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數人都會有一個想不通的問題--明明自己沒有做甚麼傷害別人的事,卻總是被他人傷害?其實,如果我們反觀自己,眼睛向內看而不是向外看,你會發現,有時候是我們自己無意中去傷到了別人而不自知,因為我們總是習慣性的只看他人的缺點,忽略了他人的優點;有時候是我們說話的口氣讓他人覺得不舒服,也許當下的你是有理的,但是說出來的語氣讓人感到很不愉悅;有時候是因為我們的情緒容易受到外在(力)因素而波動,或是過分在意他人的言語,忘記了我們管不住他人的嘴,於是就被傷害了。
人與人之間的相處都需要經過一段磨合期,每個人都慣性的為了保護自己,於是無形中將自己的刺刺向了對方而不自知,因此忽略了自己或許正在傷害他人...。在書中看到這麼一段話:「多數人認為是他人傷害了自己,實際上不是他人傷害自己,而是自己很容易受到影響。」短短的幾句話道出了究竟,只因我們從不願去檢視事情的根本,只會一昧的讓自己陷入「被害人」的角色而不能自己。如果我們內心夠強大,如果我們了解真正的自己,你會發現,原來我們會選擇“催眠”自己是堅強的,不願意承認我們脆弱的一面,所以無法意識到自己總是被任何人、事、物影響著。佛教說:「這個世界是眾緣和合而生,必定是變化無常、多元繽紛的,並非以『己』為中心轉。」然而,大多數人皆是以『己』為中心,才會衍生出人與人之間的碰撞,進而有了自己是「可憐人」的角色,只因我們把自己看的太重了,因此容易受傷。如果我們願意反觀自省,改變自己的慣性思維,或許我們就不會偏執在一個點上。每件事情都有很多的面向,我們往往習慣性的用自己的角度與思維來看待一件事情,卻忽略了這件事情的本質與根源,是何原因促成了這件事情的發生,因此,才會有諸多的不滿與抱怨。
由於自己常常是一個「傾聽者」的角色,所以有很多的感觸,每每聽完他人的傾訴總會想想自己,發現自己也會有類似的情形,因此,「傾聽」反而讓我從中意識到許多自己忽略的部分,真是感恩那些願意向我傾訴的人,因為他們讓我多了學習的機會,促成了讓我們彼此心靈共同成長的機緣。有一次,在和別人的交談中聽到了「尖角效應」,細問之下,才了解原來它是一種認知上的偏差,而這一偏差會促使我們僅僅根據某人的判斷或者某項特質與經驗,使其產生偏見或負面的印象,而過分強調某人的單一特質或與之的互動,因此使我們對其性格產生了不準確和不公平的判斷;而這一偏差和「光環效應」恰恰相反。 因此,一個傾聽者不但要站在客觀的立場,還要釐清、理解並整理、整合對方真正想要表達的意思及背後的情緒,甚至必須將所聽到的種種不再過嘴於他人,免得造成了更大的誤會與傷害。我們都了解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個性、價值觀和選擇權,在不傷害他人、危害社會的情況下,我們都應當給予其基本的尊重,因為我們也期望受到他人的尊重,不是嗎?如果我們細細觀察,我們會發現其實每個人身上都有些許值得我們學習的優點,唯有我們先尊重對方,才能真正看見那些優點的存在。因此,我們要知道,我們都有可能是他人的傾聽者,也有可能是傾訴者的角色,唯有放下成見與主觀,我們才能真正客觀的做一個傾聽者,並且給予對方適當的安慰,引導對方往其他面向去思考,而不是執著在當事人的「我」這個層面上,畢竟,這個世界並不是圍繞著某個人而轉。
~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