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聆聽的畫筆—《療傷似顏繪》】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raw-image

      每次看到擅長運動或善於影像創作的朋友,心裡總會產生特別羨慕的情緒,因為這兩項能力都是自己不擅長的。因此看到朋友、同學產出的簡報、海報時,心中又欣賞,又羨慕,還混雜一點嫉妒的情緒。因為,雖說自己的作品也很有風格,但是坊主對這些作品的評價就是「無聊」,哈哈!

      雖然朋友們都說,可是你很能寫啊!但是其實大家不知道的是,坊主本人也沒有覺得有多能寫就是了,哈哈~好啦!我不是要來討拍的啦!我是要介紹書的,這本書很輕鬆,因為文字很好讀;這本書很容易看,因為裡面有很多圖畫;這本書很溫暖;因為故事很感人,這是一本集合了溫柔的文字,配上有溫度的圖畫,所組合而成的書。書名叫《療傷似顏繪》,作者李白。

raw-image

      什麼是似顏繪?

      書中介紹道:「似顏繪」源自於日文,是一種繪畫的形式,又稱為速寫或肖像畫。是畫家透過自己的眼光,用快速、即興的方式以畫筆詮釋一個人。

      作者花了五年的時間,用畫筆為2000個陌生人畫下他們的似顏繪。在做畫的同時,也聆聽著對方的故事。這本書就是這些人們的故事,還有他作畫的心路歷程。

      為什麼作者要做這樣的事呢?

      這是一個無心插柳的故事。作者在大一時,在大學校慶擺攤,畫了第一張似顏繪後,他告訴自己:這是兩千人挑戰的開始。

      作者開始的想法很單純:客人付錢,自己畫畫,過程中邀請對方說說自己的故事。因此完成這件事的流程就是:與客人見面、客人說一段故事、作者畫出對方的似顏繪,最後請客人在畫的背後留下一句對自己想說的話。

      這本書是兩千人中的三十個故事。

raw-image

      作者為什麼要開始做這件事呢?

      因為他在面對人群,內心會感到恐懼,為了克服自己的害羞,給予自己的一個挑戰。

      是的,作者在書中提到,因為害怕人潮,高中時他不敢走進學校的福利社。但是面對自己的害怕,他選擇的是接受。在一則名為「與害怕和平共處」的故事中,他提到:「其實我始終沒有『克服』或『戰勝』自己面對人群的恐懼。而是接受這樣的自己,然後在往後的每一天,和這樣的自己和平共處。」

      我私心猜想,作者一開始定下為2000人畫似顏繪的目標,確實是要「戰勝」自己內心的陰影,只是在不斷不斷地為人們做畫,與聆聽故事的過程中,才慢慢發現,其實害怕不一定是要用征服的方式對待,也可以用一種平等的態度面對。

      於是在這篇故事的最後,他寫下了聽完故事後,客人教會他的事:「別和你心中的恐懼硬碰硬。」

      其實,這本書中的故事,大多不是以歡樂開場,這些去畫似顏繪的客人,大多有著傷心的過往。有的失去了摯友,有的則對自己的處境感到自卑或迷茫,還有失戀的故事……,但是也是透過述說這些帶點傷感的過程,說者與聽者一起看到了裡面的光亮,一同感受到了交流的溫暖,然後療癒了彼此。

raw-image

      其實,坊主在看書的時候,心中一直在想,也許正因為作者的害羞,所以來到他面前的每一個客人,才能在他的害羞中,感受到溫柔與接納,因此可以逐漸放鬆,也因為他的害羞,所以他也不會要求對方一定說些什麼,而是透過接受客人的靜默,來打開客人的心房,卸下他們的心防。當靜默被接受了,話語自然而然就說出來也被聽見了。

      至於畫,是作者傳達給客人一件事,他們的故事在不同的角度中,結局是不同的,當傷心、難過、恐懼出現時,溫暖、喜悅、平靜也同時並存著。

      這也是為什麼有客人們會反饋說:「來畫似顏繪就像一段自我療癒的過程。」也有客人說:作者的畫陪伴了自己度過人生的低潮。而作者自己卻認為:「我自身多年的情緒陰影也從傾聽的旅程中得到救贖。我發現,原來每個人的故事都有可能治癒別人。」

