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台灣文化(一):台灣文化需要被重新建構

更新 發佈閱讀 8 分鐘

(2025.06.25. 因為方格子版面更新,以致許多圖片排版直接被吃掉,加上文章的某些觀念,筆者已經不再認同。最新的觀點,請以《台灣文化困境:『中華』的解構》為主,想要直接知道台灣具體有何文化特色,請進這個房間:台灣獨特文化。)

為什麼要寫台灣文化?

大家心目中的台灣文化又是什麼呢?

提到『台灣文化』,比起給出直述句,多數人都會開玩笑地先問:「台灣有文化嗎?」態度比較認真的,可能就像背數學公式地說:「珍珠奶茶」、「原住民文化」、「台灣保存中華文化的傳統和精隨」、「台灣是多元文化」等等。

台灣街頭有很多連鎖飲料店

但若再細問些為什麼?

更多具體例證是?

這些名詞背後的脈絡是?

多數人都會面有難色,斷斷續續地再也說不出話來了。

如果我是外國人,聽到台灣人跟我介紹珍奶、小籠包、蚵仔煎等等,我只會理解到『台灣人很愛吃』。

根據政大於近數十年所作的台灣認同的調查,截至2020年,約七成的民眾認同自己是台灣人,創下了歷史新高。該年年初的選舉,這座島嶼的住民,也用神聖的一票拒絕步上香港的後塵。

政體上,多數人都非常清楚,台灣和中國現在、未來都不會是一個國家。有關各種法理台獨、國際法的論述,在同溫層已經被廣泛地討論。然而,除了政治制度,『文化』對於形塑『國族認同(National Identity)』也至關重要要形成兩個完整、各自獨立的國家,完整的文化界線實屬正常

2018年,在高雄舊火車站前站(已拆除)的東澳公投聯署。

『中華文化』是中共目前對台統戰最得心應手的施力點,而台灣上從政府、下至民間,幾乎沒有任何抗性。許多台派同溫層並不太關注的長遠的文化議題,就算關心了也僅限於幾個零星、沒有充分連結的論點;

網路上能查到的前幾筆『宏篇大論』,幾乎無一例外地將台灣文化說成是『保留中華文化』(台灣應該有野心成為文化大國,為什麼不?)。鮮少有人『從台灣的角度』,發展出一套更宏觀的論述來解讀台灣已經累積數百年的文化——這正是本文書寫的目的。

身為正港台灣人的你,認知到台灣不屬於中國,但對於更深一層的文化認同感到徬徨、焦慮,而出現開頭的幾種反應,那這篇文章絕對值得你一看。本文除了會分析造成這些反應的前因後果,也會提出一套不同於傳統的觀點來解釋台灣文化。

探討文化的角度

除了公民課本的文化三層次:器物、法制、精神之外。筆者以為,文化也應該從歷史(天;時間)、地理(地;空間)和血緣團體(人;文化的主角)全面思考。

天時』:狹義來說,就是發生在這片土地的歷史。台灣的歷史不是垂直傳承自『大陸』,而是和『大陸』平行發展。當紅台片《海角七號》、真實的紀錄片《灣生回家》(發起者有爭議,但故事本身沒有),直到最近爆紅的《返校》,還有眾所期盼的《斯卡羅》等等,都是依附在台灣史背景上的創作題材。世界上沒有一個國家可以說出一樣的故事,中國也不行。

旗津砲台

地利』:如果再加上台灣本身的地理條件,文化就會產生更加多元與獨特的樣貌。例如:同樣是一陣九降風,在新竹可以吹出客家人的柿餅和米粉;在鹿港,卻是為了擋風,發展出九曲巷的城市規劃。澎湖則是因為地質條件,當地的建材多有玄武岩和咾咕石。郁永河筆下的《北投琉穴記》,乃至日治時期盛行於的溫泉文化,都脫離不了自然地理環境的塑造。

北投溫泉博物館

人和』:血緣上,南島系原住民和『閩南系移民後代』的文化背景就有很大的差異;但另一方面,因為處在同一塊土地,面對同樣的殖民政權,人與人的連結讓曾經械鬥的泉漳現今已然趨同,新生語言『台灣台語』的『泉漳濫』即是最好的例子。

