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響人類歷史的植物微生物】小麥桿銹菌(Puccinia graminis)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小麥稈銹菌(Puccinia graminis)是一種真菌,透過侵入小麥莖稈,導致莖桿壞死、影響養分輸送、嚴重時可造成植株倒伏,對產量和品質造成極大的損害。它可以感染麵包小麥、杜蘭小麥、大麥以及黑小麥(triticale,為黑麥與小麥的混種)。


它可造成小麥大規模損失,在歷史上也引發過多次饑荒。愛爾蘭大饑荒期間,它與馬鈴薯晚疫病菌一起造成了嚴重的糧食危機。


從亞里斯多德的時代(384–322 BC),小麥桿銹菌(stem rust)就是個大問題,羅馬甚至有「銹病神」羅比古斯(Robigus)與「銹病女神」Robigo(這個字在拉丁文是「銹」的意思),他們會在春天的時候(4月25日)舉辦「銹病祭」(Robigalia)向銹病(女)神獻祭「紅色的動物」:狐狸、剛出生的小狗、牛,希望桿銹病不要再來[5]。


在法國,因為農民注意到小檗屬植物(barberry,果實可食,其中最常見的為歐洲小檗 Berberis vulgaris)與小麥桿銹病的關連,使得法國政府在1660年頒布禁止在麥田附近種barberry的禁令,這也是第一次出現這樣的法令。


到了18世紀,開始有人研究小麥桿銹菌。接近19世紀時,小麥桿銹菌終於被命名。而小麥桿銹菌與barberry的連結,在1767年由義大利科學家Fontana首次證實,後來也透過Anton de Bary在1865年的研究得到了更進一步的證據。他發現,Barberry是小麥稈銹菌的中間寄主。病菌在barberry上可以進行有性繁殖,產生新的生理小種,增加病原菌的遺傳變異性。


不過,很妙的事情是,移民到北美的歐洲人似乎沒有得到barberry與小麥銹病有關的資訊,導致他們在美國又同時種植這兩種植物,而造成20世紀初在美國的小麥桿銹菌疫情。這次的疫情是有記錄以來最嚴重的一次銹病流行,影響美國北部和加拿大小麥產區,造成北美近50%小麥減產!後來,美國政府在1918年開始有系統的移除barberry。在這個時期,他們也發現,只要移除周圍200-300碼(183-274公尺)內的barberry,就可以減少疾病的感染[2]。目前在加拿大以及美國的康乃迪克、新罕布夏、密西根與麻州都有種植歐洲小檗的禁令。


美國移除barberry的行動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來到最高峰,因為小麥桿銹菌對糧食安全造成威脅。當時甚至將這個行動稱為「對Barberry之戰」(war against barberries)。後來這樣的行動在1975-1980年又重複了一次。


小麥桿銹菌在1950年代於東非的肯亞、坦桑尼亞等地區也曾造成嚴重災害。這些地區當時爆發嚴重桿銹病,導致區域性糧食短缺。


到底小麥桿銹菌是源自何方?有一種說法認為它源自非洲,而這個說法後來得到了證實,且進一步定位到南非[1]。不過,南非並沒有barberry,這意味著當地的稈銹菌主要透過無性繁殖來維持族群,所以變異性不會這麼大。


透過育種,從1950年代起,抗桿銹病的小麥品系終於培育成功。但是在1999年,新品系的桿銹病病菌「TTKSK」(一開始稱為Ug99)出現,且目前所有品系的小麥對它都沒有抵抗力。這個品系很快的散播到亞洲、非洲與中東,造成很大的損失。肯亞和烏干達曾因稈銹菌導致小麥產量驟減80%。


還有另一個新品系「TTTTF」在2016年出現在西西里島。根據農委會的資料,稈銹菌每年在全球造成的作物損失高達10億美元[3],嚴重影響小麥、大麥、燕麥和玉米等主要糧食作物。台灣的銹菌最早由日本人發現,目前有記錄的有 41 個屬,334 個種,另只發現無性世代(春孢子或夏孢子)之種類有109 種,也包含了小麥稈銹菌[4]。


參考文獻:


[1]Visser, Botma; Meyer, Marcel; Park, Robert F.; Gilligan, Christopher A.; Burgin, Laura E.; Hort, Matthew C.; Hodson, David P.; Pretorius, Zacharias A. (2019). Microsatellite Analysis and Urediniospore Dispersal Simulations Support the Movement of Puccinia graminis f. sp. tritici from Southern Africa to Australia. Phytopathology. 109 (1). American Phytopathological Society: 133–144. doi:10.1094/phyto-04-18-0110-r


