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生為什麼逃離醫院?價值 vs. 價格的世代矛盾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台大醫院吳明賢院長 2 月 6 日在新書發表會上感嘆:「新竹分院去年就有 4 名神經外科醫師離職……年輕醫師抵擋不住外界誘惑,選擇離開本業,這對醫療體系是很大的損失。」

這一席話,讓現場一陣沉默。資深醫師點頭,彷彿見證了一場時代變遷;年輕醫師則低頭不語,像是在思索自己是否也會成為「下一個離開的人」。

外界誘惑?這話聽起來熟悉極了。長輩總說現在的年輕人不願吃苦、不願堅持,但這真的是問題的本質嗎?還是整個醫療環境已經讓人撐不下去?

老一輩的醫師都記得,當醫生曾經是一件無上光榮的事。那是一張能夠改變命運的「VIP 入場券」,是家族的驕傲、社會的尊敬、人生的依靠。

但,年輕醫生看著眼前的世界,發現自己面對的現實是:

醫院不是天堂,而是無止境的戰場——工時爆炸、薪水微薄,連休息都是奢侈品。

「醫生」不再是鐵飯碗,而是高風險職業——當工時長、壓力大、薪水卻比金融業、科技業低,誰還願意留下來?

「使命感」變成「被利用」的暗號——行醫不再是一種榮耀,而是一場對醫生的壓榨。

以前,他們被教育「行醫是神聖的召喚」(Calling);現在,他們發現這更像是一個「警告」(Caution),一條走不完的路,沒有止境,沒有回報。

醫學院七年,再加上住院醫師訓練,醫生的一生,就像在打一場永無止境的副本。學成之後,他們發現這不是通往安穩未來的階梯,而是一條滿佈荊棘的長路。

醫學教育就像一場修行,日復一日地考驗著人的意志與體力。

日子過得像古書裡的那句話:「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

他們付出了時間、犧牲了生活,卻發現最終的獎賞,並不是社會的敬重,而是長期的超時工作、過勞的身心,以及一份與付出不成正比的薪資。

這讓許多人開始思考——

如果醫院只是讓人燃燒自己的地方,那為什麼不去找一條更舒服的路?

醫師的「價值」與「價格」,到底該怎麼算?

在古典醫學倫理裡,醫生是救人救世的大英雄,他們的價值無可估量。

但在資本社會裡,醫生成了一個有價格的勞動者,當薪水、工時、風險和報酬不成正比時,人才自然會流失。

價值觀 vs. 現實

傳統觀念:醫生是「神聖的召喚」,應該不計代價救人。

現實情況:醫生也是普通人,需要合理的薪資、保障和生活品質

薪資 vs. 壓力

醫生的薪水,真的夠嗎? 當初這些考進醫學院的人,很多都是當年全校最頂尖的學生,他們有能力去金融業、科技業,但選擇了醫學。結果呢?他們發現,科技業的工時比醫院短,薪水卻比醫生高,這樣的環境還能吸引人留下來嗎?

為什麼金融業加班有加班費,醫生超時工作卻是「應該的」?

這就像是一場馬拉松,老一輩的人認為只要堅持跑下去,終點就會有獎勵,但年輕人跑了半天,才發現——根本沒有終點,甚至有些人還沒跑到一半,就倒下了。

當醫療制度對年輕醫生不夠友善,他們怎麼可能心甘情願地留在這個崗位上?

他們不是沒有熱情,不是沒有能力,他們甚至比老一輩更聰明、更有文化視野,科學知識更廣,對世界的理解也更深。但他們心裡只有一個問題:「為什麼我們的犧牲沒有人珍惜?」

這不是年輕人變得「現實」,而是時代變了,現實變得殘酷。

醫生還是願意救人,但前提是,他們自己不應該變成醫療體系的受害者。

改革不能等,醫療體系需要改變

沒有對與錯,只有該不該變。

這不是一場世代對抗,而是一個醫療體系已經不符合時代需求的問題。

✔ 合理的薪資與工時,讓醫生能夠兼顧生活。

✔ 提高醫療保障,讓醫生不再動輒被告,工作有安全感。

✔ 建立更有效率的醫療管理制度,不讓醫療環境變成「低效又折磨人的系統」。

如果這些問題不解決,未來的年輕醫生還會繼續流失,甚至整個醫療體系都可能崩壞。

最終,我們該問的問題不是「年輕醫生怎麼這麼不願意吃苦?」,而是「我們的醫療環境,真的值得他們留下來嗎?」

這場戰爭,不是醫生與病人的對抗,而是醫療體系與時代的競爭。如果我們不改革,未來誰來照顧我們?