而中國廈門話(閩南語)雖說和台灣台語互通程度高,但近來被認為應是同安話吸收其他閩南語的變體(參考資料),而非單純『泉漳濫』,且其口音、用字遣詞和台語也有差異,此差異約有 10%(參考資料)。

不過,互通程度高的語言世界上很多,像是西班牙語和義大利語;甚至,印尼語根本就是馬來語的方言。且在文創能量、使用人口數、法規、現代辭典編纂,都是台灣擁有壓倒性的優勢。故而,台灣台語不應該一味被稱作是閩南語(延伸閱讀:台灣台語的折衷式新創語)。

資料使用授權:有字畫學(未經允許請勿隨意使用)。

而在面對共同敵人蔣氏政權的時候,全島不同族群間也曾有緊密的合作。血緣雖然在文化乃至國族的成形中扮演一定角色,但也非必然。

祖先是誰?從哪裡來的?不應該變成文化的第一順位。然而,血統,不但是中共統戰的重要依據,也是近來文化走向狹隘的原因之一,本篇稍後會提到。

台灣的四大文化圈

若以筆者以上述的『天時』、『地利』、『人和』等三要素,台灣島上的文化可以很粗略地建構為以下的四個文化圈:

第一類是南島語系的①原住民(傳統的分法是高山族和平埔族),這應該是比較沒有爭議的分類。

原住民文化圈雖然是最少數、也流失了不少基底(例如那些不斷死亡的語言)。但弔詭的是,總人口不到五趴的原住民反而比較不會存在文化認同的問題,甚至最常被推舉為台灣文化特色。

明明我們多數人都不是原住民?身活經驗當中也鮮少與傳統原住民文化息息相關?我們有什麼資格一再消費原住民?(延伸閱讀:只有原住民文化能代表台灣?)。

高雄茂林風景區的原住民聚落

第二類和三類文化圈則是以1945~1949年間作為斷點,以清帝國為古典文化底蒂和日本帝國為現代文化依憑的本島人(即二戰後的『本省人』),本島人根據語言又可分為②台語系本島人③客語系本島人

台語系本島人是台灣的絕大多數(占比約七到八成),也是陷入文化認同焦慮最嚴重的一群。接下來也會以『台灣文化』稱之,以方便後續的論述;

至於客語系,筆者的理解並不多。只大約知道,台灣除了桃竹苗、高雄美濃、屏東市等縣市有關係較為緊密且固定的客家族群之外,其他地區的客語人只要通婚,多半一兩代內就會被台語人同化。筆者外公就是紹安客,但因為舉家搬遷,受到台語人的同化,外公本身根本不講客語了,僅存聽力。

鹿港新整修好的古厝

最後一個則是那些1949年為大限、跟著國民黨逃難來台的④中華民國人,簡稱中國人(華國人),文化組成是『號稱』有五千年悠久底蘊的『中華文化』。所謂的外省、本省之分,其實本質是兩個早已平行生成的不同國族:『台灣人』與『中國人』。

華國人的歷史記憶和台灣其他三個族群是完全不同的,卻以少數之姿強力竄改多數本島人的歷史記憶。當年僅占兩成的中國人,透過政治手段,例如:有計畫地屠殺和迫害台灣本土文化菁英,透過中華文化復興運動(台灣版文革)、推行『國語』等等。

自此,台灣人的原生語言(台灣台語、台灣客語)被貶為低華語一階的方言(閩南語),台灣文化則漸漸變成『沒文化』、保留『中國文化』或中華文化的分支變體(延伸閱讀:『脫中入亞』的台灣文化)。

又因為同樣建立於近代民族主義,中華民國(舊中國)和中華人民共和國(新中國),近年來在文化上的『共感性』愈來愈強。以至於當年受到洗腦而台灣人,先是認同了中華民國的文化論述,也接著在近年愈來愈難以抵抗中共的文化統戰論述(延伸閱讀:只有民主自由終究無法台獨)。

