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陣子,我參加了一門關於能力探索的課程,當中老師的一句話讓我深有體悟:
「很多事情是做了才知道,但很多人卻卡在『去做』這一步。」
在進行職涯諮詢時,我常遇到個案在「付諸行動」的階段遲遲無法邁出那一步。當我詢問他們:「既然已經找到方向,也知道該做什麼,為什麼還不去做呢?」他們多半的回應是:「如果不成功怎麼辦?」
不得不說,我自己也曾有過這種「還沒開始,就已經害怕失敗」的時刻。
為此,我開始反思,為什麼會有這樣的心態?
我認為,這種心態的核心原因,是我們深信凡事應該有一個「正確答案」:只要選對了這個答案,眼前的問題就會迎刃而解;反之,選了錯誤的選項,不僅解決不了問題,還可能徒勞無功。
這種思維模式的養成,我覺得與過去的教育有很大的關係。我曾在文章中提過,對於尚未找到天賦與熱情的人來說,讀書是最好的投資。這的確是一個高投報比的選擇,但它也讓我們習慣了線性思維。學校教育大多圍繞書本與考試,總是存在一個「標準答案」:答對了,就能獲得高分;答錯了,一分也拿不到。而當分數太低時,往往還會遭受責備。
在這樣的環境中,我們逐漸學會將「避免犯錯」視為首要目標。於是,當面對沒有「標準答案」的情境時,我們便很容易駐足不前。然而,現實世界中的許多事情,並不存在所謂的「最正確答案」,更多時候只有「適不適合自己」。
舉例來說,買股票時,即使你按照巴菲特的選股邏輯行事,也不一定能成為下一個巴菲特。這說明,勇於嘗試比執著於「正確答案」更為重要。
但是我能理解,根深蒂固的思維慣性並不是說變就變的。因此,我想分享一些我在心態與做法上的調整,希望能對有相似困擾的人有所啟發。
記得剛開始開車上路時,我總是害怕會撞到別人的車,開車時壓力巨大,每次回家都感到身心俱疲。那段時間,我對開車產生了強烈的抗拒感。
有一次,我和表弟一起出門,本來希望他來開車,結果他堅持要我坐上駕駛座。那時的我開得小心翼翼、如履薄冰。就在我緊張得手心冒汗時,他突然問我:「為什麼你這麼害怕?」
我回他:「我怕撞到別人啊。」沒想到,他接下來的一句話完全出乎我的意料:「你怕撞到別人,別人也怕撞到你啊!所以當他們看到快撞到你的時候,他們也會閃啊!」
聽到這句話,我頓時一愣。是啊,我一直專注在自己可能會失敗的情緒上,甚至過度放大這種感覺,讓它轉變成恐懼,進而阻礙了我的行動。
也是這段話,讓我開始重新思考自己的心態。
很多時候,失敗並不可怕,可怕的是我們過度放大失敗的後果,讓它成為一種心理負擔。就像我們在學校裡「答錯」時,結果可能是零分,甚至遭到責備,久而久之,我們便把失敗與嚴重的懲罰劃上等號,甚至影響了我們的自信與嘗試的勇氣。
但其實,兩者並非有絕對的關聯。就像前面說的,即使沒有成功,那也不一定就是失敗,有可能只是這個方法不適合自己。可是,如果不去嘗試,那就永遠不知道這個方法是否適合自己,正如愛迪生曾說過的名言:「我沒有失敗,我只是發現了一種行不通的方法。」
只要我們願意嘗試,即便結果不如預期,那也只是找到了一種不成功的方式,並不是終點,而是下一次成功的起點。
或許心態上的調整無法一蹴而就,但我們可以透過一些實際操作來減少對失敗的恐懼,其中一個有效的方法就是採用「最小可行性原則」。
這個方法的核心理念是,先從投入最小成本開始,嘗試做出第一步,等看到初步結果後,再逐步擴大投入。
舉例來說,假設你想創業開一家咖啡店,但又擔心萬一失敗會損失慘重。與其一開始就投入大量資金開實體店面,不如先從較低成本的方式開始,比如參加市集擺攤、或在網路上販售自製的咖啡豆。
這樣的做法,不僅可以測試市場對你產品的反應,也能讓你在過程中累積經驗與信心,一旦獲得正面的回饋,再考慮逐步擴展規模,比如租下實體空間或增加產品種類。
這種循序漸進的方法,不僅能有效降低失敗帶來的壓力,也能讓我們更從容地應對挑戰。畢竟,與其因為害怕失敗而停滯不前,不如用最小的成本開始行動,哪怕失敗了,也不過是找到了一個行不通的方法,接著再嘗試下一個可能性即可。
再來,當我們面對遙不可及的大目標時,往往會因為不知道從哪裡開始而感到迷茫,甚至對自己產生懷疑,最終被「我一定會失敗」的情緒所包圍。
然而,與其讓這種情緒吞噬我們,不如試著將目標拆解,按照時間、步驟或資源需求,分成更小、更容易執行的階段,逐步推進。
我以自己學日語來舉例,我自己的目標是希望從零開始,在一年內到至少能考到日語檢定N2,這感覺是一個很大的挑戰,也會是個漫長的過程。但如果拆解成具體步驟,比如第一個月練習基礎發音與常用單字,第二個月會基本的日常用語,第三個月帶入文法...
透過這個方法,雖然很微小,但還是有漸漸地感受到自己的日文是有在進步的。
將大目標分解成許多小任務,不僅能更清楚地知道下一步該做什麼,也能在完成每個小目標時獲得成就感,進而增強自信心。如此,即使最終的結果未達預期,仍然能從每個小步驟中找到價值,繼續調整方向。
過去,我總以為只要做出「正確」的選擇,就能避免付出任何代價。然而,隨著經驗的累積,我漸漸明白,任何選擇的背後都隱藏著成本。
這些成本可能是時間的投入、精力的消耗、金錢的支出,甚至是失去追求其他選擇的機會。
我們常常只看到夢想實現後的美好畫面,卻容易忽略達成夢想所需付出的努力和代價。當真正面臨行動時,這些代價往往成為我們畏縮不前的理由。
但其實,與其害怕成本,不如接受它的存在,將這些代價視為成長過程的一部分。正如拆解大目標的方法一樣,只要專注於當下能做到的小步驟,逐步累積努力,成本會變得不再那麼難以承擔。
而最重要的是,明白選擇本身並沒有絕對的「正確」或「錯誤」,每一次的嘗試,無論結果如何,都能幫助我們找到一條更適合自己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