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在狀態上,任何問題都能迎刃而解。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這篇要幫助我解答對自己的提問:為什麼有時候我那麼有精神,有時候卻沒有?

儘管面臨的是相同的工作、相同的人,有時候就是特別有精神,有時候卻怎樣都提不起勁。對此問題,長期累積下來,我有三個不同的答案,分別是:體力、精力,與狀態。


第1個,最直覺的回答:因為體力不夠
第2個,稍微進化的答案:因為精力有限
第3個,最終解答:因為我不在狀態上。


詢問ChatGPT,這三者最簡明的定義分別為:

體力:身體進行物理活動的能力。
精力:完成任務所需的身心能量,包括體能、情緒、思維和意志等方面。
狀態:個人在特定時間的心理和生理條件,影響其表現和反應。


所以,體力是身體的能力、精力是心靈的能量,而狀態,是身體+心靈的能量。
試著設想一下,一天當中,我們需要面臨幾種不同的情境?

  • 正職工作(對人/不對人)
  • 兼職事業(如果有)
  • 假日休憩
  • 與陌生人/朋友/情人/家人相處


很直覺的,當我們在面對陌生人,與面對家人時,態度是完全兩回事。也就是說,你是用不同的狀態在面對他們。

如果今天用了錯誤的狀態,面對不同情境時,會有怎樣的情況發生?

[情境1]

正職工作/用跟朋友的心態相處
——你沒辦法用專業的態度,和同事共處。


[情境2]

假日休憩/正職工作
——休假日卻用正職工作的心情在面對一切,讓你整日緊張兮兮,無法好好將身心放鬆。


[情境3]

兼職事業/假日休憩
——你已經決定要分一部分時間給兼職事業,卻總是用假日休憩的狀態面對,導致你整個人懶洋洋的,毫無生產力。


用錯誤的狀態,應用錯誤的情境,就像是穿錯衣服一樣,令人渾身不自在。

反過來說:

只要在狀態上,任何問題都能迎刃而解。


那問題來了,怎麼樣正確切換正確的狀態?

我認為有這三種方式,能夠幫助我,切換正確的狀態,應付正確的情境。

  1. 辨別目前的狀態,與需要的狀態為何
  2. 切換狀態的方式:「狀態——情境」清單
  3. 修正、調整,讓「狀態——情境」清單更加精準。


以下一一進行說明

1 辨別目前的狀態,與需要的狀態為何

我最近在閱讀的書籍《讓感受自由》有一段描述:

我們的行為大喊「走開!」或「我很好!」,然而我們的情緒卻在乞求關注。

這讓我想到:我們真的能夠「正確的」「辨明」我們的狀態嗎?


狀態就是身體+心靈的能量,要能正確的辨明狀態,就需要先正確辨明這兩個部分。那我們到底要如何辨認自己的狀態?

最常見的方式:冥想

近年來冥想被大量提倡,因為冥想能夠:

  • 減輕壓力、提升專注力
  • 改善睡眠品質
  • 擴張身體和思考的距離,讓我們以更客觀的角度,觀察自己的想法和感受。


光是在美國,2012-2016短短的4年之間,就有142家關於「正念、冥想」的新創公司成立。我們開始意識到:觀察自己狀態的重要性。

但是冥想不只是坐在那邊,像是打坐一樣,超無聊的待在那邊什麼都不想。
冥想也可以是動態,例如:

慢跑、瑜珈,甚至漫無目的的散步

或是我自己超喜歡使用的方式:自由書寫、亂寫亂畫、隨機播放音樂,開始亂跳舞。

重點在於:毫無目的,只是和自己在一起。

如果對這些方式感興趣,留言跟我說,有機會再分享哦。


正確的辨明自己的狀態,才能夠帶領自己走向渴望的目的,而不只是庸庸碌碌,一下子好幾十年光陰就不見了。而這是需要練習的事情,尤其是「後天型內向者」——通常更會辨明他人的狀態,卻對自己的狀態感到陌生。


辨明狀態之後,就是辨明自己「需要怎樣的狀態」。
作為後天型內向者,我有一段時間是無法明確自己渴望的,也就是:

我不清楚,我想要怎樣的狀態?
更精確的說,我不知道,我究竟想要什麼?


這部分可以閱讀這篇:偶像消亡的剎那,就是自我實現的時刻
這一篇描述了我如何從「偶像」知道了自己的渴望,弄清楚自己想要什麼,進而前往「自我實現」的方向前進。



 2 切換狀態的方式

在Podcast 頻道〈人生進化中〉 Ep.26 如何爬出低谷?
其中一個主持人小金魚說,他有一個“Happy List”,意思是:「我做什麼事情,我會覺得開心?」


相同的邏輯,我們想要轉換狀態時,可以問問自己:

:「我做什麼事情,能夠幫助我轉換到想要的狀態?」


就像通勤去工作,光是「通勤」的那一段時間,其實就是在幫助自己轉換到工作的狀態。(當然,有沒有效是另一回事)

那我們是不是能夠列出一份「狀態——情境」清單,是關於:我做什麼事情,能夠幫助我轉換到想要的狀態?

