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書單回顧:對認同的反思&TOP5

mute.-avatar-img
發佈於月記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13 分鐘
「我們的地理課是歷史,歷史課是神話」——出自《台灣使用指南》中施益堅引述台灣太太對過去台灣政權在教育中灌輸與說服人民我們的是中國正統政權的形容。

2024年相比2023年重拾對閱讀的習慣和練習,更多的是在社會有許多波動下的思考,也對於歷史和國家的事情比較有探索精神,因此在總統大選返鄉時看的《台灣使用指南》,從外國人在台居住、甚至結婚定居後的見解(多麽有趣,通常我們反而很喜歡看異國太太的海外生活,但這本書是德國先生的台灣生活),我們才得以知道外界眼中的我們到底是怎麼樣的國家。

「臺灣畢竟是一個意見分歧、人民不容易滿意的地方。」

在《時代如何轉了彎:蔡英文與臺灣轉型八年》中有著這句話形容著我們,台灣是個國家、民族、文化認同都多元難以得到共識的國家,但時常我們深陷於自己的生活當中,嘴上說著我們各自一人也無能為力,顧好自己就好,但其實很多「」都是一點點累積的。

把這整段話寫在書單回顧的開始,是因為相比前一年實在變動的太有感,不管是藉由觀看台灣,或者是他國文化的關係,又甚至是把台灣放在世界裡來看,我都衷心的希望台灣順遂。


I.對認同的反思


2024年,以下六本有許多反思於關於認同和文化、歷史的閱讀,給了我許多滋養。

2024年關於國家文化、歷史討論的閱讀紀錄。

2024年關於國家文化、歷史討論的閱讀紀錄。

《台灣使用指南》


我很喜歡這本書在形容外國人來台的困惑,還有對人、文化、自然一切的好奇,就像我們去到他國一樣充滿疑問然後嘗試適應差異,我覺得近年我們對快速「侵入式」文化的反感,也許也是因為無法從中看到對異國文化的包容。

書中有一段在講台灣的在地宗教的體會,這件事我覺得完全不是在歐洲天主基督文化中可以類比的,是非常生活的一面,也是我們不可切割的連結,是我們在台灣各處都可以感受到熟悉的自在感。

「台灣的宗教日常種為多樣化。今天進寺廟的絕不是只有到收費處排隊想挽救婚姻的人。老人坐在院子裡打麻將喝茶,其他來拜拜的人或盯著手機或發呆看熱開。人們聚集在側廂裡一起讀佛經,節日有精心的儀式,放鞭炮,抬著神輸排長隊遊街。離我家三百公尺的土地公廟前,時常有布袋戲表潢,別處從廟宇的房間傳出來喧鬧的卡拉OK音樂。甚至在大城市裡,這些地方仍然讓人瞥見他們過去在鄉村社區中扮演的核心角色。人們見面、拜拜、交換消息、牽紅線、解決糾紛等等。寺廟和官府的區別之一在於,後者只存在於城市中,而前者則遍及每個村莊。也許可以這麼說,只有一座寺廟才能將一堆房子變成一個社區。」
原本是德國Piper出版的旅遊指南系列的導遊書,卻成為一個新奇地閱讀台灣的角度。

原本是德國Piper出版的旅遊指南系列的導遊書,卻成為一個新奇地閱讀台灣的角度。

《都與京》、
《用心了解韓國:通往韓式心靈的十二個關鍵字》、
《日本人的「縮小」意識》


把這三本書放在一起談,是因為前者是酒井順子討論京都和東京的比較,東京出身的酒井,把新舊首都放在面對面的角度來談,沒有誰優誰劣,而是彼此風情的互補與相互依存,這種拉扯的關係才是。

「在京都生活的時候,抬頭望向北東的山嶺,想到「最澄法師、法然法師與日蓮法師都曾經在那裡待過」就感到莫名的安心。當然,在東京並沒有這一類的東西。現在的東京雖然被大量的煩惱、痛苦席捲,卻不存在我們為了尋求依賴,而可以仰望的東西。」

而後兩者的《用心了解韓國:通往韓式心靈的十二個關鍵字》、《日本人的「縮小」意識》則是因為去了首爾後,在了解當地歷史以及和友人討論之後,對於和台灣有相似的歷史經歷,卻有著完全不同的應對方式,因此關注如何面對外國統治時的傷痛。

