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農曆新年,家戶沉浸在放假與慶祝的氛圍中,有些是因為過年,想要討個好綵頭,換個大紅的門面;更多的是有個長假能出門遊玩。不過,在農曆新年氣氛衰弱的現在,似乎還是避諱談到死。
近日,原神的海燈節活動,劇情文本中透露某個高齡長者屆離世不遠,引起網友討論:是否有觸人霉頭的疑慮。然則,我認為是中華民族的本質,讓「死」這件事變成禁忌。
「未知生,焉知死」只是勉人努力的話術,反而開啟中國二千餘年的畏死之心;再來東漢產生的紙錢,活絡了冥界的「經濟體系」;之後,佛教、道教進一步闡述死後靈魂如何遭受折磨,甚至不斷不斷有脫離輪迴之外的惡鬼擾亂人間的故事,為活人添加一層又一層的緊箍咒。中華人的信仰畢竟不若西方那樣,相信上帝、相信基督,心中向善自然得永生,人死後不會變成惡靈,作惡的始終是那些有怪能的天使、惡魔、精靈。
所以相較於西方人,中華民族的「生死之界」並不壁壘分明,似乎只要踩錯一步就會穿越般令人膽顫,令人想要避諱。但是,不知是幸還是不幸,德先生與賽先生傳入中國,中華民族受理性薰陶已百餘年,加上現代科技日新月異,古老的警言與習俗逐漸失去重量,現代年輕人對禁忌不若長輩敬重,卻也不習慣談論死。取而代之的是虛誇的形容詞,如「累得要死」、「你想死是不是」等情緒用語,「死」反倒成為年輕人渲洩自身情緒用詞,這或許也是一種避諱吧,我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