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目:道德經第六十二章─道之為寶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原文:道者萬物之奧,善人之寶,不善人之所保。美言可以市尊,美行可以加人。人之不善,何棄之有?故立天子,置三公,雖有拱璧以先駟馬,不如坐進此道。古之所以貴此道者何?不曰:求以得,有罪以免邪?故為天下貴。

 

這一篇章是說到是萬物的主宰,善良之人的寶物,不善良的人可被他保護,美好的言語可以讓人尊敬,美好的行為有利於他人,人之所以有不善的人能令他改過,為什麼要拋棄善良?統治者要把它立於之上來昭告天下,鼓勵犯錯的人勇於改過,就可以免於罪罰,所以天下萬物被道主宰著因此為貴而如此地做。

 

本章是十三章的引用,上古政治制度不能離道離道表示德行不良,尊道者是善之人的法寶,雖然有不善之人也不能拋棄他,要改正不善之人使他變成善之人。要如何是不善之人得到善的善呢?唯有道,使不善者道從,尊道,亦使不善之人可以免其獲罪,這就是道的可貴之處。

 

先去喝口水,繼續說下去。

 

之前有寫過有關死刑的文章,這些死刑犯他們真的這麼可惡嗎?冥頑個性是他們造成的嗎?在整個刑罰上的討論都將當成死刑犯當作十惡不赦之人,相較於其他罪犯有的一而再再而三的造成社會動亂不安,人心惶惶,生活一點安全都沒有,這樣的罪犯雖然沒有殺人,不會被判死刑,所以逃過死刑,但是這些罪犯在社會上所造成的傷害難道會比一個殺人犯對社會造成的傷害小嗎?我想這恐怕值得一場社會大辯論來解決。

 

我們在生活裡常常會碰到一種人,在你們面前誇你,說一些好話來稱讚你,我們也被這些好話迷炫了自己,往往忘記了這些人說這些話的背後是什麼?因此也常常出現這些美言的背後有一顆蛇蠍的心,把自己傷害了。說好話說美言若能搭配一顆善良的心,這個人就是很完美了不是嗎?他除了可以帶動社會走向正向,和諧,並且促進人人和樂相處。對於那些心中充滿惡的人來說,只要引導他各種行動的傷害力造成自己的不便和社會的傷害,將他的行為傷害降到最低,何嘗不是最有利的一種。犯錯的人如果能真心悔過,是不是能給予一個改過的機會,讓大家在機會中重生,重生的機會是什麼?這就是道的發展,德的養成,心中存正道,行為正向發展。若是我們連最基本的道都無法發揮出來,如何去陪養一個有德之人?讓求道的真理與真性展現出人的好行為做為社會的典範,進而發展出一個安定繁榮的生活。

 

就以上面來說要如何讓一個變壞的人,作惡的人,不善的人得到善的機會,除了給他改過以外,不外乎就是要有引導他向善,遷善的行為,這個引導的行為很重要,目前的社會上往往看到一個人犯錯了,不是先打了再說,就是先罵了再說,這樣反而會使做壞事的人更變本加厲,為什麼這些人會罵人?理由很簡單,本身行為就不正了,這些本身行為就不正了,看到別人犯錯,就像看到自己做錯一樣,不能罵自己的自私心所以選擇罵別人,周而復始地出現著,犯錯罵者,被罵者都是行為不是很端正的人,像一面鏡子那一反照道自己的內心深處,不得已做了更多不好的行為。真正行為端正的人,會用自身的行為去影響他,讓他知道自己錯在哪裡,讓犯錯的人看見行為端正的人也能做出與他相同的正確的行為來,比如不願道歉的行為,變成時時地像向被他傷害的人道歉自己過去所做的不好的行為。

 