[2]Emily Monosson。2024/4。枯萎病:大滅絕時代我們如何與真菌共存。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ISBN 9787523604335。p.62


[3]2024/6/6。農業知識入口網。科學家開發快速的基因篩選平台以增強農作物的抗病能力


[4]鍾文鑫。作物銹病之診斷鑑定


[5]2021/2/11. RelaxedOrange Reddit post

avatar-img
147會員
380內容數
主要介紹關於植物的新資訊,但是也會介紹一些其他的。 版主在大學教植物生理學,也教過生物化學。 如有推薦書籍需求,請e-mail:susanyeh816@gmail.com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老葉報報 的其他內容
看過《驚爆內幕》(The Insider)這部電影的朋友,應該會對小蝦米對大鯨魚的艱辛印象非常深刻。 但是,那可不是只是演戲!最近的一個論文,整理了從2000-2022的文獻發現,對抗大企業真的不容易。 當企業們的生存受威脅時,他們當然會努力求生,而大鯨魚的求生手段...當然可怕。 要怎麼應對呢?
原產於印度的黃瓜是餐桌上常見的蔬菜之一。 野生的瓜類因為會產生葫蘆素所以會苦,但是黃瓜卻不苦!而且黃瓜還有無子的品系。 到底黃瓜是怎麼變得無子又不苦呢?最近的研究,有了非常有意思的發現..一切竟然都與「一個」基因有關!
我們在台灣吃菜豆,幾乎都是吃嫩豆莢;但是在歐美以及我們的原住民,卻是吃乾豆比較多。 吃乾豆總是要把豆子煮到爛,才能吃。因此,「久煮不爛」就會是一個大缺點! 研究發現,豆子是不是好煮,其實跟很多基因都相關喔!
大腸癌不僅是台灣第三名的癌症,也是全球第三常見的癌症。與其他的癌症不同的是,大腸癌與飲食的關係很明確。 過去的研究已經告訴我們,酒精、紅肉、加工肉類,都是大腸癌的高風險因子, 不過,最新的研究發現:牛奶可以預防大腸癌!真的嗎?
眾所周知,根瘤菌與共生真菌都是對植物很重要的微生物。透過與植物建立共生關係,它們幫植物獲取更多養分。其中的共生真菌甚至還構成了所謂的「樹聯網」,讓樹木們可以「聊天」呢! 過去在苜蓿的研究已經知道,共生菌分泌分子,讓植物受器出現鈣震盪;最近發現,可以透過改變植物受器來促進共生喔!來看看!
什麼樣的植物容易被馴化,這是個大哉問。世界上那麼多的植物中,有數萬種植物可食用,但是,只有幾百種被馴化!而且從植研究上看來,有些植物被馴化多次,有些植物卻連一次都無法達成。 這是否意味著,有些植物就是比較「好鬥陣」?為什麼呢?
看過《驚爆內幕》(The Insider)這部電影的朋友,應該會對小蝦米對大鯨魚的艱辛印象非常深刻。 但是,那可不是只是演戲!最近的一個論文,整理了從2000-2022的文獻發現,對抗大企業真的不容易。 當企業們的生存受威脅時,他們當然會努力求生,而大鯨魚的求生手段...當然可怕。 要怎麼應對呢?
原產於印度的黃瓜是餐桌上常見的蔬菜之一。 野生的瓜類因為會產生葫蘆素所以會苦,但是黃瓜卻不苦!而且黃瓜還有無子的品系。 到底黃瓜是怎麼變得無子又不苦呢?最近的研究,有了非常有意思的發現..一切竟然都與「一個」基因有關!
我們在台灣吃菜豆,幾乎都是吃嫩豆莢;但是在歐美以及我們的原住民,卻是吃乾豆比較多。 吃乾豆總是要把豆子煮到爛,才能吃。因此,「久煮不爛」就會是一個大缺點! 研究發現,豆子是不是好煮,其實跟很多基因都相關喔!
大腸癌不僅是台灣第三名的癌症,也是全球第三常見的癌症。與其他的癌症不同的是,大腸癌與飲食的關係很明確。 過去的研究已經告訴我們,酒精、紅肉、加工肉類,都是大腸癌的高風險因子, 不過,最新的研究發現:牛奶可以預防大腸癌!真的嗎?
眾所周知,根瘤菌與共生真菌都是對植物很重要的微生物。透過與植物建立共生關係,它們幫植物獲取更多養分。其中的共生真菌甚至還構成了所謂的「樹聯網」,讓樹木們可以「聊天」呢! 過去在苜蓿的研究已經知道,共生菌分泌分子,讓植物受器出現鈣震盪;最近發現,可以透過改變植物受器來促進共生喔!來看看!
