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已故前首相安倍晉三在一場論壇上說出了「臺灣有事就是日本有事」這句名言,為總是受到中國武力威脅的臺灣社會注入強心針。似乎是呼應安倍的理念,日本政府在2022年美國眾議院議長裴洛西訪臺、中國對臺進行圍島軍演後,積極佈局二戰以來最大的軍事戰略轉向,種種動作都被臺灣社會視為日本挺臺訊號。然而,如果臺灣有事的那一天真的到來,日本民間真的會不顧一切保護臺灣嗎?而身在戰火最前線的沖繩,又是怎麼想的呢?
2023年,為了理解臺灣、沖繩、日本三方的想法,日本與沖繩知識界舉辦了數場三方對話的論壇,國內網路媒體《報導者》亦針對這項議題推出了專題報導《中國虎視下的島鏈:沖繩如何成為台海危機的熱點?》。2024年編輯團隊將專題內容重新編輯,並加入臺灣總統大選後的局勢更新,寫成《島鏈有事:如果明日就是臺海戰爭,國際第一線怎麼危機應變?沖繩、日本、臺灣為何命運相連?》(以下簡稱《島鏈有事》)一書,為臺沖日三方提供了互相理解的機會。
《島鏈有事》共分為四大章節,分別描述與整理了臺灣、沖繩、先島群島各自經歷的歷史脈絡,目前所面對的國際現況,以及生活中所面對的問題與想法。最後一章節則集結沖繩反戰人士、臺灣及日本的政治歷史學者的訪談,尋求三方對話的機會。
2020年9月開始,國防部每天都會公布中國軍機軍艦侵擾臺灣周邊海空域的軌跡圖,直至今日已成為臺灣新聞的日常。不過破碎化的資訊往往只會留下中國軍機如蒼蠅一般令人煩躁的印象,久而久之習以為常、甚至放棄對中國抗議的人也所在多有。為了理解中國頻繁演訓背後的真實意圖,《報導者》團隊透過數據收集與整理臺日官方公布的中國軍機與軍艦軌跡,並將其統合在地圖上,閱聽人光從視覺上就能理解中國對臺灣的武力威脅有多麼嚴峻。
透過數據的整理,團隊發現在2022年8月美國眾議院議長裴洛西訪臺後,中國的軍事侵擾出現了四個階段的演變。一開始是常態性越過臺灣海峽中線,在美國總統簽署國防授權法案後,原先在臺灣西南空域的軍機開始常態性東進穿越巴士海峽。到了2023年4月蔡英文總統與美國眾議院議長在美國會面後,中國無人機開始繞行臺灣東部海域與進入澎湖附近偵查,9月解放軍進行三大戰區的大規模軍演以後,中國軍機更囂張地延長侵入防空識別區的時間。
除了侵擾臺灣周邊海空域的頻率在過去8年大幅增加,中國為了突破美國自冷戰以來設下地島鏈封鎖,早已藉由遠海演訓與水文探測名義,開始頻繁穿越宮古島東北方的宮古海峽。2012年起,中國軍機侵擾日本周邊的頻率甚至已經超越了日本傳統軍事戰略上的頭號假想敵俄羅斯,對此日本自衛隊也將過往派駐在對俄羅斯前線北海道的兵力,陸續轉移到南西諸島,並加速琉球群島的要塞化。尤其在2022年接連發生烏俄戰爭、中國圍臺軍演飛彈落入日本經濟海域後,民間產生相當大的危機感,過去只在日本保守右翼間討論的「臺灣有事」迅速進入主流社會輿論中。