例如現今民意代表們,常常在開會時間常常為了提法案打罵出手,人人受傷比比皆是,而且還反控對方傷害,這些都是行為不善之人所做的行為,真正行為得善的人不會在開會期間打人,傷人,罵人,自身行為本身不正為了怕被自己行為不正被說項,就用傷害他人的行為來掩飾自己的不正行為。繼續對他人說善,這名之為假善之行為。不足以取之。真正善的行為不管何時何地都禁得起考驗,因為真善者會影響不善之人走如善道。大學裡寫到:「如切如磋者,道學也;如琢如磨者,自修也;瑟兮僩兮者,恂慄也;赫兮喧兮者,威儀也;有斐君子,終不可諠兮者,道聖德至善,民之不能忘也。」你說出來的話無法取信於人,就證明你的行為跟你說的話相違悖是個不善行為之人,要檢討而不是笑罵他人,不知精進修學自己去感化自己的不善。以達到善的行為境界。所以:「善人之寶,不善人之所保。美言可以市尊,美行可以加人。人之不善,何棄之有?」

 

 

 

 

 

 

 

1.各類自然文化與社會政治議題 2.各類生活關察文 3.講不完的教育專題文章 4.各類主題徵文 5.菩提道次第廣論 6.現代詩 7.現代小說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原文:大邦者下流,天下之牝,天下之交也。也常以靜勝牡,以靜為下。故大邦以小邦,則取小邦;小邦以下大邦,則取大邦。故或下以取,或下而取。大邦不過欲養畜人,小邦不過欲入事人。夫兩者各得所欲,大者宜為下。   這一篇章是說,對待每一個人要以謙卑心,謙讓之心,換取是人的尊重與生存。不要有傲慢的心態,
文章探討了國家治理與道德修養的重要性,提醒政府應以民需為主,簡化政令,穩定社會心態。並指出誠心和思惟在祈禱與行事中的價值,強調個人道德修養對家庭與社會的影響,特別是在解決家暴和暴力事件上,呼籲重新重視德行教育,以完善社會道德。文章有助於提升讀者對道德與政治交互關係的理解。
原文:治人事天,莫若嗇。夫唯嗇,是謂早服;早服謂之重積德;重積德則無不克;無不克則莫知其極,莫知其極,可以有國;有國之母,可以長久。是謂根深固柢,長生久視之道。   這一篇講的是養護百姓的心要從小做起,把根做好了國家就富足了,所以重積德沒有做不到的事,也沒有任何事可以傷害,社會人人有根本的德
原文:其政悶悶,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孰知其極;其無正也。正復為奇,善復為妖。人之迷,其日固久。是以聖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劌,直而不肆,光而不耀。     這一篇說的是政令寬厚,人民純樸,政令嚴苛,人民狡詰。災害福氣相倚相依,沒有一定標準,矯枉過正也會
這篇文章討論以正道治國的理念,強調道德教育對於社會安定及犯罪率降低的重要性。作者提到,當社會缺乏道德教育,導致青少年不理解行為後果,犯罪問題隨之增加。而死刑的存廢問題也反映出法律的複雜性與社會問題的根源。為了改善現狀,需要重建道德教育,培養同理心與自我約束能力,從而促進社會的和諧與穩定。
本文探討了智慧與品德在社會生活中的重要性,特別是面對演唱會等活動時的社會現象。透過周杰倫和劉德華的演唱會事件,我們反思了個人慾望、社會責任以及如何在複雜的環境中保持理智和尊重。文章強調真正的智慧來自於沉默與內省,以及對他人和社會的關注與責任感。
原文:大邦者下流,天下之牝,天下之交也。也常以靜勝牡,以靜為下。故大邦以小邦,則取小邦;小邦以下大邦,則取大邦。故或下以取,或下而取。大邦不過欲養畜人,小邦不過欲入事人。夫兩者各得所欲,大者宜為下。   這一篇章是說,對待每一個人要以謙卑心,謙讓之心,換取是人的尊重與生存。不要有傲慢的心態,
文章探討了國家治理與道德修養的重要性,提醒政府應以民需為主,簡化政令,穩定社會心態。並指出誠心和思惟在祈禱與行事中的價值,強調個人道德修養對家庭與社會的影響,特別是在解決家暴和暴力事件上,呼籲重新重視德行教育,以完善社會道德。文章有助於提升讀者對道德與政治交互關係的理解。
