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該自省的人不自省,而過度自省的反而承擔不屬於自己的責任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以往遇到的惡意、霸凌,我都會想知道原因來理解,現在覺得我為何要理解他人,站在對方的角度來看這件事呢? 站在那種人的角度就會出現什麼樣的聲音?那就是你得罪他人、你看著好欺負,可事實上跟我有何關係?我不用為我的外表、條件、身份來反思自己啊?我為何要站在一個不自重的人身上反過來用他們的觀念來反駁我自己呢?

腦袋很多槓精的聲音就是來自這種不自重、不知分寸,還不願反思成長類型的人。我覺得做錯、不自重行為,這人之常情都沒什麼,但我通常最不能接受的是那種不自知或是不承認還理直氣壯的態度,這是態度問題,也是最噁心人的地方

所以,如果一直遇到這樣的人,應該說這樣的人挺普遍的,那避免不了的話,能怎麼做?那就是聚焦在感受上面和應對上面,如果能做到不會內心不舒服的不回應,那挺好的,如果就是要直面回應、回懟、反問才舒服,那也挺好的。當下怎麼舒服怎麼來!反正直接說出來就是在為自己發聲、就是一種拒絕,就如同明星沒法阻止一些不知分寸的記者提問一些越界隱私問題,那他可以選擇不回應被工作人員帶走,或是直接表明拒絕,不細談回應相關內容

只要開始能拒絕,不順從他人的索取、冒犯、越界、佔便宜,力量感會回來很多

投訴了幾次,遇到一些管理層的態度就是不以為然,也難怪帶出這樣不知分寸的人,很多人沒分清自己正在工作,該有的服務態度與專業度還是要有的,而不是把平時私下跟朋友說話的那種吊兒郎當態度、口無遮攔的態度帶出來跟客人互動。在反覆體驗到這種情形後,我就在想我只要遇到那種店員態度不好,那就當場指出就行了,反正這種管理層說了也沒用,那就直接開怼,也不用浪費時間事後反應,畢竟反應也沒用,還不如當 下解氣

