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看到一個新聞,突然一陣感慨。想起漫威的驚奇隊長電影,好像是一個很難笑的梗?人家是『更高!更快!更強!』對於房貸族來說,好像是房貸利率更高了!負擔更大了!要繳的錢更多了!
Higher, Faster, Stronger...together!!
事情是這樣的。
2024年第二季全國新增房貸還款期數高達315期、約26.25年,而該季新增房貸平均利率約2.36%、15年半以來最高的一季,至於,新增房貸平均成數約62%,則是近1年半來第二少。
這個情況還在惡化中其實。皮朋哥閒來無事,作了以下的數學題目:
假設跟銀行房貸申請1000萬,貸款期間為30年,以疫情間的最低利率1.31%計算,試問如果房貸利率上升到3%,房貸族的負擔為何?
以1.31%利率計算,每個月的房貸本利攤還金額為33608元;
以3.00%利率計算,每個月的房貸本利攤還金額為42160元。
中間的差距為8552元。一年就要多繳超過10萬!
傳說中的囤房稅,打擊的還是多屋族,而房貸利率的上升,是地圖砲的無差別打擊!更別說現在房價貴,貸款金額大概率是遠遠超過1000萬元,假設是貸款2000萬元,一年的房貸負擔差額就是差不多要多準備20萬!
平心而論,前一波房價上漲,其實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為新冠疫情發生之後,政府採取資金寬鬆政策的緣故。先是房貸利率降到1.31%,當時還有零利率的小額政策紓困貸款,雖然額度不是很高,可是也是一個市場資金寬鬆的現象。加上當時銀行鑑價寬鬆,貸款成數高,然後既有房屋轉增貸、信用貸款等等都沒有管制不准流入房地產市場,因此要從銀行借錢出來轉進房地產,是很容易的事情。在高通膨的年代,也是題中應有之義。資金浪潮的堆疊,自然就讓房價上漲變成一個理所當然的結果。
如今整個風向是逆轉的,銀行鑑價變保守了,慢慢跟不上成交行情,成數變差,利率也變得很高,政策管制也迫使買方必須準備更多的頭期款,加上每個月的房貸金額大幅攀升,還有隨之而來的囤房稅。在節節升高的投資成本與持有成本雙重夾殺之下,房地產很顯然就不是一個好的資金停留去處了。
照這個邏輯來看,低價低基期的房地產,因為持有成本的衝擊不算太大,應該反而比較會有支撐,尤其低價物件短期內還會有新青安政策貸款的金鐘罩護體,白話文講,就是『比較抱得住』。反而是房價越高、貸款金額越高的物件,持有起來越會感受到壓力。這跟有一派投資客高喊『回防雙北』似乎是截然不同的結論?
投資,不進房地產,資金自然會找到新的去處。然而對於真正把房子拿來作居住使用的人,面對每個月漲了那麼多的房貸金額,情何以堪呢?
還在認為現在進場投資房地產穩賺不賠嗎?執迷不悟的人,是否該面對這個夢醒時分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