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五歲步入婚姻,為何過了二十三年之後,突然想卸下身為妻子、母親、媳婦的身份?
明明公婆待自己不薄,為何覺得自己的人生都在為別人而活?
《媳婦的辭職信》作者英朱用了如此漫長的時間,重新去審視婚姻,進而找到如何讓自己幸福快樂的思維,雖然她說即便把這些想法用文字寫了下來,但也尚未認真過著自己想要的生活,而是正在開啟屬於自己的人生。
作者在書中提到「因為是女人而必須做的工作」與「因為是女人,所以不行做的事情」,佔據了我全部的人生。
我認為這段話應該令許多女性都有所共鳴,因為這是從小根植的觀念,也幾乎是不容質疑的真理,倘若你提出反駁,通常得不到對方有理的說明,而是「自古以來這就是女性的工作」的回應,聽了不只令人感到氣餒,也讓人感到憤怒。
打從孩提就時常被母親喚去廚房學習煮菜,原因是以後「結婚需要」、「煮給小孩吃」,但當時的我倒是滿頭問號,因為我不認為結婚是女性唯一的選擇,更不認為煮飯這種事非得要學,也因此沒有習得母親的好廚藝。
就如同前面所提到,作者雖然沒有被公婆欺壓,但卻因為根深蒂固的傳統思維困住了她,讓婚姻猶如牢籠,也讓「自我犧牲才能成為好女人」的想法把自己帶離幸福的婚姻。
書中提到「認同」如果向外尋求,就很容易不斷地消耗自己,而作者的婚姻就是一點一滴向丈夫及公婆尋求認同中度過,卻從來不懂得傾聽自己內心的聲音而去關照自己,更缺乏勇於與丈夫溝通的勇氣,於是讓這段婚姻的隔閡越來越深。
不只是「做」,也需要經歷「不做」,這樣才能真正做出自發性選擇。
一直習慣性做不願意做的事,就無法知道什麼是自己真正想做的事。
非常認同作者以上的這兩段話,也希望所有女性可以停下腳步去思索:到底我在婚姻中所做的每一件事,到底是基於自願,還是不經思索地沿襲過去的傳統呢?
我相信所有女性所擔心的一點是:如果我不做,那誰要做?
也因為這樣的擔心,讓我們陷入了無條件承擔的結果,而身旁的人也無從得知我們心中的想法,說不定還誤以為我們做得很開心,甚至如同作者的丈夫表示因為自己不擅長也做得慢,所以還是希望妻子可以做。
其實,從來沒有任何一件事「應該」由誰來做,而是應該雙方協調,沒道理女性就比較「擅長」家務及育兒,只要有心就能學習而越做越好,不是嗎?
這本書不只是談論婚姻關係,也談父母與子女該如何保持適當的距離,與其說是傾訴對於婚姻的不滿,更多的是自省與重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