什麼樣的植物容易被馴化,這是個大哉問。世界上那麼多的植物中,有數萬種植物可食用,但是,只有幾百種被馴化!而且從植研究上看來,有些植物被馴化多次,有些植物卻連一次都無法達成。 這是否意味著,有些植物就是比較「好鬥陣」?為什麼呢?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比如放入洗紅豆,送豆腐,舔汙垢,或者是月老傳說,或製造一堆偽證。
Thumbnail
之前收到一棵辣椒的小苗,從開花到結果時間很短,一暝大一寸,不太敢吃辣的我,卻喜歡上紅綠相間,搭配在綠葉間的可愛小辣椒。 「辣椒」,又稱"番椒"、"紅辣椒",為茄科辣椒屬的果菜類蔬菜,原產於中南美洲,辣椒在大航海時代以前是僅存於新大陸的野生植物,當時的人認為這是一種有辣味的漿果,直到哥倫布發
Thumbnail
發源於肥沃月彎的小麥,可說是歷史最悠久的穀物之一。從一萬兩千年前被馴化以後,小麥一直都是很重要的穀物,也是我們日常飲食中非常重要的食物來源。但隨著氣候變遷和全球環境改變,我們需要培育出更能適應惡劣環境的小麥品種,以確保糧食安全。 最近針對一個大型小麥品系種源庫的研究,讓我們取得更多小麥的基因資源!
Thumbnail
今天證實了寶林茶室食物中毒案禍首是米酵菌酸(Bongkrekic Acid)。由於是國內的例,對這毒太不熟悉了。查找了相關論文資料,試著摘錄一下2018 年 10 月發生在中國廣東的案例。論文題為: 「食用無明顯變質跡象的非發酵米粉產品導致米酵菌酸中毒的調查」。
Thumbnail
相信大家前幾周以來一定都被『蘇丹紅』瘋狂洗板,是不是連外出用餐都會擔心有沒有接觸到的風險。但不知道在新聞報導、各專家解說和網路文章之後,大家是不是真的清楚什麼是蘇丹紅?為什麼要加在食品?吃了到底對我有什麼危害?今天就進一步跟各位分享一下食品添加劑。 
Thumbnail
這陣子的有害添加物「蘇丹紅」鬧得沸沸揚揚,搞得人心惶惶,市售的辣椒加工品,到底可吃不可吃啊?其實想起來挺恐怖的,辣椒裡添加有害物質只不過是冰山一角,還有多少加工食品內添加了有害物質,是我們長期食用而不得知的?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比如放入洗紅豆,送豆腐,舔汙垢,或者是月老傳說,或製造一堆偽證。
Thumbnail
之前收到一棵辣椒的小苗,從開花到結果時間很短,一暝大一寸,不太敢吃辣的我,卻喜歡上紅綠相間,搭配在綠葉間的可愛小辣椒。 「辣椒」,又稱"番椒"、"紅辣椒",為茄科辣椒屬的果菜類蔬菜,原產於中南美洲,辣椒在大航海時代以前是僅存於新大陸的野生植物,當時的人認為這是一種有辣味的漿果,直到哥倫布發
Thumbnail
發源於肥沃月彎的小麥,可說是歷史最悠久的穀物之一。從一萬兩千年前被馴化以後,小麥一直都是很重要的穀物,也是我們日常飲食中非常重要的食物來源。但隨著氣候變遷和全球環境改變,我們需要培育出更能適應惡劣環境的小麥品種,以確保糧食安全。 最近針對一個大型小麥品系種源庫的研究,讓我們取得更多小麥的基因資源!
Thumbnail
今天證實了寶林茶室食物中毒案禍首是米酵菌酸(Bongkrekic Acid)。由於是國內的例,對這毒太不熟悉了。查找了相關論文資料,試著摘錄一下2018 年 10 月發生在中國廣東的案例。論文題為: 「食用無明顯變質跡象的非發酵米粉產品導致米酵菌酸中毒的調查」。
Thumbnail
相信大家前幾周以來一定都被『蘇丹紅』瘋狂洗板,是不是連外出用餐都會擔心有沒有接觸到的風險。但不知道在新聞報導、各專家解說和網路文章之後,大家是不是真的清楚什麼是蘇丹紅?為什麼要加在食品?吃了到底對我有什麼危害?今天就進一步跟各位分享一下食品添加劑。 
Thumbnail
這陣子的有害添加物「蘇丹紅」鬧得沸沸揚揚,搞得人心惶惶,市售的辣椒加工品,到底可吃不可吃啊?其實想起來挺恐怖的,辣椒裡添加有害物質只不過是冰山一角,還有多少加工食品內添加了有害物質,是我們長期食用而不得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