原文:治人事天,莫若嗇。夫唯嗇,是謂早服;早服謂之重積德;重積德則無不克;無不克則莫知其極,莫知其極,可以有國;有國之母,可以長久。是謂根深固柢,長生久視之道。   這一篇講的是養護百姓的心要從小做起,把根做好了國家就富足了,所以重積德沒有做不到的事,也沒有任何事可以傷害,社會人人有根本的德
原文:其政悶悶,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孰知其極;其無正也。正復為奇,善復為妖。人之迷,其日固久。是以聖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劌,直而不肆,光而不耀。     這一篇說的是政令寬厚,人民純樸,政令嚴苛,人民狡詰。災害福氣相倚相依,沒有一定標準,矯枉過正也會
這篇文章討論以正道治國的理念,強調道德教育對於社會安定及犯罪率降低的重要性。作者提到,當社會缺乏道德教育,導致青少年不理解行為後果,犯罪問題隨之增加。而死刑的存廢問題也反映出法律的複雜性與社會問題的根源。為了改善現狀,需要重建道德教育,培養同理心與自我約束能力,從而促進社會的和諧與穩定。
本文探討了智慧與品德在社會生活中的重要性,特別是面對演唱會等活動時的社會現象。透過周杰倫和劉德華的演唱會事件,我們反思了個人慾望、社會責任以及如何在複雜的環境中保持理智和尊重。文章強調真正的智慧來自於沉默與內省,以及對他人和社會的關注與責任感。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原文:善行,無轍跡;善言,無瑕謪;善數,不用籌策;善閉,無關楗而不可開;善結,無繩約而不可解。是以聖人常善救人,故無棄人;常善救物,故無棄物。是謂襲明。故善人者,不善人師;不善人者,善人之資。不貴其師,不愛其資,雖智大迷,是謂要妙。   這一篇講五善,五善行為,聖人的五善行為,愛其資與不愛其
一般凡夫所讚嘆佛陀的優點,包括各種好的外在威儀,都不過是「小緣威儀戒行」而已,這裡就直接引出佛陀認為佛法僧三寶有更為值得讚嘆的功德,而不是只是外在持戒、行儀莊嚴肅穆令人歡喜而已
Thumbnail
世間的法,有這個東西,你得到了我就少了;我得到了,你就沒有了,是必定會生起諍論。 佛法這個東西妙不可言,我給了你,你固然好了,我更好;反過來,你給了我,我固然好,你更好,就這麼個好處,就這麼個好處。—師父的叮嚀
Thumbnail
原文:孔德之容,唯道是從。道之為物,唯恍唯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窕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自今及古,其名不去,以閱眾甫。吾何以知眾甫之狀哉?以此。   這一篇要回到之前的篇章,天地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以百姓為芻狗。隨著大道精神做出最好的選擇,恍恍惚惚之間猶如
Thumbnail
中國到處都是寶藏,但是,在於你願不願意、會不會:靜心、體悟與接受........值得與大家分享,關鍵是你願不願意、會不會:靜心、體悟與接受...... 不負三光不負人,不欺神道不欺貧。有人問我修行法,只種心田養此身。 一日清閒自在仙,六神和合服平安。丹田有寶休問道,對境無心莫問禪。 奉真修道守
好樂修學正道,不放逸,時常守護自心,才能夠拔除身的苦(要拔除身的苦,其實是從心下手的),就如同大象能夠脫離陷阱、泥沼一樣。
Thumbnail
※經文: 「須菩提!於意云何?若有人滿三千大千世界七寶,以用布施,是人以是因緣,得福多不?」「如是,世尊!此人以是因緣,得福甚多。」「須菩提!若福德有實,如來不說得福德多,以福德無故,如來說得福德多。」 ※前言: 心不取相,不取法相,不取非法相,乃至離一切諸相,即名諸佛,是如來之知見。當知凡所
Thumbnail
這篇文章討論了善事與惡行之間的關係,以及人們在做善事時可能走向錯誤的方向,並提出了對於宗教法會的反思。作者引用了佛教概念,探討了善惡的交錯與對社會的影響。
Thumbnail
