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天的週會,氣氛明明還算輕鬆,直到主管皺起眉頭、翻出一頁報告:「這份資料的指標是不是漏掉了D欄?」
坐在對面的同事愣了一下,聲音立刻提高:「可是我照流程跑啊,是分析那邊沒給資料,我沒有錯。」
空氣,瞬間卡住。像是一扇本來微開的門,被「我沒錯」啪地一聲關上了。
主管沉默了幾秒,低聲回了一句:「我不是要追究你,是希望我們能把這種狀況預防掉。」
他語氣平淡,卻帶著一絲疲憊。
我坐在旁邊,心裡突然一陣酸。不是因為誰對誰錯,而是因為這場對話——太真實了,也太熟悉了。
🚶♀️【第一】為什麼我們會急著說「我沒錯」?
因為我們怕。
怕被指責,怕努力白費,怕一開口就被定義成「沒用的人」。
怕被看見缺點,更怕連僅有的價值也被否定。
「我沒錯」這句話,很多時候不是為了溝通,而是為了保護自己不再受傷。
它像一件厚重的盔甲,把我們裹得嚴嚴實實。但也因此——我們再也碰不到別人的心,也不讓人靠近我們的真實。

💼【第二】客戶與主管,其實不在意「你有沒有錯」
現實是殘酷的。
在商業世界裡,錯誤並不是故事的主角,「補救和避免再發生」才是劇情主線。
- 客戶更關心結果能不能交付,期限能不能如期,品質有沒有問題。
- 主管更關心整體目標是否前進,流程是否更有效率,團隊有沒有進化。
「我沒錯」對他們來說,像是一段沒人想聽完的旁白。因為他們多半只想知道一句:「那現在怎麼辦?」
🧭【第三】那誰會在意你的錯?——那些在乎你的人
不是每個指出你錯的人都在責怪你,有些人,是因為他們在乎你會不會因此停在原地,失去更好的可能。
他們願意冒著你「不開心」的風險,提醒你一個你沒發現的盲點。
就像旅途中摔過跤的人,會拉住你說:「這段路很滑,小心點。」
而真正的溫柔,不是永遠說你沒錯,而是在你錯的時候,還陪著你一起調整、一起往前走。
🪞【比喻解析】你的人際關係像一面鏡子——反映的是你選擇聽誰的聲音
- 客戶與主管像經過櫥窗的鏡子,只看表面成果是否吸睛。
- 路人也許只投來短暫的評論,然後就走遠了。
- 而真正的同伴,是那面被你掛在心裡深處的鏡子,會提醒你:「你背後髒了,要不要我幫你擦一擦?」
那是一種看見缺點但仍願意愛你、支持你的關係,也是我們成長最重要的養分。
🌷【結語】先別急著證明你沒錯,先讓自己慢下來,聽見愛的提醒
在我們拼命想保護自己的時候,可能不小心關掉了別人遞過來的善意。
如果你總覺得被挑錯很刺耳,不妨換個角度:
💬「他敢說,是因為他相信我能改。」
💬「他還在說,代表他沒放棄我。」
願你在每一次想要辯解的時候,先給自己一秒鐘深呼吸。
不是每個指出問題的人都在否定你, 有些人,是用他的方式在告訴你——
「你值得更好,所以我才提醒你。」
而你,也可以用你的方式,慢慢練習說:
「我知道我還不完美,但我願意變得更好。」
這句話,比「我沒錯」,有力得多,也溫柔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