CYP705、CYP708的新組合,讓它們能產生新的防禦物質。另外葫蘆科植物的OSC團隊變化也很快,這使得它們能夠生產葫蘆素,而且不同葫蘆科植物之間的OSC團隊組合也有差異!黃瓜 (Cucumis sativus)、西瓜 (Citrullus lanatus)、哈密瓜 (Cucumis melo)具有完整的葫蘆素合成基因簇,包含了OSC、CYP87、BAHD-AT,能生產葫蘆素;相對的,南瓜(C. maxima)的OSC區域缺少CYP87和BAHD-AT,當然它合成葫蘆素的能力就一定會受到影響。
這些差異,造就了植物界豐富的化學物質多樣性,也解釋了為什麼不同植物能產生不同的有用物質。當然,這種差異也反映了植物演化策略的多樣性:有些植物選擇穩定的「老配方」,有些植物則不斷嘗試「新配方」,而兩種策略都能讓植物成功生存,無所謂好與壞。
透過研究OSC,我們可以更進一步地理解植物如何製造有用的物質。而這些研究成果可以幫助我們培育更好的藥用植物、開發新的天然藥物,當然也可以幫助農民培育更能夠抵抗病蟲害的農作物。
這就像是破解了植物的「製藥秘方」,讓我們更了解大自然的智慧!
參考文獻:
Li, H., Li, J., Li, X., Li, J., Chen, D., Zhang, Y., Yu, Q., Yang, F., Liu, Y., Dai, W., Sun, Y., Li, P., Schranz, M. E., Ma, F., & Zhao, T. (2024). Genomic investigation of plant secondary metabolism: insights from synteny network analysis of oxidosqualene cyclase flanking genes. New Phytologist. doi: 10.1111/nph.203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