家中閱觀道德經,文中細理撥心弦; 若非得道難深行,依究分別私慾逞。 一指點開玄妙竅,明心修德渡迷童; 若能如水常不爭,德化眾生悟清靜。   多年以來,未曾細悟道德經之文,或因修道日淺難悟明,故難得休假回家中展經閱讀。歷經多少的人事困心之後,現今再閱聞經義,方能細細體悟箇中所得,然因人心多欲
Thumbnail
假如一個人永遠保持清醒,世間無罪惡事,因為人無法永遠清醒,所以才會有所謂的法存在,這個法叫做世間法,由於有世間法的存在讓人與人之間有了約束,彼此互相尊重,合作,生活下去。一旦這個世間法不存在或者被破壞,人就像畜生一樣,自相殺戮,彼此之間不懂得尊重,依我行我素的行為讓這個世間變得人人自危。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原文:善行,無轍跡;善言,無瑕謪;善數,不用籌策;善閉,無關楗而不可開;善結,無繩約而不可解。是以聖人常善救人,故無棄人;常善救物,故無棄物。是謂襲明。故善人者,不善人師;不善人者,善人之資。不貴其師,不愛其資,雖智大迷,是謂要妙。   這一篇講五善,五善行為,聖人的五善行為,愛其資與不愛其
一般凡夫所讚嘆佛陀的優點,包括各種好的外在威儀,都不過是「小緣威儀戒行」而已,這裡就直接引出佛陀認為佛法僧三寶有更為值得讚嘆的功德,而不是只是外在持戒、行儀莊嚴肅穆令人歡喜而已
Thumbnail
世間的法,有這個東西,你得到了我就少了;我得到了,你就沒有了,是必定會生起諍論。 佛法這個東西妙不可言,我給了你,你固然好了,我更好;反過來,你給了我,我固然好,你更好,就這麼個好處,就這麼個好處。—師父的叮嚀
Thumbnail
原文:孔德之容,唯道是從。道之為物,唯恍唯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窕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自今及古,其名不去,以閱眾甫。吾何以知眾甫之狀哉?以此。   這一篇要回到之前的篇章,天地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以百姓為芻狗。隨著大道精神做出最好的選擇,恍恍惚惚之間猶如
Thumbnail
中國到處都是寶藏,但是,在於你願不願意、會不會:靜心、體悟與接受........值得與大家分享,關鍵是你願不願意、會不會:靜心、體悟與接受...... 不負三光不負人,不欺神道不欺貧。有人問我修行法,只種心田養此身。 一日清閒自在仙,六神和合服平安。丹田有寶休問道,對境無心莫問禪。 奉真修道守
好樂修學正道,不放逸,時常守護自心,才能夠拔除身的苦(要拔除身的苦,其實是從心下手的),就如同大象能夠脫離陷阱、泥沼一樣。
Thumbnail
※經文: 「須菩提!於意云何?若有人滿三千大千世界七寶,以用布施,是人以是因緣,得福多不?」「如是,世尊!此人以是因緣,得福甚多。」「須菩提!若福德有實,如來不說得福德多,以福德無故,如來說得福德多。」 ※前言: 心不取相,不取法相,不取非法相,乃至離一切諸相,即名諸佛,是如來之知見。當知凡所
Thumbnail
這篇文章討論了善事與惡行之間的關係,以及人們在做善事時可能走向錯誤的方向,並提出了對於宗教法會的反思。作者引用了佛教概念,探討了善惡的交錯與對社會的影響。
Thumbnail
家中閱觀道德經,文中細理撥心弦; 若非得道難深行,依究分別私慾逞。 一指點開玄妙竅,明心修德渡迷童; 若能如水常不爭,德化眾生悟清靜。   多年以來,未曾細悟道德經之文,或因修道日淺難悟明,故難得休假回家中展經閱讀。歷經多少的人事困心之後,現今再閱聞經義,方能細細體悟箇中所得,然因人心多欲
Thumbnail
假如一個人永遠保持清醒,世間無罪惡事,因為人無法永遠清醒,所以才會有所謂的法存在,這個法叫做世間法,由於有世間法的存在讓人與人之間有了約束,彼此互相尊重,合作,生活下去。一旦這個世間法不存在或者被破壞,人就像畜生一樣,自相殺戮,彼此之間不懂得尊重,依我行我素的行為讓這個世間變得人人自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