接下來的幾篇文章,將會一一點出許多人對於台灣文化普遍的誤區。同時,也會整理一些個人的想法,以期拋磚引玉,讓更多人對於建構台灣主體文化有更多深入的看法。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台灣文化鬥陣
47會員
56內容數
關於台灣文化,我們一直認為:『台灣保留博大精深的傳統中華文化精隨』、『只有原住民文化能代表台灣』、『台灣沒有文化』等等,真的是這樣嗎?面對中國不間斷地文化統戰,許多台派並不是特別關心文化這一塊;或是就算關心了,也鮮少有人能提出『跳脫中華』的論述系統。這裡希望能拋磚引玉,提供台派一個思考自身文化窗口。
台灣文化鬥陣的其他內容
2024/08/09
台灣是多元族群文化--常被台派拿來當作否定自身為華人的擋箭牌。他們會開始切香腸:台灣文化中有中華、南島、日本文化等等,所以台灣文化都外來的?真正中立理性的論述方式,應該是將兩者視為對等:『台灣文化和中華文化有相似相異的地方』,只有從這個視角出發,才有可能看出台灣文化更廣更深的發展性。
Thumbnail
2024/08/09
台灣是多元族群文化--常被台派拿來當作否定自身為華人的擋箭牌。他們會開始切香腸:台灣文化中有中華、南島、日本文化等等,所以台灣文化都外來的?真正中立理性的論述方式,應該是將兩者視為對等:『台灣文化和中華文化有相似相異的地方』,只有從這個視角出發,才有可能看出台灣文化更廣更深的發展性。
Thumbnail
2024/03/09
在國際場合,台灣被強制冠上中國的命名 Chinese Taipei;在島內,各種過去中華黨國對台灣人的錯誤命名與矮化,也為台派沿用至今,例如:『閩南語』、『本省人』、『中華文化』等等,都是一種試圖將台灣人合理化為中國人的話術。當這些名詞成了日常慣用,甚至成為學術正確,那意識形態的中國化也宣告完成。
Thumbnail
2024/03/09
在國際場合,台灣被強制冠上中國的命名 Chinese Taipei;在島內,各種過去中華黨國對台灣人的錯誤命名與矮化,也為台派沿用至今,例如:『閩南語』、『本省人』、『中華文化』等等,都是一種試圖將台灣人合理化為中國人的話術。當這些名詞成了日常慣用,甚至成為學術正確,那意識形態的中國化也宣告完成。
Thumbnail
2023/07/02
新中國的文化統戰,和舊中國半個世紀以上的黨國教育,灌輸給台灣人最毒的三概念分別是:中華文化、華人和閩南語。近來台派最喜歡的『神主牌』,是基於理性與法制的認知,是無法處理台灣人內建許久的中華文化情感。而這樣非理性的情感,也曾造成二二八台灣菁英和社會對中國的誤判。希望這代可以好好處理台灣文化認同的議題。
Thumbnail
2023/07/02
新中國的文化統戰,和舊中國半個世紀以上的黨國教育,灌輸給台灣人最毒的三概念分別是:中華文化、華人和閩南語。近來台派最喜歡的『神主牌』,是基於理性與法制的認知,是無法處理台灣人內建許久的中華文化情感。而這樣非理性的情感,也曾造成二二八台灣菁英和社會對中國的誤判。希望這代可以好好處理台灣文化認同的議題。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台灣是多元族群文化--常被台派拿來當作否定自身為華人的擋箭牌。他們會開始切香腸:台灣文化中有中華、南島、日本文化等等,所以台灣文化都外來的?真正中立理性的論述方式,應該是將兩者視為對等:『台灣文化和中華文化有相似相異的地方』,只有從這個視角出發,才有可能看出台灣文化更廣更深的發展性。
Thumbnail
台灣是多元族群文化--常被台派拿來當作否定自身為華人的擋箭牌。他們會開始切香腸:台灣文化中有中華、南島、日本文化等等,所以台灣文化都外來的?真正中立理性的論述方式,應該是將兩者視為對等:『台灣文化和中華文化有相似相異的地方』,只有從這個視角出發,才有可能看出台灣文化更廣更深的發展性。