avatar-img
2會員
18內容數
整形整心的醫學人文;拯救胎兒的仁心仁術;以生命影響生命的公益與公義;從八字命理談人生;破譯黃帝內經的養生之道;傳承後世的家族故事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邱文通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如果說傳統民主制度是一場舞台劇,行政、立法、司法各司其職,演出一場三權分立的經典劇碼,那麼科技財團與社交媒體的崛起,則像是一位未經選舉的編劇,悄悄篡改劇本,甚至影響觀眾的情緒與想法。本來是人民投票選出來的政府在治理國家,現在卻變成科技巨頭掌握話語權,成了無形的「第四權」,讓民主制度陷入新的困境。
夜深了,客廳的燈仍舊亮著。一位母親推著輪椅,來回走動,懷裡的孩子無法安睡,而她的心早已被無數個不眠之夜磨得疲憊不堪。這個孩子名叫瀚瀚,今年22歲,是一名重度自閉症患者,還伴隨著頑固型癲癇與情緒障礙。隨著年齡增長,他的狀況愈發嚴峻,發作時會攻擊自己或他人,夜晚更是難以入眠。母親長年陪伴,不敢有絲毫懈怠
如果說傳統民主制度是一場舞台劇,行政、立法、司法各司其職,演出一場三權分立的經典劇碼,那麼科技財團與社交媒體的崛起,則像是一位未經選舉的編劇,悄悄篡改劇本,甚至影響觀眾的情緒與想法。本來是人民投票選出來的政府在治理國家,現在卻變成科技巨頭掌握話語權,成了無形的「第四權」,讓民主制度陷入新的困境。
夜深了,客廳的燈仍舊亮著。一位母親推著輪椅,來回走動,懷裡的孩子無法安睡,而她的心早已被無數個不眠之夜磨得疲憊不堪。這個孩子名叫瀚瀚,今年22歲,是一名重度自閉症患者,還伴隨著頑固型癲癇與情緒障礙。隨著年齡增長,他的狀況愈發嚴峻,發作時會攻擊自己或他人,夜晚更是難以入眠。母親長年陪伴,不敢有絲毫懈怠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身為一個小資女,一日之始在於起床。 每天早上起床,最先面對的就是被陽光曝曬的空間場景。 如何用既懶散又不失優雅的姿態完美的伸個懶腰後踮腳下床,著實是門學問。 重點不在於自己那一席披頭散髮,也不是因為打呵欠而扭曲的容顏。 而是在於陽光滲進空間的角度與濃度。 不能太多,直接曝曬像吸血鬼一樣花容
Thumbnail
他娓娓道出,由於創造金錢的導向,使整個醫療系統走向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生態,仰賴手術、創造醫療表面上的需求,而不去幫助病人根本解決的問題,相反的,真正能療癒的「飲食、運動和壓力管理」等生活因子對於患者的康復遠比手術更有效,這些因與果構成不好的循環。
Thumbnail
後來我便離開了大寮那間醫院,因為實在太累了、工作量繁雜又重、薪水也不高 加上每次晚餐都無法好好吃完,導致胃痛>< 但那間醫院真的是正妹護士海,只是大都結婚了 離開後到一家位於屏東的診所工作 真覺得這間的醫師(老闆)可以排名南部最好老闆前幾名 客氣和善、也從不發脾氣、待人親切 而我在這間診
Thumbnail
在醫療這一塊,其實台灣的處境真的蠻悲慘的,因為時常會遇到很多事情是護理師自己要處理,而常常在處理過程,就是學會獨立之外,有時候資源也有限,所以就會發生更多的事情,真的覺得大家要更重視護理師。
Thumbnail
急診室待床患者 有增無減 最近一年來,各大醫院均鬧「床荒」,急診室待床患者有增無減,平均得等上兩三天。原本癌友兩周一次住院化療,卻變成一月一次,這讓病家萬分憂心,焦急問著主治醫師:「這真的沒有關係嗎?」再者,刷手護理師、麻醉專科護理師嚴重短缺,開刀房運作也受影響,不少病家在預定開刀日的前一天,突然
Thumbnail
今天歐醫師蒞臨醫院演講,他是一位外科醫師去西雅圖行醫,回來和我們分享美國以及台灣之間醫療的差別以及未來外科醫師的展望。
產業別跟職位的關係;有機會跟醫生接觸 因為每個月跟醫生的研討會及有關產品的設計 問題會跟醫生討論;我還記得曾經我跟同事 醫生閒聊職場上工作的事;我們都知道醫生 是高壓高薪環境;有時候還會有醫療糾紛被告 所以我就問醫生什麼可以讓你承受這樣的環境啊! 他笑笑說因為每個人對我們都很尊重;還有錢
Thumbnail
