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中風了|19 原來「人會走路」是這麼厲害的事!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菜籃手

談到「張力」,中風過的人幾乎都有,有的病人會去打肉毒桿菌暫時消除張力以利復健,我並沒有去注射肉毒桿菌,但我表現出的形式是左手容易不自覺地舉到我的腰際(風友俗稱的「菜籃手」),左腳稍一緊張就會五個腳趾會縮攏蜷蛐起來,另一個我懷疑有關的張力現象之一是睡覺腳平放時,過一段時間後,腳會不自主地抽搐好幾下,有點像我以前學過的「不寧腿 」。另有一陣子,我只要到睡覺時間,躺臥在床上時,就會感覺我「骨頭快散掉」,而且要大口呼氣幾下才覺得適應躺平。

出現門牙縫

 中風的另一個影響是我的牙齒,當我可以站起到洗手間盥洗,大概是中風那年8月多左右,自我第一次生病後照鏡,赫我然發現我上排的門牙和門牙間多了隙縫,再加上我原本就晃動的幾顆牙齒,我當下實在是太驚嚇了,我沒想到近三個月使用鼻胃管沒有用嘴咬東西,會使我的牙齦退化至此,我上排門牙間原本沒有隙縫,會搖動的幾顆牙本來就是該年5月下旬要做處理,我知道我生病前刷牙牙齦會出血,已然在五月下旬和牙醫診所預約好要做處理,無奈就先中風生病了。我有一個印象在住院時他們有會診牙科,牙科的意見是以先不處理為原則。現在我出院了,狀況依舊,甚至多了門牙之間的縫縫,不過好消息是我的牙齒在刷牙時不再流血,這大概是生病中風後的唯一好處。於是我又和同一牙醫診所預約,在第一次預約7個多月後,開始讓醫生處理牙齒,到現在還在進行中,拔除了幾顆牙齒,施作了可缷除性的假牙,這些措施都讓我覺得提早步入老年。

由「生病之地」返回「人間世」

我有一種感覺,就是疾病過程是由「生病之地」逐漸降落在「人間世」的過程。所謂我「生病之地」是指環繞在疾病的一種界域、場域與氛圍,讓人感到沒法承接現實的環境氛圍。諸如在住院病房中,每天接觸的醫護人員,留在你身體的一些醫療處置(如鼻胃管、尿管、藥⋯⋯等)及你身體的症狀感,都讓你覺得你是一個「生病狀態的人」,整個人處在「生病之地」,遠離原先常態的人處在「人間世」,那是一種一個人的寂寥感。我在加護和普通病房的住院時期,就是覺自己處在於「生病之地」,我接觸互動的人事物都是常態的,而我是生病的,我看著他人走路時,會覺得他人很厲害,驚訝於他們都會走路,而「人會走路」是再也自然不過的常態事實,而「人會走路」的能力,我因為失去了而訝異;另一個發現是我開始接觸常態的世界時,會覺得不是那麼「理所當然」,日出日落、摩托車的聲音、 人聲鼎沸的嘈雜聲⋯⋯等,都讓我覺得興味盎然,特別有感。就好似在日劇「美麗人生」中,女主角町田幸子,在生命將盡之時,堅持如常地過日子,因為她知道,這是最美麗的風景(隱在日常生活之中)。

後來我出院回家初期,仍處於「生病之地」,在接觸原先常態的人事物,才覺得自己逐漸回到常態的「人間世」的世界,並明暸這個世界有它運作的規則,而我易於找到中文對應的英文字而講出英語的能力也消失不見了,並又逐漸回到「習以為常」的狀態。這個體驗中,有某種「人事漸逝,大地依舊」之感,頗有「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餘黃鶴樓」,或是清代文人全祖望的梅花嶺記中之述及「⋯⋯百年而後,予登嶺上,與客述忠烈遺言,無不淚下如雨⋯⋯」如此歷史情懷及既視感,也開始「人是過客,但念無常」 的狀態,我也因此常想起我已逝的父親,我不太意願用「適應」概念來簡化這個心態轉變的過程。