      這本書很有溫度,很好看,坊主一拿到書,一下下就讀完,很快地又讀完了第二次。看完書的坊主,依然對擁有繪畫才能的人感到羨慕,但是就算自己沒有這樣的才能,那又如何呢?就像書中作者寫到:「每個人都有屬於自己的抒發方式。」在羨慕別人的同時,我依然用自己的方式在抒發,一點都沒有衝突。

      讀完這本書之後,坊主的心被這些故事溫柔地接住,因此坊主大大力地邀請大家來閱讀這本書,正如有網友如此推薦:「希望沒有受傷的你,能在一篇篇故事中學會同理;而受傷的你能在不同情緒體驗中,學會更善待自己,不需要再逞強當鬥士。」如同書的內頁文案所寫:「我們都能從別人故事裡,看見自己生命中的傷痕與美好。願這本書中的故事,陪伴每個勇敢生活的你。」同時在看完書之後,也要記得給予勇敢的自己一個大大的擁抱。

*******

#療傷似顏繪#人類圖 #親子溝通 #自我信念 #書寫療癒 #精油開運 #財富能量

人類圖 × 精油御守:打造招財能量工具

報名連結👉https://forms.gle/9VSixwzGadZLQpb86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寧閱療癒工作坊
22會員
318內容數
生活中的故事,故事中的發現
寧閱療癒工作坊的其他內容
2025/04/23
現代人總覺得時間不夠用,但人生真的只有4000個禮拜而已,《人生4千個禮拜:時間不是用來掌控的,直面「生命的有限」,打造遊刃有餘的時間運用觀》告訴我們,時間有限的事實,與其逃避,不如直視。學習放下掌控,專注於重要的事情,才能在有限的時間裡,活出更精彩的人生。
Thumbnail
2025/04/23
現代人總覺得時間不夠用,但人生真的只有4000個禮拜而已,《人生4千個禮拜:時間不是用來掌控的,直面「生命的有限」,打造遊刃有餘的時間運用觀》告訴我們,時間有限的事實,與其逃避,不如直視。學習放下掌控,專注於重要的事情,才能在有限的時間裡,活出更精彩的人生。
Thumbnail
2025/04/16
《宙的暖心料理》是一本以料理為媒介,透過主角宙的生命故事,探索食物如何成為支撐生命的力量。故事以五道料理為主線,從宙的成長經歷,以及她如何以食物與他人連結、面對人生挑戰。食物不僅能滿足生理需求,也能喚起深藏的記憶與內心力量,提供情感支持。透過宙的視角,展現了食物作為陪伴與安慰的媒介。
Thumbnail
2025/04/16
《宙的暖心料理》是一本以料理為媒介,透過主角宙的生命故事,探索食物如何成為支撐生命的力量。故事以五道料理為主線,從宙的成長經歷,以及她如何以食物與他人連結、面對人生挑戰。食物不僅能滿足生理需求,也能喚起深藏的記憶與內心力量,提供情感支持。透過宙的視角,展現了食物作為陪伴與安慰的媒介。
Thumbnail
2025/04/09
這本《親愛的女兒,假如媽媽明天死去:給孩子的30封未來信》的作者姜聲花透過寫信向孩子傳達愛與生活智慧,分享如何面對悲傷、追求幸福、享受平凡的日常。作為高齡母親,她因健康的警示而下定決心,寫下所有想對孩子說的話,希望孩子在她不在的日子裡依然能勇敢且快樂地活著,既安慰心靈又帶來力量。
Thumbnail
2025/04/09
這本《親愛的女兒,假如媽媽明天死去:給孩子的30封未來信》的作者姜聲花透過寫信向孩子傳達愛與生活智慧,分享如何面對悲傷、追求幸福、享受平凡的日常。作為高齡母親,她因健康的警示而下定決心,寫下所有想對孩子說的話,希望孩子在她不在的日子裡依然能勇敢且快樂地活著,既安慰心靈又帶來力量。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Thumbnail