韓國政府與醫療界就醫學院擴大招生問題持續發生正面衝突,兩者關係亦走向惡化階段,更多住院及實習醫生離職、醫大教授醞釀集體辭職、醫學生集體休學或放棄實習機會⋯⋯各方離開醫療界令醫院面對的醫療問題持續嚴重。現時此「醫療大亂」的事態發展為何?為何至今仍未能尋找問題的突破點解決矛盾?   ▶各大醫院持續出
Thumbnail
在這樣的職場中,已經達到中年的我,回過頭來看看現在的新生代,真的會覺得已經無江山輪替,世上新人換舊人之感覺,畢竟當初職場的感覺已經不在了,那種臨床的生命活躍性也慢慢的消逝不見了,不免有點失落感。
Thumbnail
目前終於寫了30篇臨床故事(含衛教篇),雖然點閱率是真的不高,但其實寫著寫著,就會回想起當初及現在的點點滴滴,好多事情都忘記了,現在就慢慢回想起更多護理的回憶,希望能有更多人能夠更關注這麼產業的重要性。
Thumbnail
隨著護理師的大離職潮,所留下來的後遺症,現在都開始慢慢的浮出檯面上了,而我擔心的隱憂感,似乎也無改變,而這時候的醫療,還能回到以往的醫療品質嗎?答案在心中自行評斷了
Thumbnail
身為一個小資女,一日之始在於起床。 每天早上起床,最先面對的就是被陽光曝曬的空間場景。 如何用既懶散又不失優雅的姿態完美的伸個懶腰後踮腳下床,著實是門學問。 重點不在於自己那一席披頭散髮,也不是因為打呵欠而扭曲的容顏。 而是在於陽光滲進空間的角度與濃度。 不能太多,直接曝曬像吸血鬼一樣花容
Thumbnail
他娓娓道出,由於創造金錢的導向,使整個醫療系統走向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生態,仰賴手術、創造醫療表面上的需求,而不去幫助病人根本解決的問題,相反的,真正能療癒的「飲食、運動和壓力管理」等生活因子對於患者的康復遠比手術更有效,這些因與果構成不好的循環。
Thumbnail
後來我便離開了大寮那間醫院,因為實在太累了、工作量繁雜又重、薪水也不高 加上每次晚餐都無法好好吃完,導致胃痛>< 但那間醫院真的是正妹護士海,只是大都結婚了 離開後到一家位於屏東的診所工作 真覺得這間的醫師(老闆)可以排名南部最好老闆前幾名 客氣和善、也從不發脾氣、待人親切 而我在這間診
Thumbnail
在醫療這一塊,其實台灣的處境真的蠻悲慘的,因為時常會遇到很多事情是護理師自己要處理,而常常在處理過程,就是學會獨立之外,有時候資源也有限,所以就會發生更多的事情,真的覺得大家要更重視護理師。
Thumbnail
急診室待床患者 有增無減 最近一年來,各大醫院均鬧「床荒」,急診室待床患者有增無減,平均得等上兩三天。原本癌友兩周一次住院化療,卻變成一月一次,這讓病家萬分憂心,焦急問著主治醫師:「這真的沒有關係嗎?」再者,刷手護理師、麻醉專科護理師嚴重短缺,開刀房運作也受影響,不少病家在預定開刀日的前一天,突然
Thumbnail
今天歐醫師蒞臨醫院演講,他是一位外科醫師去西雅圖行醫,回來和我們分享美國以及台灣之間醫療的差別以及未來外科醫師的展望。
產業別跟職位的關係;有機會跟醫生接觸 因為每個月跟醫生的研討會及有關產品的設計 問題會跟醫生討論;我還記得曾經我跟同事 醫生閒聊職場上工作的事;我們都知道醫生 是高壓高薪環境;有時候還會有醫療糾紛被告 所以我就問醫生什麼可以讓你承受這樣的環境啊! 他笑笑說因為每個人對我們都很尊重;還有錢
Thumbnail
韓國政府與醫療界就醫學院擴大招生問題持續發生正面衝突,兩者關係亦走向惡化階段,更多住院及實習醫生離職、醫大教授醞釀集體辭職、醫學生集體休學或放棄實習機會⋯⋯各方離開醫療界令醫院面對的醫療問題持續嚴重。現時此「醫療大亂」的事態發展為何?為何至今仍未能尋找問題的突破點解決矛盾?   ▶各大醫院持續出
Thumbnail
在這樣的職場中,已經達到中年的我,回過頭來看看現在的新生代,真的會覺得已經無江山輪替,世上新人換舊人之感覺,畢竟當初職場的感覺已經不在了,那種臨床的生命活躍性也慢慢的消逝不見了,不免有點失落感。
Thumbnail
目前終於寫了30篇臨床故事(含衛教篇),雖然點閱率是真的不高,但其實寫著寫著,就會回想起當初及現在的點點滴滴,好多事情都忘記了,現在就慢慢回想起更多護理的回憶,希望能有更多人能夠更關注這麼產業的重要性。
Thumbnail
隨著護理師的大離職潮,所留下來的後遺症,現在都開始慢慢的浮出檯面上了,而我擔心的隱憂感,似乎也無改變,而這時候的醫療,還能回到以往的醫療品質嗎?答案在心中自行評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