當時的感觸很深,因此有記錄在雜記中《用心了解韓國》一書中的恨與憧憬

《世界史躺著讀I&Ⅱ:從文字的誕生到現代世界的形成》


出口治明的《世界史躺著讀Ⅰ&Ⅱ》分為上下冊,書中於一開始就說明書寫的原因:

「我之所以萌生撰寫五千年史的念頭,原因之一,是因為在長達二十萬年的人類歷史中,距今五千五百年到五千年前起,才開始留下文字資料。若以繪畫或考古遺跡為基礎來思考,容易流於用已知的事物去推測其他同類事物,相較之下,以文字傳遞的資訊量更為龐大。這些文字記錄了當時人們生活、思考的證據,因此我認為以文字為基礎來探討歷史,是深具意義的。

由於我們過去所閱讀了歷史都帶有視角,所以去看看不同視角的闡述,我覺得是離開義務教育後的重新建構史觀,我過去曾和美籍華裔的老師聊天,他跟我說中國四大發明是騙人的,當然中國有發明許多東西,但不同時間不同文明的交集、流動,甚至自己的發展都不是歸去單一一個國家或民族。

這兩本像通論一樣的編年史,其實點出了一個攤平的歷史觀,去點出同個時間各個文明和大陸的進展,當我們看待這些事件的時候,可以更能跳脫偏頗的視角,去觀察這些影響。

『民主主義是最差的政治形態,但至今為止的君主制和貴族制除外』,這是邱吉爾的名言。想必他想說的是:『要抱怨,等投票率提升到八〇%或九〇%之後再說』。另外,就如同石油危機決定了市場經濟的優勢,世界是否存在其他可以取代資本主義的社會和經濟制度呢?

找出問題點是相對容易的事情。這是因為無論在哪一個世界裡,都有數不盡的缺陷。但重要的是制度整體的安定性。無論是什麼時代,人類社會都是集合各種缺陷,最終形成一個安定的狀態。

II. 2024書單中TOP5

2024年共閱讀了35本書,將它們分為以下5個類別,相比去年,少了〈wealth 財富學習〉的類別,也可以說因為有了足夠的累積,所以重心就不再需要放太多在這個區塊了~不過因為整體閱讀量減少的緣故,少了碰多許多新嘗試閱讀了領域,所以確實也沒有前一年獲得太多驚艷的書籍(那種這本書棒透了,我在好對的時間遇到了它!),這是小小遺憾的地方,也因此閱讀雜記和月記都更新的不齊全,這是惰性的緣故。

  • life 生活型態 (8本)——《世界史躺著讀I&Ⅱ》
  • art 藝術設計 (6本)——《關於坐下這件事》
  • theory 理論研究 (6本)——《薛西弗斯的神話》
  • prose 散文文章 (6本)——《台灣使用指南》
  • novel 小說篇章 (9本)——除了《宇宙連環圖》外,剩下8本是同一系列的《海棠依舊: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


因為前面已有講到《世界史躺著讀I&Ⅱ》和《台灣使用指南》,就補上其他兩本:


《關於坐下這件事》


去年6月有將觀後想法放在threads,補到這裡。

看完黎辛斯基的《關於坐下這件事》(Now I Sit Me Down),看似在講「物」,其實是更深層從討論「行為」開始。

書中寫下「走路的方式只有一種,但坐著有很多不同的姿勢,而每種坐姿都是一種妥協。」(There's only one way to walk but there's so many different ways of sitting and they're all kind of a compromise)。

黎辛斯基認為是姿勢而影響椅子的演變,從席地而坐到階級資格的歷史意義,影響了椅子的發展。而從製造面到使用美學再到人體工學間的演化,也反映出了椅子作為文化觀察的價值。「我們選擇坐椅子而非地板時,這個道理又顯得更為真確。

每一張椅子都代表一場努力,企求解決重力與人體解剖學之間的衝突;離地高坐始終是個挑戰。」黎辛斯基厲害之處把工具知識濃縮講成引人入勝的故事,本書還附上完善的索引,列下專有名詞中英譯,雖然沒辦法把書中的椅子都整理出來,但記下印象比較深刻的9把,至於名椅系列就跳過了(密斯的直接跳)。