我的「媽」呀! 母親節即將到來,vocus 邀請你寫下屬於你的「媽」故事——不管是紀錄爆笑的日常,或是一直想對她表達的感謝,又或者,是你這輩子最想聽她說出的一句話。 也歡迎你曬出合照,分享照片背後的點點滴滴 ♥️ 透過創作,將這份情感表達出來吧!🥹
Thumbnail
我的「媽」呀! 母親節即將到來,vocus 邀請你寫下屬於你的「媽」故事——不管是紀錄爆笑的日常,或是一直想對她表達的感謝,又或者,是你這輩子最想聽她說出的一句話。 也歡迎你曬出合照,分享照片背後的點點滴滴 ♥️ 透過創作,將這份情感表達出來吧!🥹
Thumbnail
本書記錄了曾寶儀在說話和溝通上的多年經驗,分享她如何透過瞭解自身情緒、培養熱情、建立畫面感、釐清溝通目的以及謹慎說話等方法,提升溝通技巧,避免無效溝通。作者強調說話前應先有畫面,並思考說話的目的,避免無意識的表達和得罪人。書中也分享許多實例和技巧,適合害怕溝通或缺乏自信的人閱讀。
Thumbnail
本書記錄了曾寶儀在說話和溝通上的多年經驗,分享她如何透過瞭解自身情緒、培養熱情、建立畫面感、釐清溝通目的以及謹慎說話等方法,提升溝通技巧,避免無效溝通。作者強調說話前應先有畫面,並思考說話的目的,避免無意識的表達和得罪人。書中也分享許多實例和技巧,適合害怕溝通或缺乏自信的人閱讀。
Thumbnail
我看過不少心理書籍,分享那些沉重、陰鬱、難纏的創傷、難關和心理疾病,在翻閱《也許你該找人聊聊》之前,我以為這也是一本不太能輕鬆閱讀的書籍,直到我翻開第一頁、閱讀完第一章、第二章,我被作者幽默和風趣的筆觸吸引,那些故事,都充滿張力,就如她所說的,「我寫在這本書裡告訴你的東西—並不是治療,而是治療的故事
Thumbnail
我看過不少心理書籍,分享那些沉重、陰鬱、難纏的創傷、難關和心理疾病,在翻閱《也許你該找人聊聊》之前,我以為這也是一本不太能輕鬆閱讀的書籍,直到我翻開第一頁、閱讀完第一章、第二章,我被作者幽默和風趣的筆觸吸引,那些故事,都充滿張力,就如她所說的,「我寫在這本書裡告訴你的東西—並不是治療,而是治療的故事
Thumbnail
      李白的《療傷似顏繪》,作者花了五年為2000位陌生人畫似顏繪,並聆聽他們的故事。透過這個過程,作者克服了與人互動的恐懼,傳遞了溫暖與療癒。書中雖然有傷感故事,但分享過程中帶來的共同體驗讓人感受到救贖。這本書鼓勵讀者學會同理和善待自己,並從他人的故事中找到力量和美好。
Thumbnail
      李白的《療傷似顏繪》,作者花了五年為2000位陌生人畫似顏繪,並聆聽他們的故事。透過這個過程,作者克服了與人互動的恐懼,傳遞了溫暖與療癒。書中雖然有傷感故事,但分享過程中帶來的共同體驗讓人感受到救贖。這本書鼓勵讀者學會同理和善待自己,並從他人的故事中找到力量和美好。
Thumbnail
強撐與療癒,每個成年人的課題。 短短兩星期,歷經憋屈、遭小人暗算、為別人失誤補救......撐著皮骨回家,只想攤在床上不動。 傷,是一定會受的;但傷口終究會癒合,就算結的痂不美,至少沒血肉破綻時可怖驚心。 寫作與閱讀,自我療癒過程。最近讀了2本心靈療癒圖文好書,來自Worry Line
Thumbnail