然而,在「臺灣有事」的兵推當中,不論是外國軍事介入臺海戰事或是撤離平民,所有移動路線都一定會經過沖繩。近年為了應對中國與日俱增的侵擾,日本自衛隊與駐日美軍的攔截與演訓任務也跟著增加,光是2023年的沖繩當地針對美軍基地的噪音通報案件量就比前一年增加2.7倍。擾民的軍事活動讓本來美軍基地就過於集中的沖繩承受更大的壓力,部分沖繩反基地運動人士甚至對「臺灣有事」的論述產生質疑與矛盾。或許在臺灣觀點中,沖繩反基地是自私,甚至是與親中劃上等號,但《報導者》團隊走訪沖繩當地之後,卻發現背後有更複雜的歷史與情緒。
同樣是在19世紀被日本併吞的島嶼,沖繩和臺灣在二戰期間卻有著不同的歷史記憶。太平洋戰爭末期,日軍在太平洋上的多個據點遭美軍擊破,美軍只差最後一步就能進軍日本本土。當時的盟軍司令麥克阿瑟選擇直取沖繩作為前進日本的前線基地,日軍也理解到沖繩是守衛本土的最後防線,因此下令全民皆兵的沖繩戰到最後一兵一卒為止。最後的結果就是造成當時沖繩島上四分之一的平民死亡,每個沖繩家庭都幾乎有一位親人在這場二戰中最慘烈的戰役中喪生。(題外話,依據近年解密的美國檔案,當時臺灣也曾是美軍進攻日本本土前攻占的選項。某種程度上沖繩人替我們承受了一定程度的歷史命運。)
在日本裕仁天皇宣布投降之後,琉球群島遭到美軍佔領成為美軍的託管地。雖然美軍曾一度因為駐軍與重建成本過高而考慮撤出沖繩,但為了應對二戰後國共內戰與韓戰迅速變化的局勢,美國對沖繩的戰略態度大幅度改變,讓沖繩進入長達數十年的美軍治理時期。慘痛的戰役不僅讓許多沖繩人流離失所,政府檔案的佚失與日本政府的默許,讓美軍大量徵收與佔用沖繩人的土地。被強徵土地的人們只能選擇在基地周圍重建家園,久而久之形成軍機場位在市中心的魔幻景象。基地周邊三不五時發生的墜機事件甚至還曾經造成一棟大學校舍毀損,所幸當時正值寒暑假並沒有人在校園內,但這些基地造成的外部風險卻已成為當地人日常的恐懼來源。
儘管沖繩在1972年透過公投結束美軍託管、回歸日本統治,但在當時由於美軍縮減關東地區軍隊規模的計畫已在進行,美軍唯恐留下讓共產勢力介入的真空,不願完全撤出第一島鏈;再加上當時石油危機造成日本財政困難,難以繼續大幅推動美軍撤離日本,駐沖繩美軍基地的返還計畫也就被消極處理。種種歷史原因造就今日僅占日本國土面積0.6%的沖繩縣,卻承擔了七成的駐日美軍基地,其中對居民影響最大的就屬位於宜野灣市的普天間基地與中部的嘉手納基地。基地不僅為當地帶來噪音、土壤和地下水汙染,以及飛機墜入民宅的恐懼,由於駐日美軍在安保條約的保障下享有一定程度的治外法權,在沖繩犯罪的美軍官兵往往難以依照日本法律追究責任,在在讓沖繩人民對美軍基地抱持著負面觀點,同時阻礙南北交通與開發的基地也被視為日本本土與沖繩社經發展不平等的象徵。
沖繩相較日本本土承受了沉重的基地外部成本,一直以來反基地浪潮不斷。然而反基地運動的組成卻也相當複雜,有因著左翼歷史脈絡而附和中國,認為是臺灣挑釁、美日煽動而導致臺海緊張的反戰人士,但更多的是反對基地開發破壞自然與生活環境的環保人士和教育工作者。儘管反基地的理由各有不同,但這些負面情緒卻成為中國操弄對日認知戰的槓桿,讓日本本土保守派與沖繩反基地運動之間產生嫌隙,進而讓日本政界與民間對「臺灣有事」的看法出現分歧。