書中有印象的幾把椅子整理。

書中有印象的幾把椅子整理。

《薛西弗斯的神話》


在嚴慧瑩導讀的〈在一個更迫切需要卡繆的時代〉中,她說「文史學家們認為《薛西弗斯的神話》是卡謬投下如原子彈的一個問題,而《反抗者》是他對這個問題的回答。我們或也可視前者為一個問號,後者為一個驚嘆號。只要是對生命存著疑問,對自由抱著嚮往的任,都會成為這兩本書的讀者,因為生存的過程,本就是一連串交錯的問號與驚嘆號。

我們活在一個上帝已死的世界裡,這本1942年出版的作品,迄今已83年,我們仍在這世間中尋求意義,然而當我們開始思考意義這件事的時候,我們就回不去了,我們會終生陷入這個反抗的過程,「人在面對困難時衡量自己、偶爾審視自己,是件好事。只有他可以審判他自己」,這是在荒謬中的安慰嗎,因為我們可能並不寂寞。

最可怕的是,他說「人們如此容易習慣。大家想賺錢過更快樂的日子,因此所有努力、生命裡最精華的部分都花在賺錢上,結果幸福被遺忘了,手段變成了目的。」我記得當時註記了(多可怕,80多年過去了,我們仍舊深陷了同樣的輪迴。

「我就把薛西弗斯留在山腳下吧!他的巨石還在那裡。然而薛西弗斯表現出對荒謬高超忠誠,拒絕任何神祇,扛起了巨石。他也是,他認為一切都很好。他覺得這再也無主窄的世界,自此再也不貧瘠,再也不會無異議。這塊巨石的每顆細沙粒,夜色中這座山每一塊岩石的光芒,都是一沙一世界。通向山頂的奮鬥本身,就足以充實人心。我們應當想像薛西弗斯是快樂的。

卡繆相信接受這荒謬的真實性是快樂的,這是接納活著與生命本身最真實的狀態。我們每個人若仍在尋找生活的意義,大概都得去思考接納那逃不掉的命運。


III.總閱讀書單(35本)


今年多半的書都是以實體閱讀為主,也是因為移動時間減少,所以少掉了藉由通勤閱讀的習慣,但今年有把一些購買的書閱讀完,這點可以持續努力。

  • 2024/01/01:宇宙連環圖(實體)
  • 2024/01/04:建築的危險:庫哈斯的未來宣言(實體)
  • 2024/01/04:Pre-design的思想:實踐建築計畫的11個條件(實體)
  • 2024/01/15:台灣使用指南(實體)
  • 2024/01/27:穿過了(實體)
  • 2024/01/31:都與京(實體)
  • 2024/02/06:COMME des GARÇONS研究(實體)
  • 2024/02/08:海棠依舊: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 (1)(線上)
  • 2024/02/08:海棠依舊: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 (2)(線上)
  • 2024/02/09:海棠依舊: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 (3)(線上)
  • 2024/02/09:海棠依舊: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 (4)(線上)
  • 2024/02/12:海棠依舊: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 (5)(線上)
  • 2024/02/12:海棠依舊: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 (6)(線上)
  • 2024/02/17:海棠依舊: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 (7)(線上)
  • 2024/02/17:海棠依舊: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 (8)(線上)
  • 2024/02/18:日本人的「縮小」意識(實體)
  • 2024/02/29:筷子:飲食與文化(實體)
  • 2024/03/05:意中的建築(下卷)(實體)
  • 2024/03/12:住宅巡禮(實體)
  • 2024/03/24:薛西弗斯的神話(實體)
  • 2024/04/15:非地方:超現代性人類學導論(實體)
  • 2024/04/15:物情物語(實體)
  • 2024/04/19:身體的身體:歐洲近代早期服飾觀念史(實體)
  • 2024/05/29:關於坐下這件事(實體)
  • 2024/06/16:等待周末:周休二日的起源與意義(實體)
  • 2024/06/17:一場極為安詳的死亡(實體)
  • 2024/06/28:廁所裡的哲學課(實體)
  • 2024/08/03:用心了解韓國:通往韓式心靈的十二個關鍵字(實體)
  • 2024/08/20:世界史躺著讀Ⅰ:從文字的誕生到現代世界的形成(實體)
  • 2024/10/04:世界史躺著讀Ⅱ:從文字的誕生到現代世界的形成(實體)
  • 2024/10/08:花與我的半生記(實體)
  • 2024/10/31:最低限度思考:全世界最單純的問題解決法則(實體)
  • 2024/12/10:工作即創作:皆川明的人生與製作哲學(實體)
  • 2024/12/10:茶之書(4版)(實體)
  • 2024/12/10:再探侘寂 Wabi-Sabi: Further Thoughts(實體)



