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巨嬰讓人又無奈又痛苦?
台灣社會有一種讓人無力的現象:有些人年過二十、三十,甚至四十,卻依然像個長不大的孩子。他們在生活中總是以自己為中心,凡事只考慮自己的情緒與需求,卻從來不願承擔責任。更令人無奈的是,這些人往往看起來沒有惡意,但當問題出現時,他們總會第一時間推卸責任,甚至讓你開始懷疑:是不是我不夠體貼、不夠關心、不夠努力?
你可能在職場中遇過這樣的同事,專案有問題他說是你的溝通不到位;感情中,他是那個埋怨你不夠愛、不夠懂他的人;甚至在家庭裡,他可能是讓你一肩扛下所有責任的配偶,卻總抱怨你「太小題大作」。
這些「巨嬰」並不是天生如此。他們的行為與心態,往往來自於成長過程中被過度保護、忽視邊界的結果:小時候,父母不願放手讓他們承擔後果;長大後,家庭與社會又縱容他們繼續依賴他人。久而久之,他們習慣將問題交給別人解決,卻不懂得自己才是生活的主人。
但巨嬰現象不只是一個人的問題,它其實是家庭教育與社會文化共同塑造的結果。這樣的現象,讓受害者感到無奈,讓巨嬰本人裹足不前,更讓一個家庭、甚至一個團體陷入無止境的情緒消耗。
巨嬰的形成或許已成定局,但更重要的是,我們能不能看穿這種現象背後的邏輯,並找到一條解決的出路?這篇文章,將幫助你從巨嬰的職場、感情與家庭三個層面,深度拆解他們的行為模式,並探討我們如何與巨嬰共處,以及如何幫助他們邁向真正的心理成熟。
台灣職場中最常見的巨嬰行為之一,就是「推責任」。當專案出現問題,他們第一反應是:「這是主管決策有問題」、「其他部門太不配合」,從來不檢討自己有沒有疏失。
這種「甩鍋文化」在某些公司甚至成了默許的生存法則,讓巨嬰型員工能安然無事地在職場打滾,卻讓團隊士氣逐漸崩解。
巨嬰不僅推卸責任,還喜歡尋找「職場保姆」。他們在面對新挑戰時,總是第一時間說:「這很難耶,我不會欸,能幫我嗎?」甚至不願意自己花時間學習。久而久之,團隊中願意協助他們的人越來越少,連主管都對他們失去耐心。
• 家長式的教育方式:許多巨嬰的成長過程中,父母過度保護,讓他們習慣性依賴權威或長輩。進入職場後,這種心態被延續,導致他們無法在工作中獨立應對壓力。
• 部分企業文化的縱容:某些台灣企業注重「表面和平」,對於巨嬰行為選擇性忽略,讓這些人得以持續存在,並拖累團隊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