 既然人會逝去,大地依舊,那麼什麼是我來走這趟世間的意義?現在所感知的一切都是「空」嗎?我相信這是常被人討論的哲學議題。我沒有一個正確答案,我只知道盡我的力在這個時代這個環境協助他人,然後珍惜每個遭遇,如此活得比較平靜而富足;而跟我有關的人事物,我所處的時代與世界的樣子,將會聯輟著我一併與我消逝。在這疾病的影響下,我只能在當下把握持續復健。

順服身體的節奏

在居服員協助的時代我已經可以拄著拐杖走路,且可以短暫放拐,本來以為會很快可以不用拐杖,但是身體的復原有它的節奏,並不如我所想的那麼順利。我覺得問題在於中風後左膝蓋的彎曲控制程度不如正常的右膝蓋好,左膝蓋的彎曲控制很不好,無法像右膝蓋一樣精準微調,它一彎曲不是過彎就是打直; 第二個因素是左邊的平衡感因為中風被破壞了,我幾乎無法左腳單腳站立,走起路來人像喝醉酒,有時左搖右晃,所幸隨著時間,左腳平衡感得到改善,我曾經在練習左腳平衡感時摔了一跤,導致數天屁股疼痛;第三個重要因素,是我腳踝的動作太少,有所謂中風者的「垂足,翻腳刀」的現象,導致我抬腳往往不夠高,而容易磨擦到地板;後來我還整整練習了將近一年。現在我可以不用拐杖,雖然走起路來一跛一跛,上下樓梯仍需借助扶手。但是出了集合住宅社區的街上,還是要倚賴拐杖行走,以免陌生情況下的潛在風險。另外較大的兩個問題是眼睛不適導致暈眩以及左手的不靈活。眼睛不適及暈眩讓我一度以為會一直持續到餘生,所以我剛出院時很沮喪。想不到它也是很細微的回復,剛出院約半年都感覺差不多,只要轉頭,就感覺兩眼的對焦速度不同,需要好一些時間「合焦」,才有清晰的影像。後來感覺有好一些,兩眼的對焦落差減少,直到隔年八,九月落差更少,幾近一致。身體面部的感覺在前半年,像是眼窩被人打了重重的一下(雖然我沒有被人打過眼睛淤血的經驗,但我想像淤血的身體感在左眼部),後來覺得左眼部位一直有涼涼的感覺,在分別眨左、右眼才感覺到明顯不同,左眼周遭的肌肉比較「緊」,而右眼部分肌肉比「鬆」。

(閱讀困難者,可收聽「穗波心理師」Podcast EP119;中風主題系列亦製成Podcast,歡迎收聽,推薦給有需要的人)

追蹤「穗波心理師」FB粉絲專頁或加入「情感聊天室」可不定時收文章、podcast預告及貓相片

收聽「穗波心理師」podcast(專門談心理的podcast)

點擊「家庭Q&A-愛情、親情的心理師相談」免費提問

 

 