2024年的閱讀紀錄告一段落,2025年也已經快要過完一個月了,新的一年回歸研究室,專業用書的閱讀應該要增加,但還是希望可以平衡轉換心情的休閒閱讀。

雖然1月已經先清掉一批二手書了,但給自己一個目標,希望年終可以再次整理家中書籍收藏,釋放一些空間,讓生活有些餘裕的留白空間。

持續閱讀,持續留下閱讀的紀錄,好好練習把想法輸出,是今年給自己的期許(合掌)。


2025.01.24,在台中老家記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mute.-avatar-img
發文者
2025/02/04
雜記|酒井順子的《裏日本的幸福》提及了這篇文章,趕快過去看看吧!
avatar-img
✺ Morning Room 閱讀室 ✺
30會員
54內容數
每次讀完書,若沒有記下想法、心情,最後就只連茶渣一般的東西都沒留下,雖然只是最後留下之物,但還是想留下個紀錄,大概是這樣的感覺。
2025/04/08
稍微記錄一下今年第一季所閱讀的19本書,分為五個類別,選用的分類跟過去兩年的分法不同,也是嘗試思考未來閱讀的方向。
Thumbnail
2025/04/08
稍微記錄一下今年第一季所閱讀的19本書,分為五個類別,選用的分類跟過去兩年的分法不同,也是嘗試思考未來閱讀的方向。
Thumbnail
2024/06/29
從年初開始,一直沒有好好整理閱讀清單,拖延至今才發現農曆年前的事情感覺像是很遙遠的記憶了,得花些時間挖掘一下才行,變成以「季」為單位的時候,就會發現人的記憶實在不太可靠。
Thumbnail
2024/06/29
從年初開始,一直沒有好好整理閱讀清單,拖延至今才發現農曆年前的事情感覺像是很遙遠的記憶了,得花些時間挖掘一下才行,變成以「季」為單位的時候,就會發現人的記憶實在不太可靠。
Thumbnail
2024/02/03
「沒有哪一種生活方式是最好或最優秀的,也沒有人有權力去指導別人該如何生活。」—貝亞・強森(Bea Johnson) 著手整理2023年的閱讀書單,因為是重拾起閱讀習慣的一年,再次以當年第一本契機的書《沒有垃圾的公寓生活》的引用作為一年來的閱讀的​總結。
Thumbnail
2024/02/03
「沒有哪一種生活方式是最好或最優秀的,也沒有人有權力去指導別人該如何生活。」—貝亞・強森(Bea Johnson) 著手整理2023年的閱讀書單,因為是重拾起閱讀習慣的一年,再次以當年第一本契機的書《沒有垃圾的公寓生活》的引用作為一年來的閱讀的​總結。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家中修繕或裝潢想要找各種小零件時,直接上網採買可以省去不少煩惱~看看Sylvia這回為了工地買了些什麼吧~
Thumbnail
家中修繕或裝潢想要找各種小零件時,直接上網採買可以省去不少煩惱~看看Sylvia這回為了工地買了些什麼吧~
Thumbnail
👜簡單生活,從整理包包開始!我的三款愛用包+隨身小物清單開箱,一起來看看我每天都帶些什麼吧🌿✨
Thumbnail
👜簡單生活,從整理包包開始!我的三款愛用包+隨身小物清單開箱,一起來看看我每天都帶些什麼吧🌿✨
Thumbnail
創作者營運專員/經理(Operations Specialist/Manager)將負責對平台成長及收入至關重要的 Partnership 夥伴創作者開發及營運。你將發揮對知識與內容變現、影響力變現的精準判斷力,找到你心中的潛力新星或有聲量的中大型創作者加入 vocus。
Thumbnail
