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要聲明
本篇內容為原創作品,嚴禁抄襲,亦不接受媒體報導,更不允許以任何形式轉載、截圖或分享至其他平台,如需引用,請先取得原作者正式授權。
尊重創作,是對內容最基本的尊重。感謝理解,也感謝每一位願意守護這份文字價值的朋友。🙏✨
創作靈感|《我想和你分享我的迴避型人格》
這篇文章的靈感,來自我的過去。我曾經也是迴避型人格,害怕親密、習慣後退,當對方越靠近,我越想抽離。直到後來,我才發現,這不是不愛,而是不確定自己能否承擔愛。
📖 靈感來源:
✔ 自身經歷—— 過去的情感模式,讓我開始思考「為什麼我總是逃避?」
✔ 心理學閱讀—— 《依戀》、《親密關係》,幫助我理解迴避型依戀的運作
✔ 社群觀察—— 許多讀者的留言,與我曾經的心境如出一轍
💡 寫作目的:
1️⃣ 讓讀者理解迴避型依戀,不是故意傷害,而是一種內在矛盾。
2️⃣ 提醒那些愛上迴避型的人,愛不是單方面的努力,界線很重要。
3️⃣ 幫助自己與讀者,找到愛與自由的平衡,不再活在拉扯中。
好的,讓我們開始吧👇👇👇
曾經的我不懂怎麼去愛,但現在的我想告訴你,愛應該是安心,而不是試探與拉扯。
如果你正在愛一個像我這樣的人,
你或許也有過這種感覺——
✔ 當他熱情時,你彷彿擁有了全世界,覺得這份感情是對的。
✔ 但當他退縮時,你開始懷疑,這段關係是不是只有你在努力。
✔ 你試圖找出他的模式,想知道什麼時候該靠近,什麼時候該給他空間。
這不是你的錯,這種「若即若離」的關係,本來就很折磨人。
因為當你以為自己抓住了他的心,他卻在下一秒,把自己藏了起來。
這是一場情感的角力,而你,正在承受它帶來的所有不確定性。
在《愛上我,是一場拉鋸戰》這篇裡,我提到過——「當你靠近,我的大腦就會發出警報,提醒我:太親密了,快退後!」
這種忽冷忽熱的行為,不是刻意的,而是一種本能,一種「自我保護機制」。
✔ 當他覺得你不在乎時,他會主動靠近,因為他害怕失去你。
✔ 但當你開始投入,他又會退縮,因為他害怕這段關係變得沉重。
✔ 他並非不愛,而是他不確定自己能不能承擔這份愛。
所以,他試圖掌控這段感情的「距離感」,讓它不會太遠,也不會太近,讓他仍然保有「安全感」,但又不至於真正失去你。
這不是成熟的愛,但這卻是他唯一知道的「愛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