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夢繕喜、唐吉訶德或 Hardoff 等日本零售商,陸續來台展店。對我們消費者來說,他們能夠帶來更多選擇,當然我也很歡迎。不過我覺得許多日本零售業來台灣開店,太過於強調來自日本,而忽略本土化,無論是價格或商品上,都顯得缺乏優勢。
夢繕喜,類似於特力屋的大型五金行,無論是五金工具、水電材料或生活用品等,什麼東西都有賣。這類的店在台灣算是較少見,所以優勢還是有的。不過裡面賣的東西,大概9成是日本進口的商品,而1成左右的商品則是台灣本土的商品。主要是因為水電材料,台灣的規格可能與日本有所不同,所以會有較多台灣本土的商品。不過價格都略高於一般五金行,似乎也沒有什麼原因一定要在這裡買台灣本土的商品。
而我這裡說的日本進口商品,並不一定是指日本製造的東西,仔細看產地就可以知道,很多商品都是中國製造的。我不是說中國製造不好,但台灣很多公司都有做五金工具類的產品,他們把針對日本市場的產品,直接搬來台灣賣,價格上自然沒有優勢。你可以在一般五金行買到台灣製造40元的螺絲起子,你會想要花 100 元去購買包裝上標了日文,卻是中國製造的螺絲起子?
像我上次想要買可彎曲磁吸棒,發現夢繕喜賣將近 1000 元,而一般五金行只要 200 多元而已。這東西在功能或品質上,會有如此大的差異,以至於必須花上五倍的錢在夢繕喜買?
不只是價格,夢繕喜似乎也沒有針對台灣市場,仔細進行過市場調查。像是捲尺這種無論是專業師傅,或一般家庭都會用到的常見工具,他們好像也沒有瞭解台灣消費者的需求。他們店裡陳列的捲尺,主要分為日本知名品牌的高檔貨,以及日本不知名品牌的便宜貨兩種。總之,這兩種都是針對日本市場的捲尺。號稱「職人的店」的夢繕喜,竟然沒有賣那種有台尺和紅白字風水標示的傳統捲尺。他們以為直接把整個日本門市的商品都搬過來,台灣消費者就會買單嗎?
如果我們去特力屋,你會發現他們賣的捲尺,選擇非常多,不只是進口高檔貨,也有賣平價的傳統捲尺。消費者可以根據需求及預算,購買不同類型的捲尺。可見他們針對台灣市場,做過詳細的研究。
而唐吉訶德也有類似問題,那些日本商品的優勢是什麼?花80元買一個日本泡麵,還不如直接去外面小吃店吃麵還比較好吃又健康吧?而且很多日本食品也不是只有唐吉訶德才有賣,百貨公司地下的日系超市,甚至是一般大賣場都有賣。且唐吉訶德又沒有特別便宜,有什麼原因一定要去唐吉訶德買?
優衣庫、無印良品或宜得利等日本公司在台灣獲得成功,是必然有原因的。畢竟他們賣的都是獨家商品,如果消費者要買他們的商品,一定要去他們家選購,而他們的商品本身是有自己特色的。甚至他們也不只是直接把日本商品搬過來賣而已,也有賣針對台灣市場的獨家商品,這些應該都是他們在競爭激烈的台灣市場上能夠生存下去的原因吧。
反觀夢繕喜或唐吉訶德,不同於優衣庫或無印良品,他們只能算是純零售商,可取代性很高,價格上也沒有優勢。那麼,你會想要利用哪一點來吸引台灣消費者?
直接把日本的東西搬來台灣,把日幣當台幣賣,這種銷售策略長期來看是行不通的。畢竟現在很多網拍賣家都有做代購,要買日本商品透過代購買,比直接在這類實體店面買便宜許多,甚至你也可以直接去日本買就好了。
夢繕喜其實很可惜,因為這類大型五金行在台灣競爭對手大概只有特力屋而已,而夢繕喜賣的商品,比特力屋更專業一些,卻沒有好好利用他們的優勢。
這些日本公司在台灣的經營模式,或許短期來看行得通,但我覺得如果要在台灣落地生根,並且長期經營下去,必須要更加本土化才行。像是來自法國的家樂福,卻不見他們強調是法國公司,還能在台灣經營那麼久。因為他們夠本土化,已經完全融入台灣人的生活了。無須依靠來自法國這樣的背景來吸引台灣消費者。
後來夢繕喜台中太平店和桃園店,這兩間街邊店都收掉了,唐吉訶德也取消 24 小時營業了,顯然他們的經營狀況並不如預期。說到日本零售商,JUSCO(佳世客百貨)早期在台灣也有開過分店,卻也短短幾年就失敗收場。
這些日本公司,似乎始終脫離不了「來自日本」這樣的框架,以至於販售商品侷限於日本商品,價格自然也無法壓低。實際上,台灣消費者並不像日本人想的那樣,一昧的追求日本商品,而不考慮 CP 值。我認為這樣的經營方向,可能也和日本人對台灣人的優越感有一點關係。他們可能會覺得,只要強調來自日本,就會受台灣人的歡迎。這樣的思維,可能會影響整體經營方向。其實,海外展店並非只要把整個母國的東西搬過去就好,必須根據當地市場,進行適當的調整,才有辦法長久經營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