創作者營運專員/經理(Operations Specialist/Manager)將負責對平台成長及收入至關重要的 Partnership 夥伴創作者開發及營運。你將發揮對知識與內容變現、影響力變現的精準判斷力,找到你心中的潛力新星或有聲量的中大型創作者加入 vocus。
Thumbnail
「我們的地理課是歷史,歷史課是神話」——出自《台灣使用指南》中施益堅引述台灣太太對過去台灣政權在教育中灌輸與說服人民我們的是中國正統政權的形容。 2024年相比2023年重拾對閱讀的習慣和練習,更多的是在社會有許多波動下的思考,也對於歷史和國家的事情比較有探索精神,因此在總統大選返鄉時看的《台灣使
Thumbnail
「我們的地理課是歷史,歷史課是神話」——出自《台灣使用指南》中施益堅引述台灣太太對過去台灣政權在教育中灌輸與說服人民我們的是中國正統政權的形容。 2024年相比2023年重拾對閱讀的習慣和練習,更多的是在社會有許多波動下的思考,也對於歷史和國家的事情比較有探索精神,因此在總統大選返鄉時看的《台灣使
Thumbnail
這本書出版的時候我才兩歲,快要二十年過去了,我想說說我眼中的台灣。
Thumbnail
這本書出版的時候我才兩歲,快要二十年過去了,我想說說我眼中的台灣。
Thumbnail
『中華文化』是附身在台灣文化上的最強咒語,是一道『台灣國族』成形所需要跨過的一道最高障礙,也是筆者們寫得最吃力、且還未完全理解消化的一篇論述。十個台灣人有九個同意:台灣保留了五千年的傳統『中華文化』?!
Thumbnail
『中華文化』是附身在台灣文化上的最強咒語,是一道『台灣國族』成形所需要跨過的一道最高障礙,也是筆者們寫得最吃力、且還未完全理解消化的一篇論述。十個台灣人有九個同意:台灣保留了五千年的傳統『中華文化』?!
Thumbnail
為什麼要寫台灣文化?大家心目中的台灣文化又是什麼呢?
Thumbnail
為什麼要寫台灣文化?大家心目中的台灣文化又是什麼呢?
Thumbnail
台灣是個有趣的地方。生活在同一塊土地上的人們,對於這小島有著很不一樣的認同。而一海之遙的中國,對台灣,又是另一種想望。即便號稱同文同種,但卻好似說著平行的語言,對話總交不在一塊兒。於是彼此爭鬧不休,彷彿永難休止。
Thumbnail
台灣是個有趣的地方。生活在同一塊土地上的人們,對於這小島有著很不一樣的認同。而一海之遙的中國,對台灣,又是另一種想望。即便號稱同文同種,但卻好似說著平行的語言,對話總交不在一塊兒。於是彼此爭鬧不休,彷彿永難休止。
Thumbnail
為什麼駐海外的台灣人都特別喜歡挑起台灣議題?不是因為我們自認知識宏闊,而是因為在異地生存的每一刻,都會有各種人、各種事件、用各種方法在提醒你,應該要認得自己到底是誰。
Thumbnail
為什麼駐海外的台灣人都特別喜歡挑起台灣議題?不是因為我們自認知識宏闊,而是因為在異地生存的每一刻,都會有各種人、各種事件、用各種方法在提醒你,應該要認得自己到底是誰。
Thumbnail
撰寫:鄭文翔 “台灣文化”是什麼? 若要分析什麼是台灣文化,或許該從對“文化”的定義開始。簡單來看,文化就是社會中的語言、文字、風土民情、生活習慣、思想、以及綜合實力的加總,分別從物質、制度與精神層次構築而成。 比如說,從中國大陸沿襲至今仍在台灣使用的注音符號教學與正體漢字、香火鼎盛的廟宇祭祀
Thumbnail
撰寫:鄭文翔 “台灣文化”是什麼? 若要分析什麼是台灣文化,或許該從對“文化”的定義開始。簡單來看,文化就是社會中的語言、文字、風土民情、生活習慣、思想、以及綜合實力的加總,分別從物質、制度與精神層次構築而成。 比如說,從中國大陸沿襲至今仍在台灣使用的注音符號教學與正體漢字、香火鼎盛的廟宇祭祀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