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即不離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世間萬事萬物是因緣聚合而成,它有生就有滅。

生老病死、成住壞空是必然,是常。只差別在變化速度快慢而已。

對於我們最寶貝的身體,其實只是四大假合的有機組合體,僅供我們生命週期使用而已,一如車子提供我們道路駕駛,它終有不堪用報廢時候。

韓國新羅時代僧人元曉大師說:「即使餵食香甜的美食、疼惜愛護,我們的肉體必然還是會倒塌;即使用絲綢包裹、細膩地保護,生命終究有盡頭。」這就是生命的實相。

我們即便了悟四大假合的身體,它是假的,猶如空花,僅是借我們暫時使用,必會倒塌走到盡頭;但也要保持惜物的心,恭謹使用,不放縱它也不以攀緣心執持它。

佛經有一公案:

優波先那比丘尼被毒蛇咬傷,佛陀弟子舍利弗趕去探望她。問她:「痛嗎?」她回說:「身痛心不痛,因爲身及毒蛇都是假的,我的心不受干擾!」

舍利弗讚嘆道:

「生命最美的時刻是—生命結束的剎那,用空性來對待生命。」

能夠如此不即不離對待自己的身體,將是何等灑脫自在!

avatar-img
8會員
62內容數
重整人生之路 碎片中拼貼 細縫透出微光 循光找到出路 不完美但完整了自己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重整人生 的其他內容
故事情節之外的餘韻,總勾起讀者心靈深處層層的浪濤。 她漸漸明白,這個世上確實有一種會讓人丟了魂的病。不是那種表面的,好比體力、精神之類的,而是人自己養在身體裡的,能將內心深處至關緊要的魂魄奪走的一種病。
作者記錄他母親八十歲到八十九歲間的失智生活。作家冷靜、細膩地觀察,是一個兒子對母親的愛,更是一代文豪對「生」之命題的關照。
#這個悲傷的故事觸動曾經歷創傷的人內心的糾結不爲人知的莫名自卑 #知道創傷並不可怕那不是自己的錯 #心理的傷只有和自己和好和解人生才能有解 #陪伴受傷者也需要觀照自己的所能 #它是悲傷的故事但不是悲觀的故事真實映照人生的千羅萬象 #漫長的閱讀過程能獲得療癒也可真切反思
在2024的歲末深深領悟 病痛苦難是化了妝的禮物 現在看到的每個人都是善人 遇到的事都能接受 感恩所遇到的人事物 感恩是臣服的起步
百年孤寂,以魔幻的手法談命運的不可逆。繁花似錦也罷、落魄殘缺也罷,人的內心都有著無言以對的孤寂空洞。現實的世界,世世代代也毫無差別的上演著⋯。
故事情節之外的餘韻,總勾起讀者心靈深處層層的浪濤。 她漸漸明白,這個世上確實有一種會讓人丟了魂的病。不是那種表面的,好比體力、精神之類的,而是人自己養在身體裡的,能將內心深處至關緊要的魂魄奪走的一種病。
作者記錄他母親八十歲到八十九歲間的失智生活。作家冷靜、細膩地觀察,是一個兒子對母親的愛,更是一代文豪對「生」之命題的關照。
#這個悲傷的故事觸動曾經歷創傷的人內心的糾結不爲人知的莫名自卑 #知道創傷並不可怕那不是自己的錯 #心理的傷只有和自己和好和解人生才能有解 #陪伴受傷者也需要觀照自己的所能 #它是悲傷的故事但不是悲觀的故事真實映照人生的千羅萬象 #漫長的閱讀過程能獲得療癒也可真切反思
在2024的歲末深深領悟 病痛苦難是化了妝的禮物 現在看到的每個人都是善人 遇到的事都能接受 感恩所遇到的人事物 感恩是臣服的起步
百年孤寂,以魔幻的手法談命運的不可逆。繁花似錦也罷、落魄殘缺也罷,人的內心都有著無言以對的孤寂空洞。現實的世界,世世代代也毫無差別的上演著⋯。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萬法因緣生。」   「悉知一切萬物皆無所從來。但依所作為故有緣起。因緣而生。因緣而滅。」
