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或許是為了吸引讀者,而將「不上班賺更多」放超大在主標。但事實上,全書文眼是副標的「複合式職涯」,強調你的薪水是由不同收入所組成,而非只是單一來源(即傳統的正職薪水)。面對AI世代來臨,作者Emma Gannon認為,如何在新的工作型態中讓自己不過時、找尋全新的個人成功定義、未來職涯擅用科技自我賦能,會是複合式工作所能帶來的啟發。
複合式工作者:職涯不再是一座線性的階梯,而是可以前後左右攀爬的牆面
作為複合式工作者,你的人生途徑便脫離傳統大家想像中「步步高升」的職涯遊戲,這時,建立屬於自己的成功定義至關重要。當你以全新視角去看待職涯的組成,從你的興趣或擅長的事情,以拼圖的形式去擘劃自己想要的成分,新的圖像便隨之而來。
作者認為,經營副業並不代表一定要辭去正職工作,而是有工作以外的嗜好,能添加到你原本所做的事情上。我很喜歡作者提出的觀點:她認為,在生活中放上一些「個人複合物」,其實是一種自我照顧,所做的事情純粹是為了自己的心理健康或放鬆,又或是能發展並享受學習新技能的過程(當然,能因此獲得收入是更好不過)。複合式工作更需注意工作與生活的界線
現在有許多工作,無論是正職或是兼職,都擁有遠距辦公的權利;若是作為自由工作者,更是不受時間、空間的拘束。但在彈性自由的背後,作者提醒也要留意不要讓工作與生活過度混雜在一起,不然很容易就會陷入好像24小時全年無休的疲困狀態。作者提出3種避免過度混合的方法:
- 即便不進辦公室,也要為自己設定辦公時間。
- 午餐休息時間,不要看社群媒體(作者過往是社群媒體經理)。
- 讓自己對別人負責,例如若你總是懶於去運動,跟別人相約一起會是個好方法。
另外,避免他人的干擾也是保護自己時間與精力的重點,作者提出設下界線的3個訣竅:
- 預先控制期望:例如讓主管/同事知道,下班後不會回覆工作訊息。
- 採用「不在辦公室通知」:設定罐頭信件或行事曆。
- 連結到預先準備好的答案:可跟前一點連動,在通知信件中先列好常見的FAQ。
複合式工作法的10大要領
要開始複合式工作,作者提供以下建議:
一、找出自己的獨特混合:弄清楚你的「工作職稱」,亦即界定混合後的你是誰?以及該如何建立信心去推銷擁有許多組成部分的自己。通常找出不同技能之間的共通主題會是一個可嘗試方向。
二、培養並維持一群微型受眾:亦即一群真正實在的觀眾,因為你所做的事情認識你。漲粉不是目標,重點TA是真的能為你帶來轉換的人。要能培養這樣的受眾,作者認為可行的做法包括:
- 認真傾聽與回應。
- 發文要有意識,發文前要問自己為什麼要發這種文。
- 展現真實,盡可能貼近現實生活中的你。
- 安排小型活動或聚會。
- 提供價值,無論是機會、資訊、贈品、訣竅等,始終都要回頭去想「為什麼」要這樣做。
- 開辦電子報。
- 發文頻率及追蹤者都是「重質」大於「重量」。
三、始終處於測試模式:持續學習新知與技能,並利用受眾測試新想法(例如投票收集意見)。時刻微加改善新功能,不用大改版。
四、接納個人化時代:了解自己最適合在哪種環境工作?目前工作型態中,適合自己的地方有哪些?
五、做自己的公關與行銷部門:去了解與你類似的人、品牌、志同道合者、可能對你的產品/內容有興趣的人,都在看什麼?透過觀察「同溫層」的觀眾群、追蹤其追蹤者,或互相feat的方式,為雙方各自帶來新訪客。
六、你不必辭掉你的正職:這能在經營副業的初期,降低你的經濟風險。
七、複合式工作者不是多工者:雖然可能同時擁有多樣專案或身分,但你在進行其中某項事物時,仍能完全專注於手頭上的任務。
八、微型行動,微型思考:善用及思考如何達成每天的小成就,並在持續學習的過程中,學會洞察產業整體趨勢。
九、善用精力:了解自己身體、心理和個人節奏,記下會讓你精力充沛和消耗精力的事,或是精力的高峰與低谷,以將時間做更有效率的個人化安排。
十、別替別人免費做事。
複合工作者如何吸引更多連結、拓展商務機會?
關於這個問題,作者提供9個要點:
- 避免在網上發輕率爭辯型的文章或留言,注意自己的數位足跡。
- 貼文發出前認真檢查。
- 挑選適合自己的平台:例如是重圖像/短影音的IG、發短文的X(以前的Twitter)、還是自行架設網頁。
- 自我行銷很重要,但要保持平衡,不要為了分享而分享。
- 要花心思投資你的視覺呈現。
- 擁有一個有格調的Email。
- 檢查你的個人頁面是否有區分公共與私人頁面。
- 花時間做好SEO,讓自己的網頁能出現在Google第一頁。
- 平時就要做功課,留意自己在線上時,什麼會吸引你的目光。
作者提醒,作為複合式工作者,重點不是你認識誰,而是誰認識你,要建立別人與你的信任關係,讓人能立刻覺得「我知道你在幹嘛」。
另外,複合式工作帶來的好處,是提供彈性,緩解朝九晚五被綁在辦公桌前的痛苦,但請拿掉「當自己老闆」的濾鏡,不要錯將工作解讀為擺脫不想做的事,或不用跟不想共事的人為伍。畢竟不管如何,你終究都會有客戶存在,跟單一正職比起來,要負責的對象搞不好更多。自由的背後,是自律與選擇。作者提醒,請精挑細選你參與的專案,有策略地在過程中,建立你自己的個人品牌,才能達成工作自主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