強撐與療癒,每個成年人的課題。 短短兩星期,歷經憋屈、遭小人暗算、為別人失誤補救......撐著皮骨回家,只想攤在床上不動。 傷,是一定會受的;但傷口終究會癒合,就算結的痂不美,至少沒血肉破綻時可怖驚心。 寫作與閱讀,自我療癒過程。最近讀了2本心靈療癒圖文好書,來自Worry Line
Thumbnail
書寫是療癒自己的過程,寫著寫著,過去和現在的憂鬱(憂慮),一點一點地揉進文字中,一天天、一月月、一年年,成為自己獨特閃亮的夢的衣裳。 光是標題,就讓我很有感,透過書寫,一遍遍
Thumbnail
書寫是療癒自己的過程,寫著寫著,過去和現在的憂鬱(憂慮),一點一點地揉進文字中,一天天、一月月、一年年,成為自己獨特閃亮的夢的衣裳。 光是標題,就讓我很有感,透過書寫,一遍遍
Thumbnail
「人是很複雜的生物,經歷的事情實在太多,而我們是沒可能可以經歷所有個案經驗的事。如何作出同理、訓練自己的共感和敏銳度,嘗試去看電影、看小說、聽歌吧。」 每一套電影、每一本小說、每一首歌曲都在敘述和描繪著一個具體和具有內在情感的故事。
Thumbnail
「人是很複雜的生物,經歷的事情實在太多,而我們是沒可能可以經歷所有個案經驗的事。如何作出同理、訓練自己的共感和敏銳度,嘗試去看電影、看小說、聽歌吧。」 每一套電影、每一本小說、每一首歌曲都在敘述和描繪著一個具體和具有內在情感的故事。
Thumbnail
不知道大家喜不喜歡閱讀故事呢? 無論書籍、戲劇、電影、廣播、遊戲,不管用讀的、聽的或是親身體驗,我們的生活總離不開各式各樣的故事。 一部九十分鐘的電影也好,一段四分多鐘的歌曲也罷。人有千萬種可能去接觸到一個故事,即使只是坐在咖啡廳和許久未見的老友敘舊,你也會聽到許多關於這個人的故事。 而今天要介紹的
Thumbnail
不知道大家喜不喜歡閱讀故事呢? 無論書籍、戲劇、電影、廣播、遊戲,不管用讀的、聽的或是親身體驗,我們的生活總離不開各式各樣的故事。 一部九十分鐘的電影也好,一段四分多鐘的歌曲也罷。人有千萬種可能去接觸到一個故事,即使只是坐在咖啡廳和許久未見的老友敘舊,你也會聽到許多關於這個人的故事。 而今天要介紹的
Thumbnail
【書名】重新詮釋人生風景 【出版社】張老師文化 2021/9 【作者】秦安琪、曹爽、梁瑞敬、黃綺薇、葛思恆 近幾年,敘事療法越來越多人在做。很幸運能夠跟周老師學習。老師的帶領方式讓我覺得在那樣的線上空間很自在、很安全,也可以全然的接受自己所有的一切。 【共鳴句子】 【共鳴心得】
Thumbnail
【書名】重新詮釋人生風景 【出版社】張老師文化 2021/9 【作者】秦安琪、曹爽、梁瑞敬、黃綺薇、葛思恆 近幾年,敘事療法越來越多人在做。很幸運能夠跟周老師學習。老師的帶領方式讓我覺得在那樣的線上空間很自在、很安全,也可以全然的接受自己所有的一切。 【共鳴句子】 【共鳴心得】
Thumbnail
選擇這本書做圖卡讀書筆記的原因是作者的「利他」思維 同時作者「對人感興趣,生活很有趣」的人生觀,讓我非常羨慕,希望自己有一天也能夠像他一樣 這本書中的故事幾乎都是作者的親身經歷, 俗話說「想成為怎麼樣的人,就接近怎麼樣的人」 看著作者的故事,我們是不是也更接近作者了呢?
Thumbnail
選擇這本書做圖卡讀書筆記的原因是作者的「利他」思維 同時作者「對人感興趣,生活很有趣」的人生觀,讓我非常羨慕,希望自己有一天也能夠像他一樣 這本書中的故事幾乎都是作者的親身經歷, 俗話說「想成為怎麼樣的人,就接近怎麼樣的人」 看著作者的故事,我們是不是也更接近作者了呢?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