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年轉職潮,通常會領完年終紅利之後,找到下家才走人;但如果在年前要轉(離)職,需要考量到哪些細節?還有更重要的任何事都不想跟錢過不去,在此前提下要如何無痛完成年前轉職,或更準確地說是下離職的決定?剛好藉著這次「必須」的轉職選擇,記錄一下整個分析的決定歷程。
之所以是「必須」的轉職歷程,涉及這次目前所服務的公司內部一些人事變動的考量,目前服務的公司是一間上市公司,底下其中一個屬於社會服務的營利事業(註:集團對這個子公司的考量是屬於社會責任CSR單位,但本質還是有獲利的需求,即使這間子公司在全台超過一半以上的城市已經佔有相當程度公共服務的份量,仍對整個集團營收影響不大,但對於整個社會影響範圍卻不小),終究,內部人力變動時的政治角力,免不了將目光放到這個「小」單位。
至少高層是這麼告知的。
無論如何,為了幾位在服務期間特別關照的重要前輩前途,自己走人以避免後續效應擴大造成更大不必要的動盪影響,是最明智的選擇,公司是這麼說的。
原來個人如此偉大,感謝公司的抬愛,不管真心也好或推託之詞也罷,走人,是一個必然的決定,而且得在2025/1/31之前把位子讓出來,這是公司的要求,配合,是一件不難的事情,難的是在這最後有限的時間,該為自己做那些布局。
題外話,不管覺得個人付出有多少,一個螺絲,在一個事業體,終究不到少了你會無法運作的邏輯,如果有,那這個事業體的抗力也太低,不是一個值得繼續投資青春的地方。
在這樣的前提下,「被」走人時,有什麼需要考慮的重點呢?初步整理了幾個重點,腦力激盪一下:
年前離職/轉職的挑戰
- 年終獎金泡湯: 這顯然是最直接的損失,只要是自願離職,是否能爭取到年終獎金或紅利終究是未知數。對許多人來說,年終獎金是一筆重要的收入,用於儲蓄、還債或過年開銷。
- 求職旺季已過: 一般來說,年初是求職旺季,許多公司會在年底前釋出職缺。年前離職,可能會錯過一些好的機會,對於未來投入職場,第一年也將非是一個完整的年度。
- 年後的不確定性: 年後的工作市場是否會更好?這是一個未知數。此時離職,可能會面臨一段時間的空窗期。
- 經濟壓力: 中年人往往背負著房貸、車貸、子女教育費等經濟壓力。沒有穩定的收入,會讓人感到焦慮。
因應策略
針對上述挑戰,大致擬定了一些因應策略:
- 評估財務狀況: 仔細檢視了個人的財務狀況,包括存款、負債、每月支出等。計算出如果沒有年終獎金,還能維持多久的生活。這對自己的處境有了更清晰的了解。
- 實例: 在盤點過程中發現即使沒有年終獎金,還能維持至少半年的基本生活開銷。這讓人稍稍鬆了一口氣,也更有底氣去尋找新的工作或思考新的職涯方向。
- 盤點個人優勢與職涯目標: 重新審視了自己的工作技能、經驗和興趣,並思考未來的職涯發展方向,進一步更新履歷,並在LinkedIn等平台建立個人檔案。
- 實例: 在交通運輸業累積的營運管理經驗,熟悉數據運算、公共運輸模式、政府部門溝通等各個環節,加上過去其他工作經驗的背景,將這些經驗作為個人的優勢,把目標鎖定在相關產業的管理職缺。
- 積極拓展人脈: 先從既有的關係鏈開始著手,除了分享離職的訊息,並重新穩固相關的人際網絡,並開始積極參加一些產業活動和社群聚會,拓展人脈,並向朋友、同事和前輩打聽是否有合適的職缺或發展機會。
- 實例: 透過一位前同事的介紹,認識了一家新創交通運輸公司的主管。他們正在擴編團隊,對我的經驗很感興趣。
- 多方蒐集情報: 透過網路、報章雜誌、人力銀行等管道,蒐集產業趨勢和職缺資訊,並留一些獵頭公司,尋求他們的協助。
- 案例: 從人力銀行上看到一家運務業正在招募數據分析經理,這是一個非常符合職涯目標的機會。
- 與主管坦誠溝通(如果情況允許): 如果與主管關係良好,可以試著與主管坦誠溝通,了解公司的真實狀況,並表達自己的擔憂。或許公司會有其他的解決方案,至少爭取一下年終或獎金紅利。
- 案例: 在主管面談離職的過程中,反應個人的需求,以及可以為了公司高層的未來飯碗選擇離開,但至少需要有一些合理的補償,請公司再進行評估有哪些補償方案。
好好過年,至少是大部分作為員工的期待。而這次的職涯轉銜,剛好也遇到個人人生階段的一個大轉折,未來,要不要再繼續體驗員工生活,又或者,要回到經營者的角色,重新再一肩扛起自己的事業與發展任務,是時候,藉這幾天的轉銜空檔,沉澱、思索。
如果經濟還沒有急迫的壓力下,不管轉職或離職,好好靜下來盤點一下身邊有的資源、自己具備的條件,以及相關可能的線索,再評估下一個階段人生定位與目標,再走,不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