Thumbnail
『台灣保留傳統中華文化』是一個籠統,甚至是低級且惡意的文化觀點。而在這篇華迷系列中,我們將要質疑台灣文化『保留傳統』的合理性。台灣不但沒有保留傳統,反而在百年前就早已經打破傳統,走出屬於自己的一條路──非清國、非日本、非西洋,而是『清和洋折衷』的獨特『台式』。
Thumbnail
『台灣保留傳統中華文化』是一個籠統,甚至是低級且惡意的文化觀點。而在這篇華迷系列中,我們將要質疑台灣文化『保留傳統』的合理性。台灣不但沒有保留傳統,反而在百年前就早已經打破傳統,走出屬於自己的一條路──非清國、非日本、非西洋,而是『清和洋折衷』的獨特『台式』。
Thumbnail
『中華文化』是附身在台灣文化上的最強咒語,是一道『台灣國族』成形所需要跨過的一道最高障礙,也是筆者們寫得最吃力、且還未完全理解消化的一篇論述。十個台灣人有九個同意:台灣保留了五千年的傳統『中華文化』?!
Thumbnail
『中華文化』是附身在台灣文化上的最強咒語,是一道『台灣國族』成形所需要跨過的一道最高障礙,也是筆者們寫得最吃力、且還未完全理解消化的一篇論述。十個台灣人有九個同意:台灣保留了五千年的傳統『中華文化』?!
Thumbnail
很更多人在面對中國(與中華文化)的時候,喜歡拿出一套『台灣人普遍有原住民血統』來做為二元對抗的有力論述。或者,每當有國際友人詢問台灣有什麼文化可以拿出來時(換日線有很多這種文章),多數人多半也不會漏掉『原住民文化』,但當你問這些台灣人對於原住民文化的了解......?
Thumbnail
很更多人在面對中國(與中華文化)的時候,喜歡拿出一套『台灣人普遍有原住民血統』來做為二元對抗的有力論述。或者,每當有國際友人詢問台灣有什麼文化可以拿出來時(換日線有很多這種文章),多數人多半也不會漏掉『原住民文化』,但當你問這些台灣人對於原住民文化的了解......?
Thumbnail
只要打開新聞、YouTube等等媒體,許多會來台灣的外國人,不管是長期居留工作、留學(學中文),或是短及旅遊,幾乎都會將『台灣保留最完整中華文化』、『使用古老又優美的繁體中文』納入他們來台的最大動機,和『台灣最美的風景是人』幾乎是可以並列的優點。尤其,當一些Youtuber或國際媒體近一步簡述台灣歷
Thumbnail
只要打開新聞、YouTube等等媒體,許多會來台灣的外國人,不管是長期居留工作、留學(學中文),或是短及旅遊,幾乎都會將『台灣保留最完整中華文化』、『使用古老又優美的繁體中文』納入他們來台的最大動機,和『台灣最美的風景是人』幾乎是可以並列的優點。尤其,當一些Youtuber或國際媒體近一步簡述台灣歷
Thumbnail
台灣有文化嗎?!這句話表面上是個問句,但從許多台灣人的嘴裡說出來,更像是哀怨的肯定句。甚至,我們的文化自信已經低落到開始會自我傷害的程度了。舅舅是台灣真的沒有文化,還是你根本沒有發現台灣文化?
Thumbnail
台灣有文化嗎?!這句話表面上是個問句,但從許多台灣人的嘴裡說出來,更像是哀怨的肯定句。甚至,我們的文化自信已經低落到開始會自我傷害的程度了。舅舅是台灣真的沒有文化,還是你根本沒有發現台灣文化?
Thumbnail
為什麼要寫台灣文化?大家心目中的台灣文化又是什麼呢?
Thumbnail
為什麼要寫台灣文化?大家心目中的台灣文化又是什麼呢?
Thumbnail
熱愛土地熱愛自然的人,必然也熱愛旅行與人交流,因為了解土地就必須要了解人。人,才是每個故事的載體,而故事傳著傳著就變成了一個文化體系,有了自己發展壯大的生命力。
Thumbnail
熱愛土地熱愛自然的人,必然也熱愛旅行與人交流,因為了解土地就必須要了解人。人,才是每個故事的載體,而故事傳著傳著就變成了一個文化體系,有了自己發展壯大的生命力。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