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科技龍頭貼士:我得,你都得。

加入科技龍頭貼士:我得,你都得。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加入科技龍頭貼士:我得,你都得。

我加入X公司時,總裁仍是始創人,非常重視聘請,信念是聘請勁人可以把勁人倍數增加,沒什麼比聘請更能增加效率。我非常相信這個信念。

十年以來,我常是團隊中做最多面試的員工,有超過一百次面試的經驗。在面試中,我會留意怎樣嘅表現呢?

當員工做滿一段時間(半年, 一年等等), 就有資格做面試員,學習招聘的流程,再觀察有經驗的同事如何預備和進行面試。開首幾個面試,面試報告對招聘毫無影響力,經過一段日子的練習,才成為真正的面試員。

raw-image

我第一個面試用了半小時預備問題,四十五分鐘進行面試,差不多兩個鐘寫一個沒影響力的評估報告(就是請還是不請),總共三小時以上。工多藝熟,後來只要幾分鐘預備問題,不到半小時寫評估報告,總時間在一個半小時以內,對自己的評估更有信心。X公司當年做得很好,很有水準。後來要聘請的人太多了吧,員工介紹其他親朋戚友多了,總覺沒那麼揀擇,中間管理層愈請愈多,水準是一點一點退步了。沒有當初的嚴格,但還是比99%其他公司嚴謹吧。


究竟如何跳過面試的關口呢?

第一,給一個好印象。一般面試員工會問應徵者做過什麼項目?應徵者在這問題可以表現溝通力,項目的份量和複雜性,團隊精神,領導能力和影響力。簡單講一個自己滿意的,先講項目的Why和What,然後總結結果,個人和團隊的貢獻。應徵者是怎樣失分呢?長篇大論,不到點,講得太複雜,項目無結果。

第二,善用面試的四十五分鐘。面試一般是四十五分鐘,簡單介紹以後,四至五個問題,那每個問題的回答不要多於五分鐘吧,留意面試員工的反應可加長改短回答。應徵者獨白十分鐘的話,面試員工即使不悶死,也沒機會釐清和跟進吧。

第三, 應徵者和面試員有什麼共同目標呢?聘請的目標是搶人才,面試員希望找到應徵者的強項而不是弱點, 應徵者可準備在項目中表露的強項。

第四,有些強項是屬於人見人愛。你能不喜歡員工思想正面,適應力超強,解決問題能力高,學習興趣高,人際關係好嗎?這些能力你總有一點嗎?沒有?那你不要浪費時間吧。

第五,一個從未失敗過嘅人,遇到跳級難題,能應付嗎?應徵者可預備失敗的項目,來表現從失敗學習的過程,也是拿分的方法喔。

第六,這個可能是最重要的一點。見工是人揀你你揀人的真人騷。你是想做自己而成功加入夢公司,還是每天都要戴著面具返工見人?還是做自己吧。

待續:工作時間有幾長,辛苦嗎? 公司俾咁多錢你,一定駛到你盡吧 。下週揭曉!

avatar-img
外星人的沙龍
0會員
8內容數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外星人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美國太大了,加州面積是香港的幾百培。山景城是小城市,比香港小很多,人口還不到十萬,多小因X公司而多了點名氣。當時X公司的發展很快,產品很有人氣,有很多福利,對員工的代遇很好,成為不小年輕畢業生的頭號夢公司。 X公司那時候是多麼年青,給外的印象也是不可一世,那麼有錢,加入的全是年輕尖子,很多長春藤學
我寂寂無名, 卻生得逢時,在香港和美國矽谷龍頭高科技公司打拼三十多年。人到半百居然還有幸受聘於矽谷年青人最夢昧以求嘅科技巨企。 我在巨企就像在大觀園的一個劉姥姥!偶有所感, 會寫寫短文,某天屈指一算,居然寫了短文近百遍, 集成數萬字關於矽谷龍頭公司的「我思我感嘅故事」。在龍頭巨企的文化薰陶多年,多
自去年起,我的日常工作與人工智能(AI)息息相關。我負責加強公司員工對人工智能的知識和應用,分享技巧,定期發布新通訊,鼓勵更多人利用這項技術。人工智能應用方法猶如雨後春笋,絕大多數的應用本質上是屬於功利主義 (Utilitarian)。 在無心插柳的情況下,我卻發現,人工智能成為了我們溝通的橋樑,
在加州矽谷,科技一日千里, 星期一工作半天後,同事再問周末是如何渡過,大腦還真需要一點時間才能想起來。谷歌母公司Alphabet 旗下Waymo自動駕駛車(自駕車)的測試,從新奇到不陌生到幾乎給人遺忙也不過幾年吧。 開首幾年,每在回家路上見到自駕車,都會很好奇,特別留意自駕車是否開得穩,開得快或慢
美國太大了,加州面積是香港的幾百培。山景城是小城市,比香港小很多,人口還不到十萬,多小因X公司而多了點名氣。當時X公司的發展很快,產品很有人氣,有很多福利,對員工的代遇很好,成為不小年輕畢業生的頭號夢公司。 X公司那時候是多麼年青,給外的印象也是不可一世,那麼有錢,加入的全是年輕尖子,很多長春藤學
我寂寂無名, 卻生得逢時,在香港和美國矽谷龍頭高科技公司打拼三十多年。人到半百居然還有幸受聘於矽谷年青人最夢昧以求嘅科技巨企。 我在巨企就像在大觀園的一個劉姥姥!偶有所感, 會寫寫短文,某天屈指一算,居然寫了短文近百遍, 集成數萬字關於矽谷龍頭公司的「我思我感嘅故事」。在龍頭巨企的文化薰陶多年,多
自去年起,我的日常工作與人工智能(AI)息息相關。我負責加強公司員工對人工智能的知識和應用,分享技巧,定期發布新通訊,鼓勵更多人利用這項技術。人工智能應用方法猶如雨後春笋,絕大多數的應用本質上是屬於功利主義 (Utilitarian)。 在無心插柳的情況下,我卻發現,人工智能成為了我們溝通的橋樑,
在加州矽谷,科技一日千里, 星期一工作半天後,同事再問周末是如何渡過,大腦還真需要一點時間才能想起來。谷歌母公司Alphabet 旗下Waymo自動駕駛車(自駕車)的測試,從新奇到不陌生到幾乎給人遺忙也不過幾年吧。 開首幾年,每在回家路上見到自駕車,都會很好奇,特別留意自駕車是否開得穩,開得快或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