鏡頭來到距離臺灣最近僅有110公里的與那國島。這座位於日本最西端的國境之島在天氣晴朗的時候甚至可以望見臺灣的中央山脈、收到臺灣中華電信的訊號,可說是最靠近臺灣的日本。包含與那國島在內的先島群島和臺灣因為距離比沖繩本島還要近的關係,在臺灣日治時期雙方交流相當密切,同屬於臺灣生活經濟圈的範圍。當時的日本為了大力建設臺灣這塊殖民地,帶進許多新潮的觀念與建設,而這些也隨著海洋逆流回到與那國島上,促進島上的發展。
即使二戰後兩邊被新的國界線分隔,但在美軍管理鬆散時仍保有十分興盛的走私貿易,鼎盛時期與那國島上甚至擁有上萬居民常住。然而隨著當地政治情勢穩定,走私也在政府加強取締之下幾乎消失,與那國島的人口與經濟逐漸蕭條,甚至一度面臨廢町與其他地方自治體合併的危機。近年來隨著臺日關係升溫,地方上不斷在爭取花蓮和與那國島、基隆和石垣島的直航,更有臺裔移民與當地人積極規劃投資房地產事業,期待能在國界開放之下再造與那國島的榮景。
雖然前立法院長游錫堃曾藉著國會外交名義搭船前往與那國島交流,但直到今日日本仍未將與那國島上的港口升級為可對外開放的國際港,再加上花蓮面對2024年4月發生的大地震震災重建問題,使得花蓮和與那國直航期程遙遙無期。那麼同為國際港口的基隆和石垣島航線呢?雖然石垣島有國際開港所需的海關與檢疫人員,但由於雙方預估的航運需求可能不足以支持航線經營,至今仍持續卡關。雖然表面上因為經濟因素讓先島群島與臺灣的直航計畫觸礁,但書中採訪了熟悉沖繩的官員與學者紛紛表示檯面上沒有明說的關鍵問題其實是日本政府擔心直航不利於在島上部署的自衛隊基地防衛。
由於中國藉著釣魚台議題不停在東海以海警船和軍機侵擾日本經濟海域,日本國防部署自2010年開始「南西大轉向」,2016年便在與那國島上駐軍和設置監控中國軍事動向的雷達站。與那國島曾在2015年針對是否接受自衛隊進駐舉辦公投,當時島民們認為與那國島位置邊遠、夏季時常有颱風侵襲,自衛隊的進駐有防災和促進島上經濟等立即的好處,因此同意了自衛隊的進駐。沒想到的是在近年「臺灣有事」的氛圍下,自衛隊的進駐卻為島上帶來緊張氣氛。有鑑於二戰沖繩戰役的教訓,萬一「臺灣有事」真的發生的兵棋推演中,日本政府均是朝向全面疏散島民進行規劃。不過此舉卻讓當地人相當不解,當初是為了讓與那國島獲得安全保障而同意駐軍,怎麼臺海開戰時居然還得被迫撤離家園。
儘管先島群島在二戰中並未被捲入沖繩戰役,且因歷史脈絡而到今天都和臺灣民間保持關係密切的人際網絡,比起沖繩本島更能同理臺灣所面對的中國威脅。但在「臺灣有事」的緊張氛圍下,島民們對於當初引進自衛隊的決定出現疑慮,更對「臺灣有事」的論述有所矛盾和質疑。沖繩、臺灣和日本似乎到了需要更深入的多方對話,理解各方在意的問題的時候。
就和臺灣面對中國威脅時,朝野有各種不同的應對論述一樣,日本戰後在美國壓力下實行和平憲法,再加上唯恐軍國主義復辟、冷戰時期掀起的反美與反戰粉紅浪潮等歷史因素,至今日本左右兩派對於國際局勢的看法仍是爭執不休,進而影響了日本對於「臺灣有事」的應對力道與決策。夾在大國之間的沖繩和臺灣一樣,長期面對無法充分自我決定未來前途的困境,只能在之中為了自己的最大利益選擇獨善其身。儘管三方各自有各自的困境,但任何的政策都得依賴民意推動,然而臺灣、沖繩與日本明明是文化與歷史上都如此相近的鄰居,實際上民間卻對彼此不甚了解。
