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大醫院吳明賢院長 2 月 6 日在新書發表會上感嘆:「新竹分院去年就有 4 名神經外科醫師離職……年輕醫師抵擋不住外界誘惑,選擇離開本業,這對醫療體系是很大的損失。」
這一席話,讓現場一陣沉默。資深醫師點頭,彷彿見證了一場時代變遷;年輕醫師則低頭不語,像是在思索自己是否也會成為「下一個離開的人」。
外界誘惑?這話聽起來熟悉極了。長輩總說現在的年輕人不願吃苦、不願堅持,但這真的是問題的本質嗎?還是整個醫療環境已經讓人撐不下去?
老一輩的醫師都記得,當醫生曾經是一件無上光榮的事。那是一張能夠改變命運的「VIP 入場券」,是家族的驕傲、社會的尊敬、人生的依靠。
但,年輕醫生看著眼前的世界,發現自己面對的現實是:
醫院不是天堂,而是無止境的戰場——工時爆炸、薪水微薄,連休息都是奢侈品。
「醫生」不再是鐵飯碗,而是高風險職業——當工時長、壓力大、薪水卻比金融業、科技業低,誰還願意留下來?
「使命感」變成「被利用」的暗號——行醫不再是一種榮耀,而是一場對醫生的壓榨。
以前,他們被教育「行醫是神聖的召喚」(Calling);現在,他們發現這更像是一個「警告」(Caution),一條走不完的路,沒有止境,沒有回報。
醫學院七年,再加上住院醫師訓練,醫生的一生,就像在打一場永無止境的副本。學成之後,他們發現這不是通往安穩未來的階梯,而是一條滿佈荊棘的長路。
醫學教育就像一場修行,日復一日地考驗著人的意志與體力。
日子過得像古書裡的那句話:「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
他們付出了時間、犧牲了生活,卻發現最終的獎賞,並不是社會的敬重,而是長期的超時工作、過勞的身心,以及一份與付出不成正比的薪資。
這讓許多人開始思考——
如果醫院只是讓人燃燒自己的地方,那為什麼不去找一條更舒服的路?
醫師的「價值」與「價格」,到底該怎麼算?
在古典醫學倫理裡,醫生是救人救世的大英雄,他們的價值無可估量。
但在資本社會裡,醫生成了一個有價格的勞動者,當薪水、工時、風險和報酬不成正比時,人才自然會流失。
價值觀 vs. 現實
傳統觀念:醫生是「神聖的召喚」,應該不計代價救人。
現實情況:醫生也是普通人,需要合理的薪資、保障和生活品質
薪資 vs. 壓力
醫生的薪水,真的夠嗎? 當初這些考進醫學院的人,很多都是當年全校最頂尖的學生,他們有能力去金融業、科技業,但選擇了醫學。結果呢?他們發現,科技業的工時比醫院短,薪水卻比醫生高,這樣的環境還能吸引人留下來嗎?
為什麼金融業加班有加班費,醫生超時工作卻是「應該的」?
這就像是一場馬拉松,老一輩的人認為只要堅持跑下去,終點就會有獎勵,但年輕人跑了半天,才發現——根本沒有終點,甚至有些人還沒跑到一半,就倒下了。
當醫療制度對年輕醫生不夠友善,他們怎麼可能心甘情願地留在這個崗位上?
他們不是沒有熱情,不是沒有能力,他們甚至比老一輩更聰明、更有文化視野,科學知識更廣,對世界的理解也更深。但他們心裡只有一個問題:「為什麼我們的犧牲沒有人珍惜?」
這不是年輕人變得「現實」,而是時代變了,現實變得殘酷。
醫生還是願意救人,但前提是,他們自己不應該變成醫療體系的受害者。
改革不能等,醫療體系需要改變
沒有對與錯,只有該不該變。
這不是一場世代對抗,而是一個醫療體系已經不符合時代需求的問題。
✔ 合理的薪資與工時,讓醫生能夠兼顧生活。
✔ 提高醫療保障,讓醫生不再動輒被告,工作有安全感。
✔ 建立更有效率的醫療管理制度,不讓醫療環境變成「低效又折磨人的系統」。
如果這些問題不解決,未來的年輕醫生還會繼續流失,甚至整個醫療體系都可能崩壞。
最終,我們該問的問題不是「年輕醫生怎麼這麼不願意吃苦?」,而是「我們的醫療環境,真的值得他們留下來嗎?」
這場戰爭,不是醫生與病人的對抗,而是醫療體系與時代的競爭。如果我們不改革,未來誰來照顧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