以下簡單列表,例如:

狀態——情境清單舉例

狀態——情境清單舉例



3 修正、調整,讓「狀態——情境」清單更加精準

列出「狀態——情境」清單之後,每次進行時,都留意這些行動,是否能真正促成自己轉換狀態。


就像剛剛所說,通勤去工作,真的是最能夠轉換到絕佳工作狀態的方式嗎?
有沒有可能:

  • 換上一套正裝
  • 一杯大杯冰美式
  • 通勤時聽固定的振奮音樂/podcast 節目


才是能夠更加幫助我們,轉換到最佳的工作狀態呢?而究竟能不能更加幫助我們,就要靠每次進行時,留意這些行動的成效。


我一直相信,世界上只有永遠不變的「問題」,沒有不變的「解方」。

因此,對於任何問題的「解方」,其實我們都應該抱持著「隨時修正」的可能性,才能夠更加貼近我們,因為,我們每個人都是不同的人。


所以,你的狀態——問題清單,是什麼呢?





關於更多時間、精力管理相關的書單,推薦給想深入這方面資訊的人參考:

1.《你不是懶,而是能量低:人生開外掛的精力管理術》













2.《深度精力管理》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Hara 已上線
0會員
4內容數
生而為人,應當成為你自己的主人。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透過持續跑步,作者體悟到自律的重要、找到工作靈感、提升自信,並從中看見自身身心狀態的改變,以及對未來的期許。文章以跑步為核心,闡述持續努力的重要性、培養良好習慣的益處,以及如何透過跑步提升身心靈層面。
Thumbnail
透過持續跑步,作者體悟到自律的重要、找到工作靈感、提升自信,並從中看見自身身心狀態的改變,以及對未來的期許。文章以跑步為核心,闡述持續努力的重要性、培養良好習慣的益處,以及如何透過跑步提升身心靈層面。
Thumbnail
Hi 親愛的大家😊 【與我閱讀Read with Me #090】 最近我被問到幾個當下不知該怎麼回答的問題: 1. 為什麼一直有活力? 2. 為什麼英文說得這麼好? 3. 為什麼會做這份工作?  4. 為什麼這麼有耐心?  老實說,每一個回答我可以說出好多的原因,但是,真相只有一個
Thumbnail
Hi 親愛的大家😊 【與我閱讀Read with Me #090】 最近我被問到幾個當下不知該怎麼回答的問題: 1. 為什麼一直有活力? 2. 為什麼英文說得這麼好? 3. 為什麼會做這份工作?  4. 為什麼這麼有耐心?  老實說,每一個回答我可以說出好多的原因,但是,真相只有一個
Thumbnail
生活中,我們總是會遇到種種困難和挑戰。 有些人習慣抱怨,將問題歸咎於環境、他人或命運;而另一些人則懂得專注於解決問題,積極迎接挑戰。 這種心態的差異決定了一個人的成敗,也影響著整個人生的走向。 人生總是充滿著變數,無論我們走到哪裡,都難以避免遇到問題。 而在這些問題面前,我們唯一能夠掌握的,
Thumbnail
生活中,我們總是會遇到種種困難和挑戰。 有些人習慣抱怨,將問題歸咎於環境、他人或命運;而另一些人則懂得專注於解決問題,積極迎接挑戰。 這種心態的差異決定了一個人的成敗,也影響著整個人生的走向。 人生總是充滿著變數,無論我們走到哪裡,都難以避免遇到問題。 而在這些問題面前,我們唯一能夠掌握的,
Thumbnail
★讓你心累的不是你的個性,更不是因為你不夠好。 有不順心的事,代表你心中還抱持著希望。
Thumbnail
★讓你心累的不是你的個性,更不是因為你不夠好。 有不順心的事,代表你心中還抱持著希望。
Thumbnail
我們常聽說誰的情緒不穩定,或是誰很容易生氣或是憂鬱。也有可能那個人就是自己。我們也常說「他只是情緒不好」,「只是」表示也許旁人看起來這個問題不大,當事人反應卻大過於旁人預期的程度。旁人的反應先放在一邊,你或是我,為什麼情緒不好? 情緒不好,一種是現實上的問題,例如經濟困難、病痛等等難以克服的苦難。
Thumbnail
我們常聽說誰的情緒不穩定,或是誰很容易生氣或是憂鬱。也有可能那個人就是自己。我們也常說「他只是情緒不好」,「只是」表示也許旁人看起來這個問題不大,當事人反應卻大過於旁人預期的程度。旁人的反應先放在一邊,你或是我,為什麼情緒不好? 情緒不好,一種是現實上的問題,例如經濟困難、病痛等等難以克服的苦難。
Thumbnail
在這風起雲湧的時代,我們每個人都或多或少面臨著種種問題,這已經成為普遍的人生狀態。面對種種困難,我們該怎樣活得更好呢?
Thumbnail
在這風起雲湧的時代,我們每個人都或多或少面臨著種種問題,這已經成為普遍的人生狀態。面對種種困難,我們該怎樣活得更好呢?
Thumbnail
說起來也很特別,適應自己的身體,雖然無時無刻的都是自己的身體,但卻要學習與它相處。 (pic from recraft)
Thumbnail
說起來也很特別,適應自己的身體,雖然無時無刻的都是自己的身體,但卻要學習與它相處。 (pic from recraft)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