avatar-img
202會員
374內容數
歡迎來到「穗波心理師」沙龍。這是一個「生活、家庭、愛與人生」的領域,關注親情、愛情、婚姻、家庭及人生議題,先祝福大家都能遇見幸福、圓滿伴侶關係及維繫家庭。 我是執業臨床心理師,歡迎對上述議題留言,讓我可以用心理學的概念與你討論,或提出建議。也可以在下方留言你介紹自己,讓我有機會更認識你、一起交流成長,人生路上不寂寞!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穗波描述自己的中風復健歷程,從死亡陰影到逐步復原,分享其復健方法、心路歷程以及中風後遺症的影響,例如笑點過低、性慾降低、未來規劃困難等,並強調積極復健的重要性。
本文分享了作者在復健過程中面臨的身體狀況與心理變化,討論了在逆境中如何保持信心與勇氣。作者反思了對生命的理解,以及如何在面對疾病時接受現實、珍惜當下的生活態度。從心情的起伏到病友的支持,這段經歷讓作者對生命的體悟更加深刻,鼓勵讀者勇敢迎接生命中的挑戰與變化。
本文回顧了穗波在接受長照服務及復健過程中的經歷,分享了由專業人員提供的居家服務和費登奎斯療法,強調了大量練習和專業指導對中風患者恢復的重要性。穗波結合自身經歷,表達對社交媒體支持群體的感激,並探討了復健過程中的情緒反應和外部鼓勵的必要性。這篇文章旨在提供中風患者和照顧者對長照及復健過程的實用見解。
本文探討精神病患者在住院期間的心理工作,尤其是針對第一次住院的患者,如何協助他們認識疾病、管理症狀,並適應住院生活。透過促進患者的病識感和社會適應能力,臨床心理師的角色至關重要,旨在減少重複住院現象,並指導患者思考未來的人生規劃。文章提供具體建議與心理工作的目標,以幫助患者順利過渡到日常生活中。
本文分享穗波在中風後的復健過程中面對的困擾,包括控制尿失禁的挑戰及其情感反應,並探討了依賴他人的不安與康復經歷中的感人瞬間。文章中提到的探望者和支持者,無論是專業人士還是親友,都在作者的康復道路上扮演了重要角色,讓他逐漸重新建立自信和生活目標。
本文探討精神病患者的旋轉門效應,強調病識感的重要性,並分析患者重複住院的心理因素。提供的四個步驟,有助於加速病患的自我認識與症狀管理能力發展,減少重複住院的比例。透過理解病情及療程規劃,患者可以更有效地回歸社會,並改善生活品質,提供對於精神疾病理解的深入見解,適合患者及其家屬閱讀。
穗波描述自己的中風復健歷程,從死亡陰影到逐步復原,分享其復健方法、心路歷程以及中風後遺症的影響,例如笑點過低、性慾降低、未來規劃困難等,並強調積極復健的重要性。
本文分享了作者在復健過程中面臨的身體狀況與心理變化,討論了在逆境中如何保持信心與勇氣。作者反思了對生命的理解,以及如何在面對疾病時接受現實、珍惜當下的生活態度。從心情的起伏到病友的支持,這段經歷讓作者對生命的體悟更加深刻,鼓勵讀者勇敢迎接生命中的挑戰與變化。
本文回顧了穗波在接受長照服務及復健過程中的經歷,分享了由專業人員提供的居家服務和費登奎斯療法,強調了大量練習和專業指導對中風患者恢復的重要性。穗波結合自身經歷,表達對社交媒體支持群體的感激,並探討了復健過程中的情緒反應和外部鼓勵的必要性。這篇文章旨在提供中風患者和照顧者對長照及復健過程的實用見解。
本文探討精神病患者在住院期間的心理工作,尤其是針對第一次住院的患者,如何協助他們認識疾病、管理症狀,並適應住院生活。透過促進患者的病識感和社會適應能力,臨床心理師的角色至關重要,旨在減少重複住院現象,並指導患者思考未來的人生規劃。文章提供具體建議與心理工作的目標,以幫助患者順利過渡到日常生活中。
本文分享穗波在中風後的復健過程中面對的困擾,包括控制尿失禁的挑戰及其情感反應,並探討了依賴他人的不安與康復經歷中的感人瞬間。文章中提到的探望者和支持者,無論是專業人士還是親友,都在作者的康復道路上扮演了重要角色,讓他逐漸重新建立自信和生活目標。
