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間早餐店中,一位母親與她的小學女兒(約小一)及學齡前兒子共進早餐。母親因餐點價格問題,返回櫃台與店家溝通,確認是否算錯錢,經商家解釋,確定無誤後返回座位。此時,女兒突然以輕佻語氣對母親說:「哩喜咧喔!」母親當場生氣並打了女兒一耳光。
「啪!」
女兒愣住,媽媽憤怒地質問:「會不會好好說話?」,但女兒並沒有回應,只是眼睛直直地看著媽媽。之後,母親開始餵食弟弟,女兒則自己開始安靜地吃早餐,眼睛直直地看著媽媽餵食弟弟,不發一語,三人彼此未再說話直到用餐結束。
照顧者時常需要投注大量的注意力在孩子身上,常感到緊繃及慢性的疲勞,在此情形下當女兒以輕佻語氣說話,母親容易感受到被嘲笑、不被尊重或解讀成負面的意涵,導致情緒激化,進而出現過度反應。
女兒可能出於好玩或模仿成人/同儕語氣,也時常在影片或短影片中學習到梗圖迷因地回應,但還無法明確知道語言使用的時機。有些時候大人不免會想:這些行為反應是孩子決定的事,並過度地推論及負面詮釋其行為背後的意圖與意願,而誤以為這些行為完全出自個體的自由意志。
事實上,孩子可能並未意識到自己的話語及造成的影響,受限於發展階段,前額葉也未臻還在發展,這使得孩子對於語言、情緒表達及同理心的反應都還尚未成熟,需要刺激促進以學習發展這些區域與能力。
打罵可能會在短期內制止孩子的行為,但長期來看,可能導致:
在情境中,媽媽的反應偏向專制型,這可能短期內讓孩子停止不當行為,但長期可能影響親子關係與孩子的自我認知。
滿困難的是一打二(媽媽單獨照顧兩個小孩),且又趕著要吃完早餐送小孩們去上學的時間壓力下,要在當下有其它反應的確是非常困難的,
在情緒高漲時,先暫時停止反應,給自己一段時間冷靜下來。
避免指責或羞辱孩子,直接描述自己的感受與需求,讓孩子能夠理解剛剛發生什麼事情。
利用此情境教導孩子更合適的表達方式,或是協助孩子理解大人的行為,以此例來說,女兒或許根本不懂父母為什麼要跟老闆核對。
與孩子進行回顧,幫助她理解語氣和行為的重要性,協助孩子精準的表達情緒與情感。
範例:
在親職教養中,父母不是扮演一個不會生氣甚至沒有情感的聖人,這種完美是一種想像,學習建設性的方式表達憤怒,透過引導與示範,幫助孩子學會更適切的語言與行為表達,就有機會將衝突轉化為成長的機會,父母也能夠忠於自身的情緒經驗而不致委屈。
圖源:pexels
嘿,我是星子,我是一名諮商心理師,主要在Vocus與IG創作身心靈成長、親職/生職涯諮詢以及生活Vlog等主題。
若你喜歡此篇文字,歡迎點讚表達支持,你可以在留言區域分享你感到有感覺的地方,或跟我討論你的看法。
若你喜歡我的文字,歡迎你追蹤星子的沙龍以及IG,我會持續更新創作。
邀稿、演講或其它合作洽詢:relyonmeqq@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