˚˖𓍢ִ໋🍃˚.⛰️⋆☁️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在2024年,我開始練習自我尊重與設立邊界。這過程充滿了內心的掙扎與創傷的反思。我們經常因為過去的保護機制而不得不再次評估我們是如何保護自己的。當逐漸學會主動發聲,並理解自己的權利時,這使我們不再是被動承受者,讓我們的生活開始解放出選擇的自由。本篇文章探討這些過程對於個人實踐的深遠影響及其重要性。
本文探討了我對宗教的心路歷程。從小時候的恐懼,到對宗教權力與腐敗的認識,再到近年的釋懷與理解,反思了宗教與信仰的關係。最終,我發現信仰不僅限於宗教,還是可以帶來希望和力量的一種內在支持。信仰或許可以幫助一個人找到自我,但取決於意圖,這總歸是一次深刻的內心探索!不受標籤和門派限制,而是看意圖與動機
本文探討了慾望帶給我們的影響,闡述了慾望的多重面向,包括控制慾、征服欲和情慾等,並分析這些慾望如何影響我們的生活選擇。透過重視情感流動和內在需求,我們可以更清晰地辨別真正的需求與表面的慾望,進而提升自我價值感和存在感。
這篇文章探討了感恩練習中的內心掙扎與自我覺察的過程,並在與他人互動中逐漸理解感恩的重要性。透過反思自己的情緒需求和內在掙扎,強調尊重自己感受的重要性。
進入社會之後,許多人面臨著內心的不適與外界的衝擊。本文探討了年輕人在面對社會期待和個人理想之間的矛盾,以及如何在此過程中進行自我接納的成長。從校園到社會的轉變並非單一的線性發展,而是充滿了掙扎、疑惑、迷茫、重建與持續轉變的旅程。最終,這是一個如何在世俗中保持真實自我的探索過程
這篇文章探討了個人成長、內在力量和領導力之間的關係,在回到每個人的成長潛力。從在各種社會情境下反思個人的重要性,到回歸連結內在力量。我們每個人在團隊中扮演著不可或缺的角色,無論是作為領導者還是個體,最終都能影響彼此及社會。鼓勵讀者在生活中展現自己的獨特性,共同創造和諧而積極的未來。
在2024年,我開始練習自我尊重與設立邊界。這過程充滿了內心的掙扎與創傷的反思。我們經常因為過去的保護機制而不得不再次評估我們是如何保護自己的。當逐漸學會主動發聲,並理解自己的權利時,這使我們不再是被動承受者,讓我們的生活開始解放出選擇的自由。本篇文章探討這些過程對於個人實踐的深遠影響及其重要性。
本文探討了我對宗教的心路歷程。從小時候的恐懼,到對宗教權力與腐敗的認識,再到近年的釋懷與理解,反思了宗教與信仰的關係。最終,我發現信仰不僅限於宗教,還是可以帶來希望和力量的一種內在支持。信仰或許可以幫助一個人找到自我,但取決於意圖,這總歸是一次深刻的內心探索!不受標籤和門派限制,而是看意圖與動機
本文探討了慾望帶給我們的影響,闡述了慾望的多重面向,包括控制慾、征服欲和情慾等,並分析這些慾望如何影響我們的生活選擇。透過重視情感流動和內在需求,我們可以更清晰地辨別真正的需求與表面的慾望,進而提升自我價值感和存在感。
這篇文章探討了感恩練習中的內心掙扎與自我覺察的過程,並在與他人互動中逐漸理解感恩的重要性。透過反思自己的情緒需求和內在掙扎,強調尊重自己感受的重要性。
進入社會之後,許多人面臨著內心的不適與外界的衝擊。本文探討了年輕人在面對社會期待和個人理想之間的矛盾,以及如何在此過程中進行自我接納的成長。從校園到社會的轉變並非單一的線性發展,而是充滿了掙扎、疑惑、迷茫、重建與持續轉變的旅程。最終,這是一個如何在世俗中保持真實自我的探索過程
這篇文章探討了個人成長、內在力量和領導力之間的關係,在回到每個人的成長潛力。從在各種社會情境下反思個人的重要性,到回歸連結內在力量。我們每個人在團隊中扮演著不可或缺的角色,無論是作為領導者還是個體,最終都能影響彼此及社會。鼓勵讀者在生活中展現自己的獨特性,共同創造和諧而積極的未來。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把一切都歸給外在相對於自己負責實在是輕鬆得多,我們就會直接把發生在自己身上的事,推卸責任到外在的人事物上。
別人不完美,我也不完美,包容別人,其實是在善待自己。對方所做的事並不是為了惹你生氣。如果總是對別人不滿意,哪會有好心情呢?!
Thumbnail
在生活中,我們常常面臨來自他人的無端批評和負面情緒,這些都會對我們的心情產生影響。透過反思與自我對話,我們可以學會專注於自我價值的提升,而不是依賴他人的評價來判斷自己。希望在未來能夠達到內心的平靜與成長。這是我與自我的對話,也是對情緒掌控的反思。
一昧的述說他人終有一天會難以平衡,正所謂一個巴掌拍不響,沒有自身的縱容,又怎會演變至今日的地步,故,首要之務是理解自己,並針對自己撰寫,進而避開同樣的問題。 1.嫉惡如仇: 這點是真不好改,對我而言對的就是對的,錯的就是錯的,那便不該出現於決策之中,然而也正因這點,於世人皆有出入,因為終究太
Thumbnail
在這篇文章中,我們探討了愛自己和自私的區別,並強調了愛自己意味著站在更高的角度看待自己,接納自己的完整,而不是隻滿足小我的自私。該文章還提供了具體的例子和情境,幫助讀者更好地理解這兩者之間的區別。
Thumbnail
時機,就不講究自己還能失去什麼,而是得失已不再重要的底氣。
用別人的視角看自己,將別人的感受套用在身上, 怎麼樣你也看不清楚,想不明白,怎麼樣都不會開心。 設立個人界線是重要的, 為自己控制之內的負責,對控制之外的放手, 更信任、更臣服、更忠實於自己。
這「義」,是自己的“義”。
Thumbnail
「自私並沒有不好,只是把寬容留給對的人。」 文章中以自私和寬容為主題,探討了這兩者之間的關係。文章深入探討了從求學階段到現在的社會生活中,自私和心機逐漸成為生活中的一部分。自私與寬容其實只是一線之隔而已...
Thumbnail
把一切都歸給外在相對於自己負責實在是輕鬆得多,我們就會直接把發生在自己身上的事,推卸責任到外在的人事物上。
別人不完美,我也不完美,包容別人,其實是在善待自己。對方所做的事並不是為了惹你生氣。如果總是對別人不滿意,哪會有好心情呢?!
Thumbnail
在生活中,我們常常面臨來自他人的無端批評和負面情緒,這些都會對我們的心情產生影響。透過反思與自我對話,我們可以學會專注於自我價值的提升,而不是依賴他人的評價來判斷自己。希望在未來能夠達到內心的平靜與成長。這是我與自我的對話,也是對情緒掌控的反思。
一昧的述說他人終有一天會難以平衡,正所謂一個巴掌拍不響,沒有自身的縱容,又怎會演變至今日的地步,故,首要之務是理解自己,並針對自己撰寫,進而避開同樣的問題。 1.嫉惡如仇: 這點是真不好改,對我而言對的就是對的,錯的就是錯的,那便不該出現於決策之中,然而也正因這點,於世人皆有出入,因為終究太
Thumbnail
在這篇文章中,我們探討了愛自己和自私的區別,並強調了愛自己意味著站在更高的角度看待自己,接納自己的完整,而不是隻滿足小我的自私。該文章還提供了具體的例子和情境,幫助讀者更好地理解這兩者之間的區別。
Thumbnail
時機,就不講究自己還能失去什麼,而是得失已不再重要的底氣。
用別人的視角看自己,將別人的感受套用在身上, 怎麼樣你也看不清楚,想不明白,怎麼樣都不會開心。 設立個人界線是重要的, 為自己控制之內的負責,對控制之外的放手, 更信任、更臣服、更忠實於自己。
這「義」,是自己的“義”。
Thumbnail
「自私並沒有不好,只是把寬容留給對的人。」 文章中以自私和寬容為主題,探討了這兩者之間的關係。文章深入探討了從求學階段到現在的社會生活中,自私和心機逐漸成為生活中的一部分。自私與寬容其實只是一線之隔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