本文探討精神病患者的旋轉門效應,強調病識感的重要性,並分析患者重複住院的心理因素。提供的四個步驟,有助於加速病患的自我認識與症狀管理能力發展,減少重複住院的比例。透過理解病情及療程規劃,患者可以更有效地回歸社會,並改善生活品質,提供對於精神疾病理解的深入見解,適合患者及其家屬閱讀。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現代社會跟以前不同了,人人都有一支手機,只要打開就可以獲得各種資訊。過去想要辦卡或是開戶就要跑一趟銀行,然而如今科技快速發展之下,金融App無聲無息地進到你生活中。但同樣的,每一家銀行都有自己的App時,我們又該如何選擇呢?(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約) 今天我會用不同角度帶大家看這款國泰世華CUB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中醫/民俗(經絡)調理是為了使身體恢復平衡、啟動自癒力。文章提到了如何茁壯身體和練就心理的容量,強調了保養對身心順應變化的能力(自癒力)的重要性。若出現自癒力無法應付的情況,也提到了透過加強調理、不同的保健法、醫療等方法來提高自身的自癒力,找回身體平衡。
在行走一段距離後,突然感到疼痛或無力,有可能是「間歇性跛行」。全身的動脈都有可能發生血管硬化或阻塞的事件,發生在腦血管稱為「中風」,發生在四肢周邊血管,便是周邊動脈疾病或稱「周邊動脈阻塞疾病」。 「間歇性跛行」是雙腳之「周邊動脈阻塞」疾病常見的臨床表現,因動脈血管會隨年齡的增長逐漸「硬化狹窄」。間
Thumbnail
5/15 看著網路上的資訊,覺得應該要在腳能接受的範圍內做點運動,於是動動腳指是每天必要的 至於腳踝幫浦運動,只敢小小動一下 畢竟有時候勾起來,有感覺到裡面板子微刺感 好可怕呀😵‍💫所以不太敢太激烈🫣 畢竟欲速則不達。。。 也因為膝蓋有深傷口,所以我也不好做空中騎腳踏車的運動 等
 慢慢地生活回到原來的節奏,開始練習自行車,準備九月的比賽,肩膀真的還不行,頻繁的出差行李搬上搬下,後背包甩來甩去,肩周炎一再的發作。 開始密集的慢跑,一個禮拜四次,而不是前幾個月要死不活死拖活賴的一個月難得出去跑上幾次,想到一句網路笑話: 自從知道自己得了神經病之後,整個精神都好了起來。 積
Thumbnail
在這篇文章中,作者分享了自己從籃球運動中的膝蓋和腰部受傷,到如何轉變思維方式來解決問題的生命智慧。他以自身經驗開啟學習,分享了自己在不同情境下的調整方式,從而啟發讀者以更開放的觀點看待和解決問題。
Thumbnail
大家開刀後都要馬上復健!!請協尋醫生或是復健師,不要自己去整骨,也不要因為打石膏都不動!消水腫後,活動範圍會增加,而動了才會消水腫,不動就會一直腫。 大家不要小看一個月不動的影響,我只是一個禮拜不動,醫生教我的復健動作,我做的時候覺得我在動腳,實際看著腳做的時候,我的腳根本不會動,真的是心有餘而力不
Thumbnail
大腿根部有卡住的感覺,坐、立皆疼痛不適,走路一拐一拐地。 經初步運動練習後,明顯感到疼痛減輕,行走輕鬆也更有力。
Thumbnail
我們活在這個世界上有著各種不同的框架,本文藉著案例,提醒大家要回到自己,不要被框架侷限,即使暫時無法跳脫,還是可以先回到自己身上,感謝身體,休息、養生,修復自己的身體。也呼籲人們要對內心的想法和願望坦誠相待,學會放寬標準,鍛煉心靈、放輕鬆,從積極的生活態度出發,去愛自己的身體和感謝身體。
Thumbnail
可能包含敏感內容
快來看看郭師妙營養師的心靈雞腿加雞湯,讓營養師陪你度過生活每一天。↓↓↓順便按讚加分享↓↓↓ https://www.facebook.com/kuodietitian 郭師妙營養師的心靈雞腿加雞湯
Thumbnail
《健身運動初體驗》 📍開展健身新目標的契機: 起初是因為爸爸經由弟弟的叮嚀,開始正視進入中老年的健康,尤其是年長者聞風喪膽的肌少症,因此藉由弟弟的引薦,前往了運動中心參與一對一的健身課。 看著爸爸的訓練成果,一改以往全身四肢的無力感,體態變得更堅實有力,雙頰氣色也變得更加紅潤,手