主要是因為臺灣在二戰後的國際處境長期被孤立,在中國打壓之下曾一度只有日本右派媒體願意在臺設立辦公室,使得臺灣的處境在過去得不到反美國帝國主義的左派知識份子的關注。再加上臺灣長期受到國民黨獨裁政權的威權統治,民間的聲音長期被禁聲之餘,流亡日本的社運人士又陷入日本左派與右派的爭執當中,形成左派等於親中、親臺等於右派的刻板印象,更加深了日本與臺灣之間的隔閡。長期下來,不只是日本書架上關於臺灣的書籍資料十分匱乏,在日本的國際論述中也欠缺了臺灣人民的聲音,臺灣彷彿淪為大國之間畫地盤時你爭我奪的無人島。
各方已經很缺乏對於對方的政經文化理解,近幾年開啟的多方對話卻又讓一些「奇怪的人」趁虛而入。2023年初在沖繩民間舉辦的「沖臺對話」研討會曾找上臺灣不同立場的學者進行演講,主辦單位以為可以代表臺灣朝野不同的聲音。然而,其中一位臺灣的代表大唱在野黨那套臺灣不挑釁,中國就不會對臺灣動武的論述,引發臺灣網路上一片撻伐;另一位學者則是附和美日圍堵中國的戰略,但在沖繩人耳裡聽來就和壓迫他們的日本極右派論述如出一轍,同樣引起沖繩人不滿情緒。另外在一次沖繩反戰人士來臺交流對話的場合,主辦單位竟有中華統一促進黨人士參與其中,大唱不切實際的反戰論述,令參與者聽了都覺得不對勁。
那麼該如何開啟三地的公民對話呢?任職於北海道大學的許仁碩教授以自己曾參與被強迫勞動的朝鮮人遺骨返還的經驗認為,臺灣在國際社會的重要性不能只依賴「臺灣有事」的危機感來推動,而是展現更應該受世界尊重的關鍵價值。2011年來自臺灣龐大善意湧入日本東北大地震的災區,引起了日本民間對臺灣的興趣與好奇。緊接著2014年接連發生太陽花運動與香港雨傘運動,從公民社會的活力到政府的應對,十年來的社會運動在在凸顯了臺灣已經不是過去威權獨裁的國家,而是和日本一樣的民主社會。
立場長期偏左、捍衛和平憲法的人權律師組織「自由法曹團」在2024年訪問臺灣之前,曾經邀請許仁碩教授進行演講。原本自由法曹團此行的目的是為了確認反戰左派的長期論述(也就是「臺灣有事」的危機是日本與美國在背後煽動的)為真,但在他們拜訪臺灣的人權團體、學者,以及參觀轉型正義相關地點之後,意外發現臺灣人權運動甚至比日本還要更加活躍,動搖了他們對於「臺灣有事」的既定印象。自由法曹團在這次的參訪報告中特別寫下一段感想:
「要實現和平,尤其是永久和平,需要大家的合作──但這個『大家,不應只考慮大國的立場。」
近年來臺灣與日本互訪旅遊相當受到歡迎,往來的航班幾乎班班客滿。但在我們對日本美食美景如數家珍之餘,我們似乎未曾思考過如何讓旅途中遇見的日本人認同「臺灣有事」,或者精確地說,臺灣民主社會的安全值得日本重視。《島鏈有事》一書盡可能收集了臺沖日三方的想法、歷史背景與困境,希望大家能將這本書作為對話的開端,建立互信才有可能團結所有力量對抗日益強大的威權獨裁政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