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過這樣的經歷嗎?
明明已經努力了,卻沒得到想要的結果;
滿心期待別人的回應,結果卻是一片沉默;
覺得自己應該已經準備好了,但現實卻狠狠地澆了一盆冷水。
這種感覺很不舒服,像是辛苦搭建的積木被一腳踢倒,心裡五味雜陳,有委屈、有憤怒,也有一絲說不清的失落。而這些情緒的根源,往往來自 錯誤的期待 —— 也就是,我們以為事情會這樣發展,但實際上根本不是那麼回事。
但為什麼會產生錯誤的期待呢?答案往往藏在 不明的觀點 和 隱藏的情緒 之中。
錯誤的期待,很多時候是因為我們從一個不完整、甚至錯誤的觀點出發,誤以為事情「應該」會這樣發生。
這些「應該」和「以為」,其實只是我們主觀的判斷,並不一定符合現實。但我們卻深信不疑,甚至在事情未發生前就已經自動腦補了後續劇情,結果現實一旦不如預期,失望感便如洪水般襲來。
期待不只是理性的判斷,很多時候,它還藏著我們內心深處的 情感需求。
當期待沒有被滿足時,我們內心不只是對結果感到失望,更像是某個深層需求沒被滿足,讓我們產生挫折感、無力感,甚至懷疑自己是不是做錯了什麼。
當我們發現錯誤的期待來自不明的觀點和隱藏的情緒時,就可以開始調整自己的思維方式,避免反覆陷入失望的輪迴。
→ 檢查自己的假設,是不是只是自己想像的,還是有實際依據?
→ 是否考慮了不同角度? 或只是站在自己的立場去解讀?
→ 期待對方的回應,是因為內心需要被認可嗎?
→ 期待事情順利,是因為自己對不確定性感到焦慮嗎?當我們看見自己的需求時,就可以找到更健康的方式去滿足,而不是把希望寄託在無法掌控的期待上。
→ 學會開放不同可能性,不要只接受自己腦補的最佳劇本。
→ 將期待放在行動,而不是結果,因為結果有太多不可控的因素。
→ 允許自己調整,當發現現實與期待不符時,試著適時修正,而不是陷入失落與自責。
錯誤的期待讓我們累積無謂的失望,但當我們開始察覺自己的 觀點盲點 和 情緒需求,就能更清楚地調整方向,減少無謂的挫折感。
期待不是問題,問題是 當我們不自覺地陷入錯誤的期待,卻沒有意識到自己可以選擇不同的思考方式。
與其執著於「事情應該要這樣發展」,不如換個角度問自己: 👉 「這件事,還有沒有其他可能?」
👉 「我真正想要的是什麼?」
👉 「我可以怎麼做,來讓自己更穩定、更自在?」