Thumbnail
現代社會跟以前不同了,人人都有一支手機,只要打開就可以獲得各種資訊。過去想要辦卡或是開戶就要跑一趟銀行,然而如今科技快速發展之下,金融App無聲無息地進到你生活中。但同樣的,每一家銀行都有自己的App時,我們又該如何選擇呢?(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約) 今天我會用不同角度帶大家看這款國泰世華CUB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中醫/民俗(經絡)調理是為了使身體恢復平衡、啟動自癒力。文章提到了如何茁壯身體和練就心理的容量,強調了保養對身心順應變化的能力(自癒力)的重要性。若出現自癒力無法應付的情況,也提到了透過加強調理、不同的保健法、醫療等方法來提高自身的自癒力,找回身體平衡。
在行走一段距離後,突然感到疼痛或無力,有可能是「間歇性跛行」。全身的動脈都有可能發生血管硬化或阻塞的事件,發生在腦血管稱為「中風」,發生在四肢周邊血管,便是周邊動脈疾病或稱「周邊動脈阻塞疾病」。 「間歇性跛行」是雙腳之「周邊動脈阻塞」疾病常見的臨床表現,因動脈血管會隨年齡的增長逐漸「硬化狹窄」。間
Thumbnail
5/15 看著網路上的資訊,覺得應該要在腳能接受的範圍內做點運動,於是動動腳指是每天必要的 至於腳踝幫浦運動,只敢小小動一下 畢竟有時候勾起來,有感覺到裡面板子微刺感 好可怕呀😵‍💫所以不太敢太激烈🫣 畢竟欲速則不達。。。 也因為膝蓋有深傷口,所以我也不好做空中騎腳踏車的運動 等
 慢慢地生活回到原來的節奏,開始練習自行車,準備九月的比賽,肩膀真的還不行,頻繁的出差行李搬上搬下,後背包甩來甩去,肩周炎一再的發作。 開始密集的慢跑,一個禮拜四次,而不是前幾個月要死不活死拖活賴的一個月難得出去跑上幾次,想到一句網路笑話: 自從知道自己得了神經病之後,整個精神都好了起來。 積
Thumbnail
在這篇文章中,作者分享了自己從籃球運動中的膝蓋和腰部受傷,到如何轉變思維方式來解決問題的生命智慧。他以自身經驗開啟學習,分享了自己在不同情境下的調整方式,從而啟發讀者以更開放的觀點看待和解決問題。
Thumbnail
大家開刀後都要馬上復健!!請協尋醫生或是復健師,不要自己去整骨,也不要因為打石膏都不動!消水腫後,活動範圍會增加,而動了才會消水腫,不動就會一直腫。 大家不要小看一個月不動的影響,我只是一個禮拜不動,醫生教我的復健動作,我做的時候覺得我在動腳,實際看著腳做的時候,我的腳根本不會動,真的是心有餘而力不
Thumbnail
大腿根部有卡住的感覺,坐、立皆疼痛不適,走路一拐一拐地。 經初步運動練習後,明顯感到疼痛減輕,行走輕鬆也更有力。
Thumbnail
我們活在這個世界上有著各種不同的框架,本文藉著案例,提醒大家要回到自己,不要被框架侷限,即使暫時無法跳脫,還是可以先回到自己身上,感謝身體,休息、養生,修復自己的身體。也呼籲人們要對內心的想法和願望坦誠相待,學會放寬標準,鍛煉心靈、放輕鬆,從積極的生活態度出發,去愛自己的身體和感謝身體。
Thumbnail
可能包含敏感內容
快來看看郭師妙營養師的心靈雞腿加雞湯,讓營養師陪你度過生活每一天。↓↓↓順便按讚加分享↓↓↓ https://www.facebook.com/kuodietitian 郭師妙營養師的心靈雞腿加雞湯
Thumbnail
《健身運動初體驗》 📍開展健身新目標的契機: 起初是因為爸爸經由弟弟的叮嚀,開始正視進入中老年的健康,尤其是年長者聞風喪膽的肌少症,因此藉由弟弟的引薦,前往了運動中心參與一對一的健身課。 看著爸爸的訓練成果,一改以往全身四肢的無力感,體態變得更堅實有力,雙頰氣色也變得更加紅潤,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