中醫學將人體看成一個整體,強調了人與天地自然界以及社會環境之間的密不可分性。 瞭解和掌握這些原則有助於人們更好地保護和改善自己的健康。
Thumbnail
可能包含敏感內容
我們如何知道我們所知道的東西? 知道與表達是相異的存在,而「知道」可以透過體驗與經歷,更高的層次是邏輯先行,而至高無上的層次是一以貫之的創造。 而以上三個層次又息息相關、生生不息。 所以「道可道,非常道。」
Thumbnail
死,從來就不是結束,卻永遠都是開始。死,是打開門,而不是關起來。 當你了解生命是永恆的,你就了解死是你的幻象,是為了讓你非常關切你的肉體,因而幫助你相信你是你的肉體。然而你不是你的肉體,因此,肉體的毀滅對你沒有關係。 死應該教你的是,生命才是真的;而生命應當教你的是,不可避免的不是死,而是無常(
Thumbnail
因為有死亡,身體是不能帶往來世的, 它是像瓦器一樣脆弱不可依靠的東西。 不用在身體之上安立什麼很堅固的執著, 因為它就是會壞、就是會老、就是會變。 在生與死的思考之中, 我們要非常清楚—唯有「法」, 才是永久的依靠! ---引自《希望‧新生》心之勇士│福智
Thumbnail
放空,是生命本來的模樣
當我們,成為生命的那一刻,就是與萬物交換的開始。
Thumbnail
宇宙間舉凡一切會動的東西,最終都會壞去,因常性不可得,我們執意著那些必然會逝去的,孰不知這一切在壞盡的最終,還是會由一種截然不同的立場、
Thumbnail
是的,即使我們死後,變化仍然存在。 從物質層面來看,我們的身體會在死亡後分解,成為其他生物的養分。這就意味著,即使我們不再存在,我們的物質仍然會繼續在宇宙中循環,並以新的形式存在下去。 從精神層面來看,我們的思想和情感也會在死亡後繼續存在。
Thumbnail
  「萬法因緣生。」   「悉知一切萬物皆無所從來。但依所作為故有緣起。因緣而生。因緣而滅。」
中醫學將人體看成一個整體,強調了人與天地自然界以及社會環境之間的密不可分性。 瞭解和掌握這些原則有助於人們更好地保護和改善自己的健康。
Thumbnail
可能包含敏感內容
我們如何知道我們所知道的東西? 知道與表達是相異的存在,而「知道」可以透過體驗與經歷,更高的層次是邏輯先行,而至高無上的層次是一以貫之的創造。 而以上三個層次又息息相關、生生不息。 所以「道可道,非常道。」
Thumbnail
死,從來就不是結束,卻永遠都是開始。死,是打開門,而不是關起來。 當你了解生命是永恆的,你就了解死是你的幻象,是為了讓你非常關切你的肉體,因而幫助你相信你是你的肉體。然而你不是你的肉體,因此,肉體的毀滅對你沒有關係。 死應該教你的是,生命才是真的;而生命應當教你的是,不可避免的不是死,而是無常(
Thumbnail
因為有死亡,身體是不能帶往來世的, 它是像瓦器一樣脆弱不可依靠的東西。 不用在身體之上安立什麼很堅固的執著, 因為它就是會壞、就是會老、就是會變。 在生與死的思考之中, 我們要非常清楚—唯有「法」, 才是永久的依靠! ---引自《希望‧新生》心之勇士│福智
Thumbnail
放空,是生命本來的模樣
當我們,成為生命的那一刻,就是與萬物交換的開始。
Thumbnail
宇宙間舉凡一切會動的東西,最終都會壞去,因常性不可得,我們執意著那些必然會逝去的,孰不知這一切在壞盡的最終,還是會由一種截然不同的立場、
Thumbnail
是的,即使我們死後,變化仍然存在。 從物質層面來看,我們的身體會在死亡後分解,成為其他生物的養分。這就意味著,即使我們不再存在,我們的物質仍然會繼續在宇宙中循環,並以新的形式存在下去。 從精神層面來看,我們的思想和情感也會在死亡後繼續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